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在平時和戰時都很常見,致殘率和死亡率居全身各部位之首。在顱腦損傷的搶救和治療中,時間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治療越早,傷員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越高,死亡率和致殘率越低。
壹.病因和病理
頭部損傷多見於交通、建築、工礦事故和自然災害,見於戰爭中的火器傷。主要是頭部撞擊或被物體撞擊,包括各種銳器或鈍器,使頭部的皮膚、肌肉、顱骨、腦組織遭受穿刺、切割、撞擊、搖晃、拉扯等物理作用,造成腦組織的挫傷、裂傷、出血、腫脹和顱骨骨折等病理改變。由於頭部血管豐富,腦組織是生命中樞,質地脆軟,又局限於相對封閉的顱腔內,腦外傷具有發病率高、病情急、傷情變化快、出血猛、急診手術多、重癥患者治療護理任務重、往往存在身體其他部位的復雜損傷等特點。
二、臨床表現
1.意識障礙因損傷嚴重程度不同,可有多種表現。由輕到重可分為:(1)嗜睡:能醒,能勉強配合考試和答題,反應遲鈍,停止刺激後入睡;(2)朦朧:只有給予強烈的疼痛刺激或語言刺激才能清醒,只能給出壹些簡單、模糊或不正確的答案;(3)淺昏迷:意識遲鈍,無語言反應,對強痛覺刺激有回避動作,對深度有生理上的對立;(4)昏迷:意識喪失,對強痛覺刺激反應遲鈍,淺層反射消失,深層反射、角膜反射和吞咽反射下降或消失,經常尿失禁;(5)深度昏迷:對所有外界刺激無反應,各種反射消失,瞳孔光反應消失,肌張力消失或極度增強。
2.頭痛、嘔吐和受傷部位疼痛。但大部分頭部是持續的腫脹和疼痛,常伴有惡心和噴射性嘔吐。
3.生命體征、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可以反映顱腦損傷的程度。生命體征變化正常或輕微,說明傷情較輕,病情穩定;生命體征的變化大多提示病情危重,需要緊急處理,如血壓升高、脈壓差增大、心率減慢或異常加快、呼吸深而慢、節律不規則等。
4.眼部體征,由於顱腦損傷患者大多處於昏迷狀態,觀察瞳孔、眼球運動、眼底變化可以客觀了解病情。瞳孔:正常人的直徑為3-4mm,孩子稍大,兩邊呈等圓。如果瞳孔放大,光反應消失,意識障礙,這表明病情危急。正常眼球位置對稱,各個方向靈活。如果有凝視或註視同壹個方向,或視軸分散,提示顱內損傷。眼底觀察發現視乳頭水腫、出血提示顱內高壓或眼內損傷。
5.神經系統的局竈性癥狀和體征,腦損傷後可出現壹種或多種癥狀:隨意運動、言語和精神活動異常;失語癥,不會寫字;記憶力和計算能力差;肢體麻木、肢體癱瘓或偏癱、肌張力障礙;尿崩癥、高熱、消化道出血;全身僵直;* * *運動障礙;無法吞咽,聲音嘶啞,嘴歪等。
第三,檢查和診斷
顱腦外傷的診斷很容易根據患者的損傷史和全身及神經系統體檢中發現的上述表現而成立。但不同的傷有不同的治療方案,需要以下輔助手段進行詳細分析判斷。
1.x線平片:判斷骨折、顱縫分離、顱內積氣、顱內異物。
2.CT掃描: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顯示血腫、挫傷、水腫的存在和範圍,以及骨折、積氣等。必要時可多次動態掃描,追蹤病情變化。但後顱窩常有偽影,成像不好。
3.MRI:雖然很少用於急性期,但如果後顱窩病變在CT上顯示不佳,應考慮。顱內軟組織結構的影像學優於CT,可用於病情穩定後判斷損傷範圍和估計預後。
4.腰椎穿刺:可測顱內壓和腦脊液。顱腦損傷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通過腰椎穿刺釋放血性腦脊液,這也是壹種重要的治療方法。
5.腦血管造影:小於顱腦損傷的診斷,但在懷疑血管疾病時應及時應用。在沒有CT機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血管形態判斷血腫的存在。
6.其他檢查方法:超聲、腦電圖、放射性核素顯像意義不大,很少直接用於顱腦損傷的診斷。
第四,治療原則
(壹)、治療原則,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降低升高的血壓,防止進壹步出血。
(2)、常規治療
(1)壹般處理;(1)保持安靜,絕對臥床,應就地搶救。不宜長途運輸和過多移動,以免加重出血;②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吸走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
適當供氧,間歇吸入為宜;
③維持營養和水電解質的平衡。
(2)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3)控制高血壓,降低升高的血壓是防止進壹步出血的重要措施,但不宜將血壓降得太低,以防供血不足。壹般維持在20.0 ~ 21.3/12.0 ~ 13.3 kPa(150 ~ 160/90 ~ 100 mmHg)。
(4)止血藥和促凝藥對腦出血無作用,但如有消化道出血或凝血障礙仍可使用;
(5)為防治並發癥,重癥患者應特別註意基礎護理,定期輕柔地改變體位,註意皮膚幹燥清潔,防止褥瘡和肺部感染,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按摩和被動運動,防止關節攣縮;
(3)及時手術治療,清除瘀血,配合中藥、針灸、推拿治療,對治療和康復有壹定作用。
1,對於輕度顱腦損傷患者,要註意病情的變化,可以在急診室觀察,進行頭皮損傷的清創縫合,必要時對癥處理,做腦部CT檢查。中度顱腦損傷要住院治療,隨時做好手術準備。重型顱腦損傷,早期手術或有效藥物治療搶救腦疝。
