骨質增生是壹種慢性進行性關節疾病,主要累及手的近端和遠端指間關節、脊柱、髖、膝和踝關節,表現為關節疼痛、退變和活動受限。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加重疼痛,休息後緩解。有時握東西或開瓶蓋時會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手的骨性關節引起的。行走後的髖關節疼痛可能是休息後髖關節骨性關節引起的。膝骨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膝蓋疼痛。行走壹定距離出現疼痛、跛行,可能是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麽骨關節炎應該如何治療呢?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非甾體類藥物,常見的有雙氯芬酸鈉、布洛芬和吲哚美辛。世界上處方量最大的非甾體類藥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鈉制劑),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合酶的雙重抑制,起到抗炎鎮痛作用,對關節軟骨無損傷,因其療效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好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壹種全身性疾病,它可以涉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癥狀和表現。所以當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轉向正規醫院,以便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病因復雜,後期治療手段有限,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骨質疏松是怎麽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壹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的某些部分在生長、發育和完成功能的過程中失去了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部位不同而各有特點。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表現為關節內遊離體和軟骨的增生;脊柱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狀改變,壓迫神經,產生異常的肢體感覺和運動。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是指壹種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損傷。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痛,關節囊和韌帶的彈性骨化,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部位骨質疏松、骨質增生。
骨質疏松是壹種全身性骨質減少的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和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松發生時,骨骼中蛋白質、水分等有機物含量降低,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保持相對正常。因為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著支撐和連接作用,如果骨基質減少,礦物質之間的空隙就會增大,表現為骨質疏松。隨著骨質疏松癥的進展,骨骼中的鈣、磷等礦物質會不斷流失和減少,導致骨骼中的骨基質和礦物質減少。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與關節的致病因素並不是單壹的,膠原、蛋白聚糖、軟骨細胞、軟骨和滑膜的變化可以影響其他成分,因此關節軟骨退變的發病機制也是多種多樣的。
(1)衰老:衰老是骨關節炎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人體關節從20歲開始約有5%發生退行性改變,到了40歲,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性改變。張乃正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年人進行了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骨贅陽性率分別為65,438+06 ~ 30歲,365,438+0 ~ 40歲,465,438+0 ~ 50歲,565,438+0 ~ 60歲,60歲以上。
(2)性別:根據張乃正教授等人的數據,女性在50歲以前的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當。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重復使用某些關節會增加這些關節的患病率。如鑄造工人的肘和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和踝關節、司機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織布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和伏案工作的工人的頸椎、紡織工人、店員、女招待和禮儀員的跟骨等。這些部位往往長期反復動作磨損,造成骨質增生。《風濕病學年鑒》(194)中指出,通過對109名50歲以上男女骨關節炎患者與218名無骨關節炎者進行對比,發現每天深蹲或下跪30分鐘以上或每天爬樓梯10層以上的人,膝關節骨質增生發生率明顯較高。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人發病率高於黑人;赫伯登結節女性的骨關節炎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 ~ 3倍。骨關節炎患者HLA-A1和HLA-B8的檢出率增加。
(5)身體因素:體重增加使磨損、退化的關節更容易在負重時被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在髖、膝、跟骨、腰椎等負重較重的部位。此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會不自覺地限制活動,增加體重,進而加重關節疾病。《今日關節炎》發表的壹項研究數據顯示,對1178名30-46歲的男性進行了隨訪,結果發現體重超過20斤的人患骨關節炎的幾率是正常體重的3.5倍。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關節和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生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和關節的不平衡,張力高的壹側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而且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處於持續緊張狀態,這些肌肉長期處於靜態損傷,進而造成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引起骨質增生。還與頸椎關節長時間不均勻,使壓力(應力)集中在關節某處,造成應力過大,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淤滯和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淤滯為特征的骨血流動力學異常及由此引起的骨內高壓,使靜動態脈搏壓差降低,營養血管血流量減少,營養不良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關節炎的病因之壹。
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壹些中老年人在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骨質增生時,會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癥,可以導致癱瘓。事實上,骨質增生患者壹般不會造成功能殘疾,少數患者終身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僅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受限等壹系列癥狀和體征。只有少數患者會因為增生骨對神經和椎動脈的壓迫而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癥狀;如果治療及時有效,這些癥狀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治療?
(1)骨質增生是人類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的衰老?妳在說什麽?5歲以後,椎體間椎間盤退變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被破壞。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身體在椎體邊緣長出新的骨骼,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可以增加骨骼和關節的接觸面積,降低單位面積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骨質增生是機體的壹種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壹種代償性反應,是壹種正常的生理退行性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癥和粘連以及神經血管受壓引起的壹系列癥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藥等,都只能改善癥狀,消除疼痛、麻木、酸的不適。試圖擺脫增生骨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現實的。增生的骨骼(骨刺)可以被融化掉的說法是荒謬和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癥狀的關系:有人研究了200例頸痛手麻患者和300例腰痛患者,發現200例頸痛手麻患者中有67%(134例)有骨質增生;300例腰痛患者中,骨質增生占60%(181例)。
人們在臨床檢查中進壹步分析了壓痛點位置與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了三個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但無壓痛,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不壹致的患者60%(120例)在頸部,38.6%(116例)在腰部。③骨質增生的部位和壓痛點壹致,頸部7%(14例),腰部4%(12例)。
(3)骨質增生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引起臨床癥狀:①骨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壹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之壹。骨質增生時,增加了骨骼的承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度和活動度,造成關節不平,摩擦力增加。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的滑膜易發生自傷性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牽拉,從而導致壹系列臨床癥狀。②增生骨位置特殊且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損傷滑膜,外周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止肌腱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突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會引起椎管狹窄,引起癥狀。
所以,骨質增生的時候不必太緊張。只有出現癥狀,癥狀與增生的骨骼相對應,才應該考慮對癥治療,而不是浪費精力和金錢去“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