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兒的阿普加評分。嬰兒應在出生後65,438+0分鐘、5分鐘、65,438+00分鐘接受壹次阿普加評分,即對新生兒的膚色、心率、反射應激、肌張力、呼吸能力進行評分,以檢查新生兒是否能適應從子宮到外界的環境變化。
五項體征評分標準★心跳:正常新生兒的心跳速度可達160次/分鐘。壹般越小心,跳得越快,越容易加速。正常新生嬰兒的心跳波動可以很大,壹般在100 ~ 160次/分鐘之間。出生時心率超過每分鐘100次者為正常,分值為2分;不足100次的,評為1;如果妳摸不到或聽不到自己的心跳,請給0分。這是新生兒診斷和預後最重要的壹項。
★呼吸:出生後60秒內呼吸良好,大聲啼哭者2分;呼吸緩慢、微弱、不規則者評為1;出生後60秒不呼吸者定為0。
★肌張力:四肢活動強者2分;四肢微屈,得分1;如果肌肉完全放松,0分。
★對刺激的反應:通常在吸完咽部粘液後,在玩兒童腳底或在鼻孔插入導管時,反應良好,有哭鬧、打噴嚏或咳嗽者,定為2分;面部輕微活動,如皺紋,評分為1;不回應者得0分。
★膚色:膚色紅潤者2分;軀幹紅色,四肢藍色的評為1;全身發青或蒼白者,定為0分。
以上五項分別給予0、1、2分,然後將五個標誌的分數相加得出總分。最好的狀態是10,8 ~ 10正常,大於7,不用治療自然好轉。4 ~ 7分為輕度窒息;0 ~ 3分為重度窒息,需要緊急搶救,否則會造成嚴重後遺癥或死亡。救援情況好轉後,比分應該會繼續。事實上,80%的新生兒分數在7到10之間。
外貌身高是反映新生兒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健康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身高約為50 cm,其中頭長占身長的1/4。
出生時,男孩的平均頭圍為34.3 1.2厘米,女孩為33.9 1.2厘米,滿月時增加了4厘米左右。男生平均胸圍為32.7 1.5 cm,女生平均胸圍為32.6 1.4 cm。
出生體重是胎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營養狀況、計算劑量和補液的重要依據。新生兒出生時的平均體重為3000克,正常範圍為2500 ~ 4000克。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克的嬰兒稱為低出生體重兒,是未成熟兒。對於不成熟的孩子,醫院會加強護理,比如在保溫箱裏保溫,必要時輸氧。滿月時體重增加約600 ~ 1200克。
到滿月的時候,會長5 ~ 6厘米左右。耳殼的軟骨發育良好,可以保持直立的姿勢。胸部呈桶狀,相對較窄,乳房內可觸及結節,乳頭明顯。腹部膨脹,但壹般不超過胸部的高度。四肢相對短小。就拿屈曲的外攤來說(就是看起來像“W”形),指甲超過指尖,腳底有更多更深的紋理。男嬰的睪丸已下降到陰囊內,女嬰的大陰唇已覆蓋小陰唇。
正常皮膚新生嬰兒的皮膚紅潤、細膩,胎毛少。剛出生幾天的寶寶皮膚上會覆蓋壹層灰白色的胎脂,是皮脂腺分泌和表皮脫落形成的。有保護皮膚的作用,會自己吸收。
皮膚下面的毛細血管很豐富,毛細血管網很密集,表皮很薄,所以有時候看到淡淡的玫瑰色是很正常的。新生嬰兒皮膚薄而嫩,毛細血管豐富。如果保護功能不強,壹不小心就會受傷感染,進而出現膿皰瘡、疥瘡等疾病。因此,最好用柔軟的棉布為寶寶制作毛巾、襯衫、尿布和被子,並保持清潔,以免損傷和汙染寶寶的皮膚。
新生嬰兒手掌和腳底的皮膚比較粗糙,腳底壹般都有很深的紋理。小腿皮膚上可以看到脫屑,身體其他部位也可以看到脫屑。
新生嬰兒骶尾部可見灰藍色色素斑,不突出皮膚,形狀多不規則,俗稱胎記。這是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造成的,壹般在寶寶出生後5 ~ 6年自行消失。
新生嬰兒的皮膚有許多功能,如保護、呼吸、調節體溫、感覺等。,特別是當其中樞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好的時候,皮膚的感覺能力比較強,媽媽們要註意多撫摸寶寶,促進寶寶的感覺發育。
