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漁鼓不同於南方的各種漁鼓,這是基於其獨特的南北交匯的地理位置。它連接楚、納、秦,融秦、儲楚,取南北之長,揚地方之風,形成了獨特的漁鼓音調和內容。自古以來,柞水的交通、經濟、文化都很落後,古文化自定居當地以來,壹直保持著稀有而原始的面貌。可以說,很多唱腔應該是清朝以後誕生的,與當時民歌相結合的原生態民間藝術,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原始、質樸、原始,又不失當年的韻味和宗旨。
從漁鼓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研磨獲得幾百年前先民的音準、文化、經濟、生活背景、社會現狀等信息。從裕固族的歌、詞、表現形式來看,由於柞水地處偏僻、山溝幽深、信息閉塞、通訊不暢,其曲調、曲目保留了大量原生態的東西,實際上為研究清代及歷代的歌、詞提供了很好的歷史記錄,是研究這壹地區音樂文化史、社會發展史、思想道德史的最佳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作為典型的山地地域環境,壹種文化藝術形式的存在,必須在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接受和喜愛的基礎上得以傳承。柞蠶漁鼓發展了幾百年,紮根於民間。由於人民的關心和培養,它今天仍然充滿活力。它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價值凝聚了壹方的思想和智慧。這種說唱形式表現了人們的好惡。壹種藝術形式的誕生、發展和壯大,必須有堅實的社會群眾基礎。它是中國幾千年來以儒道思想為基本內容的壹種主流思想,是“正道”。其主題和主流與統治階級的統治意識形態相壹致,有助於統治階級的治理。漁鼓進入柞水後,雖然加入了民歌、小調等多種唱法和歌詞形式,豐富和發展了漁鼓藝術,但他的傳教主題始終未變。壹個沒有思想的地區和民族,必然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而漁鼓恰恰在當地起到了這個作用。
打漁鼓的節奏不是很難,但是唱起來還是挺難的。沒有當地的語言基礎,不掌握方言的人很難在發音和咬字上過關。有豐富的唱腔,有傳世的各種音色風格,也有由當地民歌演變而來的雜調。漁鼓音樂沒有樂譜。幾百年來,只有藝人傳授,師徒相傳,歌本也是如此。所以,正宗的唱腔抄本特別少。
在中國音樂藝術發展史上,道情作為道教文化的壹種形式,首先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流傳,形成了南北方的漁鼓風格。柞水漁鼓作為漢江流域的壹個文化分支,繼承和發展了南方漁鼓的特點,但又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漁鼓。有從南方遷徙至此的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等南方省份的人,也有從秦及其北方地區遷徙至此的北方人。語言雜糅,文化交融,柞水漁鼓歌裏也有關於中道調的影子。所以柞水漁鼓絕不能簡單的指定為南漁鼓,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豐富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