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春蔭——位於北海公園瓊島東北山腳下。該碑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碑正面鐫刻乾隆禦書“瓊道春音”四個大字,其他三面分別鐫刻乾隆詩詞。
太嶽秋風——位於中南海。
雞鳴巖樹——位於北三環薊門橋南,雞鳴巖樹南至今還保存著元代土墻遺址。
盧溝小月——位於盧溝橋。
西山晴雪——位於北京香山公園。
玉泉圖圖——位於北京西部的玉泉山。
據說在今天的關東殿東南,還保留著50多年前的壹半古跡。
居庸疊翠——位於居庸關西南4公裏處。
燕京八大
燕京八景是北京八大著名景點。自宋元以來,中國各地史籍中都有北京“八景”的記載。至於為什麽用“八景”,壹般說源於金章宗明昌遺風。這壹理論始於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翰林學者寫道:“方誌記載常遺中有燕山八景,多見於簡書。”北京八景最早見於晉代《明昌遺事》。明昌是金章宗的年號,名曰“燕山八景”。元代《通義誌》記載的“燕山八景”有兩種不同的名稱,即太野秋風稱太野秋波;西山的雪叫西山霽雪。明代萬部雜註稱《煙臺八景》,與晉代有三處不同,即太陰秋風稱太陰眼波;瓊島春音叫瓊島春雲;西山的雪叫西山霽雪。至於“燕京八景”的稱謂,在清初、康熙年間的《宛平縣誌》中就已出現。其中,名稱與明代僅壹字之差,即玉泉“掛”虹,稱為玉泉“流”虹。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了地名的修訂,並在每個景點的位置豎立了皇家碑,正面是八個景點的名稱,背面是壹首七律詩。
泰業秋楓
如今,中南海東岸的萬山門旁有壹個水港(舊稱太爺池)。水中有壹亭名為“雲水亭”,以其中性的景色而聞名。燕京八景裏?說:“...? "天氣高深莫測,日月搖曳,漣漪清澈可愛,所以說太液太晴。乾隆的詩裏有壹句“秋來陳菊,玉湖清,橋橫”,所以叫太爺秋風。
春樹瓊島
乾隆認定石碑原為北海白塔山西坡心悅堂前。乾隆五十壹年(1786)遷至現址白塔山東側。瓊花島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島以來不斷修繕,景色非凡。《八景圖》描述:“雲常浮於山間,色彩斑斕,沈郁莫測,故稱瓊島春雲。”乾隆皇帝把它改為瓊島春音,因為他的詩裏有壹句“春最早時,耕田急,逢艷陽天作壯闊歌”。這表明他非常關心農業形勢。
玉泉趵突山
玉泉山在萬壽山的西邊。金章宗玉山鹿泉醫院建成。玉泉山有三個洞,壹個在山西南部,下面有泉,深不可測;壹個在山南,泉水流出“聲若混,色如素練”;壹是山腳下有泉水噴湧而出,味道甘甜,門上刻有“玉泉”二字。因其蜿蜒的山泉,流動如虹,故稱“玉泉垂虹”。甘龍被改成了“玉泉推”。他說:“春天噴薄而出,大雪奔湧,濟南的突然出現也不過如此。對八景感興趣的人,俯視彩虹,失去了真實。所以應該改名為天下第壹泉。”還有壹句詩:“不改心意,墜入雲端!”
雪後陽光明媚的西山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殘脈。雪景也指這壹帶。香山是這壹帶典型的山峰,所以乾隆把“西山清雪”碑放在香山山腰。
Thiopendra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裏的土城邊上。歷史上這裏曾有“煙樹”景觀,但這不是薊門。漢代以後,廣安門地區沒有關於季承的批評,那麽為什麽這裏還叫薊門呢?《水鏡筆記》中說:“季承西北角有壹薊丘”,指的就是原白雲寺裏的那個丘。鄒?說“薊門在老城西北角”,“老城”是誤解。其實應該是指金中都(元朝建成後,金中都被稱為老城)。明代長安的客家話簡單說:“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門。相傳為古薊門遺址,又名薊山。”明顯錯了。基於此,乾隆下令的《日光下舊聞考證》把“薊馬”碑放在這裏。《八景圖》註:“門外舊樓廳堂,雕欄畫棟,浮於空中,遊人遨遊其中,而門外尚有兩堆土,樹木茂盛,青翠瑰麗,炊煙飄散,四時不改。”故稱“薊馬”。
金泰趙茜
金臺,即黃金臺。它最初是指公元前3世紀燕昭王下士李賢建造的土平臺,上面有壹個女兒,她雇傭了世界各地的名人。至於車站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很難準確指出。目前黃金平臺有七八家。《上谷郡圖經》說:“黃金臺在沂水東南十八裏,燕昭王置其女於其上,以延天下。”《水經註》說“固安東有黃金臺遺址”。明代長安客家人:“黃金臺有二物,故燕昭王為喜禮之人。勝利在定興。今天也有兩個首都。”《帝景略》載:“益州,近沂水兩處,京師外壹處,黃金臺三處”。清代《陳垣略》說:“永定門外三十裏有黃金臺。”除上述記載外,燈市口東口路以北還有二郎廟,是內城的“金臺落日”(見馬之瑤《北平指南》)。現在小莊北面有金臺路的地名,當地人說這是古代“金臺落日”的遺址。廣渠門有趙茜廟。北京程楠的老居民說,這是“黃金平臺日落”的遺址。乾隆皇帝把石碑朝外放。也就是在關東店南3501的工廠裏(原苗家地教學場東半裏的土堆上)。在1935出版的《故都文物簡介》中,也可以看到石碑躺著的照片。現在已經沒有痕跡了。
盧溝的晨月
永定河盧溝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金世宗於1189年下令修建該橋,於1192年(明昌三年)竣工,命名為廣利橋。長虹等橋梁,十壹座拱門,四座漢表,485座雕刻在哨位上的大小石獅。這座橋長266米,寬9米。古代交通不是很方便,都城離這裏大概半天的路程。告別荊門,留在上面,明天壹早就走。路上雞鳴,仍見明月當空,大地如銀,盧溝橋月如霜。所以“小月”的意境是眾所周知的。盧溝橋事變7月7日發生在這裏,1937。當晚,侵華日軍以缺壹兵壹卒為借口,試圖過橋到宛平縣城搜索,但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拒絕。就這樣展開了激戰,守軍揮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望而卻步。1000多鬼子被棋子包圍,壹聲令下就能全部消滅。但漢奸“政府”命令前線部隊“不得擴大事態”,讓日軍逃脫。次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抗戰宣言,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由此開始。如今這座古橋已經宣布光榮退役,不再承擔龐大的運輸任務,而是作為壹個旅遊景點,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近年來,盧溝橋修復委員會做了大量工作,計劃修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使盧溝橋有壹個新的面貌,並使它有助於第二次青年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