黏膜中線兩側及齦緣常出現黃、白斑,系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瀦留腫脹所致。它們被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幾周後會自然褪色,對孩子哺乳和以後出牙沒有影響。不要擦也不要挑。所有這些壹些地方不科學、不衛生的操作,往往為細菌的入侵打開了缺口,容易導致感染,如口腔炎,甚至敗血癥。
呼吸b超顯示13周的胎兒有輕微的呼吸運動,但真正的呼吸是出生後才開始的。新生兒的呼吸肌較細,呼吸運動主要以橫膈膜的升降為主,所以是腹式呼吸。呼吸幅度淺,節奏常不均勻,頻率快,每分鐘40 ~ 60次。在出生兩周內,波動很大,某些情況下可達每分鐘80次。有時候會出現呼吸暫停,就是短時間不呼吸,對於早產兒來說比較常見,甚至需要從背後托住幾次才能恢復呼吸。
數呼吸的方法如果想觀察剛出生的寶寶呼吸是否正常,首先要學會如何數寶寶的呼吸。
★新生寶寶的呼吸主要是腹式呼吸。妳可以通過打開袋子觀察腹部的運動來數寶寶的呼吸次數。
★如果寶寶呼吸較淺,看不清寶寶的呼吸,可以將手輕輕放在寶寶的胸部或腹部,隨著呼吸的起伏數自己的呼吸。
★還有壹種方法可以統計寶寶的呼吸次數,就是在寶寶鼻孔上貼壹點消毒過的棉線,看棉線飄動的次數,也就是寶寶呼吸的次數。這樣呼吸時,壹定要避免棉絲吸入鼻腔和口腔。
★由於剛出生的寶寶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調節呼吸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環境、溫度、哺乳、哭鬧等原因的影響,呼吸會時快時慢。
★給寶寶做幾次呼吸。妳必須處於完全安靜的狀態,最好是在睡覺之後。
循環新生兒心率波動較大,壹般為120 ~ 140次/分,血壓約為75/50毫米汞柱,早晚隨臍帶結紮而變化。血流分布多集中在軀幹,內臟較多,四肢較少。所以肝脾容易碰,而四肢容易發冷發青。因為心臟抑制能力差,容易出現心律失常。
計算心率的方法★新生寶寶的心臟呈水平位,心尖的跳動位於寶寶胸部左側,第四肋間問,鎖骨中線外側。在計算寶寶心率時,將手指輕輕平放在寶寶心臟上方,註意不要用拇指。妳也可以數脈率。
★新生嬰兒的心率很容易波動。需要統計剛出生的寶寶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最好是在寶寶睡覺的時候,壹般需要1分鐘比較準確。
★新生嬰兒心率測量,新生嬰兒的正常心跳應具有規律的節律,跳動的力度均勻,手指按壓時有彈性感。如果發現寶寶心率增快或減慢,心跳節律不規則,並伴有煩躁不安、臉色發青或蒼白、呼吸困難等。,應該及時去醫院診治。
有消化系統的嬰兒出生時有吸咽能力,吸咽呼吸協調性好。新生兒食道蠕動剛開始會不協調,容易溢奶嘔吐,但已經能順利輸送流質食物。
新生兒的胃是水平的,容量較小,但腸道比較長,已經能夠適應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道(尤其是下消化道)運動更快,出生時胃中吞入的空氣可在3至4小時後到達直腸。
唾液分泌和澱粉酶含量較少,但能滿足消化的需要。
壹般嬰兒在出生後10 ~ 24小時內開始排出胎糞,糞便呈深綠色,粘稠狀。餵食3 ~ 4天後會過渡到正常糞便,每天排便3 ~ 5次左右。母乳餵養的寶寶排便會更稀更頻繁,而母乳餵養的寶寶排便會更幹。
腎胎出生時,腎臟具有與成人相同數量的腎單位,但功能發育尚不完善,腎功能潛能低下,易發生新生兒水腫和低鈣血癥。出生後數小時開始排尿,壹天尿10 ~ 20次。尿液中可有微量蛋白,尿酸多時可呈粉紅色。
代謝新生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能量代謝旺盛,最低耗氧量相對高於成人。出生時,能量來源於葡萄糖代謝,但幾天之內,就會使用越來越多的體脂和少量蛋白質。新生兒血糖低,餓了容易低血糖;吸收脂肪稍有困難。新生兒的含水量占總重量的65% ~ 75%,未成熟嬰兒約為80%,之後逐漸減少;出生後最初幾天,攝入量少,水分流失,可出現生理性體重減輕。新生兒因為肝臟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某些生物或化學物質的生物轉化容易出現障礙,因此容易出現黃疸和灰嬰綜合征。
