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療是目前治療慢性乙肝最關鍵的措施,眾所周知,抗病毒藥物可以通過抑制病毒復制,降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緩解肝炎,甚至逆轉部分肝纖維化,有效阻斷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從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臨床上普遍存在壹個問題。很多患者在多次復查未發現肝癌後逐漸癱瘓,以為肝癌風險已經消失,不再關註腫瘤篩查。這安全嗎?
我們也可以從之前的案例中找到答案。這種邏輯和做法是錯誤的!在中國,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世界著名的《肝病》雜誌曾報道,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5年後,肝癌累計發病率為3.7%,比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人低約5倍,但並未完全消除肝癌風險。
那麽在檢測不到病毒的情況下,癌癥是怎麽發生的呢?
這要從HBV誘發肝癌的機制說起。事實上,HBV引起的肝癌的發生與HBV整合、突變、宿主易感性和HBV易感性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在病毒誘發原發性肝癌的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與肝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研究表明,HBx可能通過調節與氧化應激、DNA修復、信號轉導、轉錄、蛋白質降解、細胞周期進展和雕亡相關的信號通路,促進肝癌的發生和發展。近年來,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表明,癌細胞中的HBV DNA整合位點和易感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在肝癌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表觀遺傳改變、免疫和炎癥因子也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雖然我們使用抗病毒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病毒水平,減少肝細胞的損傷,阻止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進展,在壹定程度上降低癌變的概率,但是肝細胞核中的乙肝病毒片段(cccDNA)並不能被完全清除,仍然可以整合到我們的幹細胞DNA中或者產生HBx引起肝癌。可見,抗病毒藥物的應用是必要的,但不是“壹勞永逸”。
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人群中,哪些人更容易患肝癌?
研究表明,與沒有肝硬化的年輕人相比,肝硬化、老年和HBV耐藥突變的人患肝癌的風險增加。所以在抗病毒治療有效的情況下,還是要重視肝癌的篩查。
抗病毒治療人群如何篩查肝癌?
壹般來說,建議6個月復查壹次,對於高危人群,檢查間隔可縮短至3個月。任何不適癥狀,特別是肝區疼痛、消瘦、不明原因的腹瀉、發燒等。應該及時檢查。
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仍然是最基本的檢查內容。如有疑問,可進壹步完善上腹部增強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需要註意的是,約有三分之壹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正常,所以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是相輔相成的,而不能互相替代。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誤解:如果真的得了肝癌,篩查出來有什麽用?反正都是死。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早期肝癌(體積小,無轉移)的治療方法和預後與中晚期肝癌有很大不同。許多早期肝癌在臨床上可以通過外科手術治愈。相反,如果我們忽視了定期失去手術的機會,我們的生存時間會大大縮短。
綜上所述,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是關鍵,但定期復查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慢性乙肝患者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