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癬不是性病。是在特殊環境或條件下,皮膚感染致病真菌所致,不屬於性病範疇;然而,密切接觸會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股癬患者應積極治療,盡量避免性接觸。
綜合國內資料,主要由紅色毛癬菌(65.7%)、石膏毛癬菌(16.8%)和絮狀毛癬菌(6.8%)引起。此外,還有須癬毛癬菌、鐵銹色小孢子菌、玫瑰色毛癬菌、疣狀毛癬菌、羊毛小孢子菌等。不同地區的致病菌可能不同。
該病多發生於陰囊對側的股根部皮膚,單側或雙側。起初是壹小塊紅斑並覆蓋著細小的碎片,逐漸向四周擴散。典型病例為環狀或半環狀,邊界清楚,其上有丘疹、水皰、痂,中心可自愈,呈正常膚色,淺棕色或暗紅色。時間長了,局部皮膚浸潤、增厚、苔蘚化,伴有瘙癢。嚴重者可擴展至會陰、肛周。臀部的單個病例為臀癬。
股癬是壹種淺表真菌感染,藥物主要用於外治。臨床上使用的抗真菌藥物很多,壹般用1% ~ 2%克黴唑和莫達唑。低濃度復方水楊酸制劑仍是壹種有效而廉價的常用藥物。據報道,益康唑的治愈率為97%。全身治療包括伊曲康唑、潔木舒和三維康,均可治愈該病。但考慮到其副作用大、價格高、停藥後易復發,不建議常規使用。
同時,不提倡用激素軟膏治療股癬,因為外用皮質類固醇軟膏後,皮膚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低下;同時可以減緩表皮的新陳代謝,延緩角質的脫落。這些未能及時脫落的腐朽組織和細胞成為真菌良好的“培養基”,使原本滯留在表皮的真菌得以大量生長繁殖。臨床上常見的是用托吡酯和皮炎平,剛開始用還是有效的,然後越用皮膚損傷越大,就是這種藥膏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