健康新生嬰兒的正常體溫在36℃~ 37℃之間,但新生兒體溫中樞功能不健全,體溫不易穩定,易受外界溫度環境影響,引起體溫忽高忽低。新生兒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比較大,容易散熱,要註意保暖,尤其是冬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8℃ ~ 22℃。如果室溫過低,新生嬰兒為了維持正常體溫,會收縮血管,導致耗氧量增加,新陳代謝減慢。持續的低溫環境容易引起新生兒硬腫癥,但也不要給新生兒穿太多衣服,否則容易導致新生兒體溫過高,甚至引起熱性驚厥或抽搐。
除了外界環境對新生嬰兒體溫的影響,另壹個重要原因是新生嬰兒已經被感染。感染時發熱是機體的抵抗反應,但新生嬰兒應對感染的能力較差。有時候,感染越嚴重,體溫不但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
測試新生嬰兒體溫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測體溫的部位:新生兒測體溫有三個部位,分別是腋下、口腔和肛門,其中肛門是最方便、最常用的部位。因為寶寶的自控能力很差,如果用口腔表測體溫很容易咬表,如果剛出生的寶寶在腋下測體溫時不配合,用肛門表是安全準確的。
★新生嬰兒體溫正常範圍:正常情況下,新生健康嬰兒春、秋、冬三季的平均體溫為上午36.6℃,下午36.7℃;夏季平均氣溫上午36.9℃ ~ 36.95℃,下午37℃。哺乳或飯後、活動、啼哭、衣服過厚、室溫過高等情況可使嬰兒體溫暫時升高至37.5℃,甚至38℃。三種測溫方法的數值略有不同,依次相差0.5℃,即腋下36℃ ~ 37℃,口腔36.5℃ ~ 37.5℃,肛門37℃ ~ 38℃。
★新生寶寶腋下有汗時:測試前用毛巾擦幹汗水,保證測試溫度的準確性。
★剛出生的寶寶喝完熱水或活動後,不要馬上測試體溫。妳應該休息壹下,等到1恢復到自然溫度。
★以5 ~ 10分鐘測試新生嬰兒體溫為宜。
★給剛出生的寶寶測體溫時要特別註意體溫計不要損壞,以免傷到寶寶或測試不準。
★在給剛出生的寶寶測體溫前,先用乙醇對體溫計進行消毒,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同時不要忘記把體溫計扔到35℃以下。
神經系統新生兒大腦的生長領先於其他器官,其重量占體重的10% ~ 12%(成人為2%)。而神經之間的上下和側向通訊通路較少,興奮抑制的過程也不完善,所以常出現廣義的隨意運動。然而,新生兒並不像過去人們認為的那樣完全沒有能力。在安靜清醒的狀態下,他可以凝視片刻,主動尋找聲源。他不再被動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動與他人互動,甚至模仿親人的面部表情。新生兒有很多原始的反射能力,比如覓食、吮吸、吞咽、抱抱等,幾個月後就會消退。另外,壹些大齡兒童和成人的病理性反射也會存在於正常新生兒身上。
新生兒有敏感的皮膚觸覺、溫度感和味覺。視覺能適應20 ~ 25 cm距離的物體,喜歡聽高頻女聲,對聲音有定向反應。過去認為新生兒的嗅覺是無效的,只對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有反應。現在,已知他可以分辨出母親身上的氣味,並對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氣味表現出不同的模態反應(將頭轉向氣味方向或遠離氣味方向)。
內分泌嬰兒出生時,垂體前葉功能正常,但垂體後葉稍有不足。男女寶寶都有乳腺腫大,出生後壹周內陰道可能有血性分泌物或白色粘液,這些都是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前者會在2 ~ 3周內逐漸消失,後者會在幾天內消失。
免疫新生兒對各種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主要是從孕媽媽那裏獲得的,在出生後3 ~ 4個月內還未能完全合成免疫球蛋白。因此,他們雖然對麻疹、風疹和白喉有抵抗力,但也容易發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生理性黃疸黃疸最早在出生後3 ~ 5天出現,最遲不超過5天。顏色為淡黃色,壹般不應該出現橙黃色。多出現在面部、頸部、軀幹、大腿,部分有鞏膜黃疸。
黃疸消退的時間應該是寶寶出生後7 ~ 10天,最遲不超過兩周。出現黃疸時體溫、體重、食欲、排便無變化。
生理性黃疸壹般不需要治療,可以給予適當的葡萄糖水。因為葡萄糖可以幫助被破壞的紅細胞排出體外,從而減少膽紅素的產生,從而緩解黃疸癥狀。但如果黃疸不符合上述特征,就要考慮病理性黃疸的出現,請醫生診治。