2.顱腦損傷的治療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傷後1周)、過渡期(傷後1-2周)、康復期(3周後)。急性治療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通過急診手術和早期適當的藥物治療,減輕和避免繼發性顱腦損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原發性腦損傷主要是對癥治療,防止並發癥,但現有的醫療措施不能改變原發性損傷。過渡期主要關註病情是否有新的變化,及時處理,開始康復治療。康復期主要針對腦損傷並發癥和後遺癥的康復治療。
3.顱腦外傷的壹般治療包括:手術清除血腫、減壓、清創、脫水治療、應用激素、亞低溫治療、神經保護劑和神經營養劑治療、抗感染、全身營養支持、理療、康復鍛煉、抗癲癇、顱骨修復等。
五、腦出血的護理
腦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是由於血壓突然升高,導致腦內微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在出血病竈部位,血液可直接壓迫腦組織,引起其周圍腦水腫,進而繼發腦移位和腦疝。
腦出血的典型表現有:壹側肢體突然麻木、無力或癱瘓,此時患者往往毫無防備地摔倒,或手裏的物品突然掉在地上;同時,患者還會出現嘴歪、流口水、語言含糊或失語,有的還會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等。患者腦出血後,家屬應進行緊急搶救。
1.保持冷靜,立即平躺。不要急著送病人去醫院,以免震到馬路。可以將頭偏向壹側,防止痰液和嘔吐物被吸入氣管。
2.迅速松開患者衣領和腰帶,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天冷時註意保暖,天熱時註意降溫。
3.如果患者神誌不清,鼾聲強烈,說明其舌根已經下降。可以用手帕或紗布包裹患者的舌頭,輕輕拉出。
4.患者頭部可以用冷毛巾覆蓋,因為血管遇冷收縮,可以減少出血量。
5.患者大小便失禁時,應就地處理,不得隨意移動患者身體,以防腦出血加重。
6.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患者病情穩定,車輛盡量平穩行駛,減少顛簸和震動;同時將患者頭部微微擡高,與地面保持20度角,隨時註意病情變化。
7.患者需要壹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尤其是發病2周內,這樣可以盡量減少探視,保持平靜穩定的情緒,避免各種負面的情緒影響。
2.絕對臥床2周,頭部輕輕左右轉動。避免過度移動或擡頭,每2小時在床上輕微轉動四肢,不要過度緊張。小便壹定要在床上進行,不能下床大小便,以免再次發生出血事故。
8.有些患者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癥狀。我們會對這類病人采取約束帶、床檔等保護措施,防止病人自己拔出輸液管或胃管,從床上掉下來。可能有些家屬承受不了,我們理解他們的心情。壹旦患者病情穩定,不再煩躁不安,我們會立即撤去對身體的束縛,但床攤需要不斷的重癥監護,尤其是對有氣墊床的患者,防止他們從床上掉下來。希望大家配合。
9.在病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如頭部脹痛、針刺樣疼痛、劇烈疼痛等。這是最常見的癥狀。我們會給予合理的處理。隨著病情的好轉,頭痛會逐漸消失,不必過度緊張,要學會轉移註意力。如果在治療過程中仍然感到鉆心的疼痛,無法忍受,請及時告知我們,以便醫生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措施。
10,老年患者,心腦血管老化,脆性高,季節變化易誘發疾病。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痰也不容易咳出來。藥物可以祛痰,加強翻身拍背,使痰散咳出,減少肺部感染。不能咳痰的要采取吸痰措施,希望能配合。
11、長期臥床,皮膚受壓2小時以上,容易發生褥瘡,應加強翻身。按摩按壓部位,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四肢放置在功能位置,以防止畸形。
12、飲食:營養豐富、低脂、清淡、松軟的食物,如雞蛋、豆制品等。進食有困難的人可以將頭偏向壹側,慢慢餵食,避免交談,防止咳嗽窒息。
13,保持大便通暢,吃香蕉蜂蜜,多喝水,加強適度翻身,按摩腹部,減少便秘。幾天不排便或排便不暢的患者,可使用瀉藥誘導排便。禁止憋氣強行排便,以防再次腦出血。
14.恢復期床頭由10擡高至15 ○遵醫囑,之後根據耐受和適應程度逐漸擡高至半臥位,每天30分鐘至1~2小時不等。
15,高血壓是這種疾病的常見病因。服用降壓藥要按時定量,不能隨意增減劑量,防止血壓驟升驟降,加重病情。
16,出院後定期門診隨訪,監測血壓、血脂,適當的體力活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六、腦出血後遺癥——康復有妙招。
有些腦出血患者經過治療,保住了性命,但是卻留下了偏癱的後遺癥,尤其是患者的手,總是像拳頭壹樣。我們家自古有絕招。通過按壓患者的指甲根部,手可以伸出。如果壹天按壹次,七八次之後,即使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舒展自如也不是問題。
具體方法是:施術者用雙手拇指甲按壓患者患側甲根。要求是必須壓在指甲根上,不能壓在指甲肉上。找到位置後,輕輕壹用力,患者的手指會在當時自行伸出,時間不要超過30秒。還不如加點子。施術者和患者都念“經絡暢通,腦血管暢通”。按壓順序如下:先按壓中指和拇指的指甲根(用力時手指向外伸出),再按壓食指和無名指甲根,最後用小指甲根反復按壓中指指甲根,來回按壓* * *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