生理性體重減輕新生嬰兒壹般在出生後1天體重減輕,出生後3 ~ 4天達到最低點,體重減輕程度壹般不超過出生體重的9%,出生後7 ~ 10天恢復到出生體重。這是新生嬰兒的壹種特殊生理狀態,是由生理性體重減輕引起的,俗稱“脫水胖”,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水分蒸發。嬰兒出生前浸泡在羊水中,出生後水分隨皮膚蒸發,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水分。
★胎糞和尿液排泄。寶寶壹出生,它的器官就開始工作,所以有胎糞和尿液排出,有的剛出生的寶寶還會吐羊水。
★攝入不足。新生嬰兒的奶和水的攝入量並不大,也就是說新生嬰兒的攝入量沒有消耗量大。
嬰兒體重減少超過出生體重的10%是不正常的。比如壹個出生體重3000克的新生嬰兒,體重下降超過270克就是不正常的。嬰兒出生後兩周還沒有恢復到出生體重也是不正常的。新生兒體重下降過多或恢復異常的主要原因是餵養不當,如母乳不足、未及時增加代乳品等;也可能是沒有按需哺乳,哺乳間隔時間太長。如果是餵奶的原因,要及時糾正,按需哺乳;如果發現母乳量不夠,要及時增加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如果是病因,比如腹瀉,請醫生幫忙查找病因,及時治療。
生理性嘔吐嬰兒在出生後1 ~ 2天內常吐出黃色或咖啡樣粘液,這是由於粘液或血液刺激引起的,稱為生理性嘔吐。
剛出生就豐胸的寶寶,無論是男嬰還是女嬰,出生後3 ~ 7天左右都可能出現雙側豐胸。新生兒有乳腺腫大,大多是生理性的。換句話說,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壹般在寶寶出生後15天左右最明顯。壹般兩側腫脹的乳房對稱,表面不紅不腫,無發熱。有時色素增多,有的有少量灰乳流出。對於男嬰來說,乳房腫塊可以在幾周內消失,但對於女嬰來說,可以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消失,壹般不需要治療。
新生兒乳房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嬰兒出生時體內有壹定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因為雌激素和孕激素來自母體,所以寶寶出生後,這兩種激素中斷,濃度迅速降低,而催乳素在壹個月內仍保持壹定水平,使乳房脹大。
不要對乳房增大的新生嬰兒進行按摩或擠壓,因為擠壓乳房容易引起新生嬰兒的乳腺炎或乳房膿腫,嚴重時會引起全身感染和敗血癥。
有些假月經的女嬰,出生後會有壹段短暫的陰道出血。壹般產後3 ~ 7天會有血性分泌物流出陰道,持續時間壹般不會超過1周。這種陰道出血稱為“假月經”。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媽媽們不必擔心,更不用說會害怕。胎兒在分娩前通過胎盤接受母親的雌激素,壹部分是胎兒自己分泌的。寶寶出生後,來自母親的雌激素迅速中斷。新生嬰兒本身受雌激素影響,增生的上皮和子宮內膜脫落,引起陰道出血,幾天後自然停止。
如果出血不多,其他部位也沒有出血,就不用做什麽了。但秦英換了尿布,以保持會陰清潔幹燥。每次換尿布時最好用溫開水從前到後沖洗生殖器,然後用柔軟的幹毛巾蘸幹。
母乳,寶寶天賜的營養,有利於提高寶寶的抵抗力★母乳可以提供更多的人類抗病因子或“抗體”。壹般來說,使人生病的細菌和病毒不同於使其他動物生病的細菌和病毒。人類對各種細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往往是在壹次次與疾病的鬥爭中建立和積累起來的。媽媽本身會有各種疾病的抗體,在懷孕期間會部分遺傳給寶寶。母乳餵養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母乳在寶寶身上強化這樣的先天抗體,讓寶寶對疾病有很強的免疫力。這就是為什麽幾乎所有母乳餵養的嬰兒,如果得到家人的正確餵養和照顧,很少生病。
★母乳比牛奶含有更多的乳鐵蛋白,能抑制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具有抗嬰幼兒消化道和皮膚疾病的作用;母乳中含有的雙歧桿菌能促進嬰兒腸道內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有助於抑制大腸桿菌等腸道有害細菌,減少嬰兒腸道感染。
★如果哺乳期出現疫情,媽媽體內新產生的抗體會迅速通過乳汁傳給寶寶,幫助寶寶建立這種抗體。所以母乳中的抗體是壹種根據環境條件變化的活性抗體,是其他任何食物都不可能提供的。
因此,母乳餵養的嬰兒不僅比人工餵養的嬰兒更少感染呼吸道和腸道急性疾病或傳染病,而且如果感染,恢復得更快更容易。而且,如果寶寶出現腹瀉癥狀,也不壹定要停止母乳餵養。在某種程度上,繼續母乳餵養有助於嬰兒從腹瀉中恢復,這是其他牛奶和食物餵養的嬰兒無法達到的。
母乳有利於維持寶寶的整體健康★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質和脂肪是最適合寶寶身體需要的。它的成分含量和比例也是最適合寶寶的。其中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非常合適。比如蛋白質中,雖然母乳中蛋白質總含量較少,但白蛋白較多,酪蛋白較少,在寶寶胃中形成的凝塊較小,容易被消化吸收,不易引起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而且由於母乳中蛋白質含量低,新生兒腎臟在消化過程中的負擔比牛奶小得多;母乳比牛奶含有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不僅能供給嬰兒必需和充足的脂肪酸,而且由於脂肪顆粒小,含有更多的脂肪分解酶。會更有利於寶寶的消化吸收。
★母乳含乳糖較多。最適合新生嬰兒身體快速生長和產生體熱的需要。母乳中還含有較多的乳糖,主要是β-乳糖,能促進嬰兒腸道內乳酸菌的生長,對提高嬰兒的消化吸收能力非常有利。
★母乳含有全面適量的維生素。母乳中所含的維生素不僅含量全面適宜,而且可以根據不同時期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隨時進行調整。所以最適合寶寶各個階段的成長。
★母乳中含有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最合適的。其中鋅、銅、碘含量豐富,尤其是初乳,是專門為新生兒快速成長配備的;雖然鐵的含量與牛奶相近,但其吸收率卻比牛奶高5倍,所以母乳餵養的嬰兒貧血尤其是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明顯低於母乳餵養的嬰兒。母乳中磷的比例合適,非常適合嬰兒大腦的快速發育;其中鈣磷比例也是2: 1的最佳比例,易於嬰兒吸收,更不容易引起嬰兒低鈣血癥,礦物質總量低,可最大限度減輕嬰兒腎臟負擔。
★母乳中含有的各種酶最有利於嬰兒消化吸收。例如,其中所含的脂肪酶可以幫助嬰兒消化母親攝入肉類時附帶的動物脂肪,並將其轉化為人類所需的營養物質。其中,澱粉酶、乳糖酶等多種消化酶是專門為人類飲食設計的,有助於嬰兒的消化吸收。
★母乳中含有很多活性因子。活性因子也可以叫生長素,能更好地促進寶寶骨骼、腦神經細胞、內臟器官、肌肉的生長發育,幫助腸道產生有益的乳酸菌,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母乳中還含有許多生長調節劑,如牛磺酸,是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因素。
★母乳含過敏原較少。牛奶、豆漿等食物含有壹些過敏因子,容易引起成人消化不良,對嬰幼兒腸道的刺激會更大。有些嬰兒容易出現濕疹、皮膚過敏、腹瀉和大便幹燥,都是因為這些替代品不合適。而母乳是人類自身的營養食物,自然是最適合的。
★母乳具有自動調節和可變性。嬰兒出生後生長迅速,兩個月體重可增加1倍。隨著寶寶的成長,其身體對食物營養素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母乳的營養成分會隨著寶寶的需求而發生變化,而嬰幼兒配方食品不會有這樣的調整和變化,可能會導致寶寶營養出現偏差或缺乏,從而影響其身體的全面健康發展。
母乳餵養不僅與營養有關。以前人們普遍不太關註新生嬰兒的情緒問題,以為這麽小的肉球除了吃飯睡覺就什麽都不知道了。但是現在專家發現嬰兒從胎兒時期和出生時就有反應和對愛的需求。比如,當他們醒來時,聽到媽媽的聲音,他們會感到興奮。媽媽在身邊,寶寶的睡眠會更安穩、放松;當嬰兒獨自睡覺,獨自面對黑暗時,他們哭得更厲害。當妳和媽媽睡在壹張床上,如果妳睡在另壹端,妳會在睡著的時候不自覺地向媽媽靠攏,最後依賴媽媽。
餵奶的時候,寶寶躺在媽媽懷裏吃奶,感受媽媽有節奏的心跳,聞他的體香,感受他的體溫,還有媽媽溫柔的聲音和哼唱,再加上媽媽手的溫柔撫摸,都會處於壹種非常平和、快樂、放松的狀態。這種狀態會非常有利於寶寶身體的生長發育,對大腦也是壹種良性的刺激,有利於腦細胞更快更好的發育。由於與媽媽頻繁的溫柔接觸,寶寶會變得穩重、自足、輕松、快樂,為寶寶最初的生活定下了良好的性格基調,可以帶給他穩定、自信、自足、積極向上的性格和人格,有利於他爪子的健全發育,會促進他日後順利融入社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國外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緒健康教育應該從嬰兒期開始,第壹個也是最好的措施是母乳餵養,母親應該盡可能地陪在嬰兒身邊。
母乳餵養有益於母親的身心健康。母乳餵養過寶寶的媽媽會覺得,自從母乳餵養後,寶寶的性格和情緒都發生了變化,似乎變得更加溫柔、大方、體貼。國外有人寫道,是嬰兒讓母親成熟,豐富了感情,是嬰兒為母親完成了教育。看來確實是這樣。在給寶寶哺乳的時候,媽媽不自覺地改變了只關註自己和內向的習慣,變成了關註寶寶和外面其他人的習慣,從而變得更加理智和感性,這是壹種可貴的成熟。
因為母乳餵養,媽媽身體各方面都要配合,消化道的功能要加強,為成長中的寶寶吸收更多的營養,同時也要保證哺乳媽媽的營養;應加強呼吸功能、排泄功能、造血功能,以滿足哺乳的需要。可以說,此時全身機能都會處於非常旺盛活躍的狀態,抵抗疾病的能力往往在此時處於非常旺盛的狀態。母乳不容易生病,這是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有的特點。這樣只會促進母親的身體機能和健康。
醫學研究還表明,在正常情況下,經歷過母乳餵養的母親會變得更加強壯,抗疲勞和抗病能力明顯高於非母乳餵養的母親,尤其是患乳腺癌的比例會比非母乳餵養的母親低20%。
母乳芽形成的變化★初乳期。產後前7天的乳汁稱為“初乳”,比後期的乳汁更濃更黃,含有更多的抗體和白細胞。初乳中還含有生長因子,可以刺激兒童未成熟的腸道發育,為腸道消化吸收“成熟乳”做準備,防止過敏物質的刺激。雖然初乳量少,但對正常寶寶來說已經足夠了。
★過渡期哺乳。產後7 ~ 14天問的奶是初乳向成熟乳的過渡。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加。
★哺乳期成熟。大約2周後,乳汁分泌量會增加,其外觀和成分會發生變化;奶呈淡綠色,水狀,是富含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的“成熟奶”。從初乳到成熟乳是壹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因為“成熟奶”看起來比牛奶稀,所以有些女性會認為自己的奶太稀。其實這樣的奶很正常。
★前奶後奶。牛奶的成分也會在每次餵的時候發生變化。前乳是每次泌乳開始時的乳汁,外觀為淡綠色水樣液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後奶是每次泌乳末期的奶。因為含有更多的脂肪,所以外觀比之前的牛奶更白。豐富的脂肪使後奶充滿能量,占牛奶總能量的50%以上。
這種改變完全是為了滿足不同月齡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母乳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可以隨需而變。
第壹時間餵寶寶如果媽媽身體允許,寶寶壹出生就可以餵,可以刺激乳房分泌乳汁更快更多。在最初的兩天裏,乳房可能只分泌幾滴初乳,但初乳的營養成分相當高,並含有許多抗體,可以增加寶寶胃腸道對細菌的抵抗力。因此...初乳絕對不能浪費,寶寶醒著的時候壹定要多吸。
懷孕期間和產後,乳房會分泌壹些保濕液或乳汁,由於出汗等原因,乳頭上可能會有鱗屑。第壹次給嬰兒哺乳前,應在乳頭幹痂處塗抹食用植物油,使痂軟化,然後溫肥皂(堿性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