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妳加入更多的鹽,妳就可以喝更多的水,產出更多的牛奶。
有些養殖戶為了讓奶牛多喝水,多產奶,竟然在奶牛精飼料中添加3% ~ 4%的鹽。眾所周知,非常容易造成奶牛鹽中毒,有害無益。即使沒有達到中毒的地步,也會增加奶牛腎臟的負擔。再者,如果用這種方法稍微增加奶量,對應的乳脂率和比例必然降低,得不償失。正確的方法是:精飼料中鹽的比例應控制在0.7% ~ 0.8%左右。為了補充鹽的不足,可以在奶牛運動場設置補飼槽,放入鹽或舔磚,供奶牛自由舔食。
3.不給夠草,就怕撐不住。
很多養殖戶打電話給我問,牛也是吃、喝、反芻的,就是反芻的數量少,時間短,懷疑有積食,但是不生氣。我說,妳壹定不能讓牛吃飽草,奶農回答說不敢撐(瘤胃積食),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牛是食草動物。它們能靠吃草維持生命嗎?如果只讓它吃精飼料,很少讓它吃草,那才奇怪。因此,要保證奶牛強大的消化功能,需要合理搭配粗細比例。
4.盡早匹配早期收益。
奶牛第壹次配種年齡應在18月齡至20月齡,體重應達到350公斤至400公斤,即綜合考慮兩個指標,同時達到性成熟和身體成熟。很多養殖戶在生長期不註意飼養管理,奶牛18月齡體重只有250 kg ~ 300 kg。此時交配往往導致第壹胎難產,結果需要助產,造成產道損傷、外陰破裂、繼發性子宮內膜炎,影響下壹胎的正常繁殖及其自身的生長和產奶性能。出生的胎兒出生體重小,體質弱。所以壹定要註意加強犢牛和養牛的飼養管理。
5.怕拉肚子,限制飲水
還有壹個錯誤就是給奶牛定時定量供水,不管夠不夠,喝完就拉倒,以為這樣會提高乳脂率,其次怕奶牛喝多了撐拉稀。要知道奶牛反芻時分泌大量唾液,每晝夜100升~ 200升,高產奶牛可達250升。這種強制措施必然影響奶牛的正常生產性能,不能發揮其生產潛力,降低經濟效益。還有奶農壹排便便就限制飲水。壹旦出現病理性的拉稀,奶牛就會因為飲水不足而脫水,導致病情惡化。
6.掠奪性擠奶
奶牛的壹個泌乳期壹般為305天,之後進入60天的幹奶期。受產奶量、年齡、胎次、肥滿度、飼養水平等因素影響,幹奶期應適當延長或縮短,最短不低於45天。有些奶農在任何情況下都壹直擠到沒有奶,甚至在產犢前1天。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嚴重的:壹是奶牛體內營養物質消耗過多,影響胎兒發育和下壹胎產奶量的增加;二是導致產後發情晚或不明顯,性周期紊亂,難以懷孕。幹奶期對奶牛至關重要,對脂肪較差的奶牛應適當延長,給奶牛充分的休息和緩沖時間,彌補體內損失的營養,為順利產犢和提高產奶量奠定基礎。
7.牛越肥越好。
在我走訪的過程中,很多奶農都認為把奶牛養肥比較好,尤其是在幹奶期多添加精料,導致奶牛超重。有些人認為,為了讓奶牛產更多的奶,他們只是添加更多的精飼料。實際上容易引起奶牛反芻減弱、前胃松弛、酸中毒。高蛋白高脂肪精料過多,粗飼料不足,也會引起奶牛脂肪代謝紊亂,發生酮癥酸中毒後容易導致死亡。牛不胖就好,最好是七八分胖。牛是食草動物,所以應該以草為主食。養殖戶還應根據幹奶期、產奶前期、產奶後期三個不同階段的生理和生產特點,掌握科學的飼養方法。幹奶期應以草幹草為主,青貯飼料每天飼餵6公斤~ 8公斤,精料每天飼餵2.5公斤~ 3.5公斤。根據粗飼料的質量,適當調整精料的飼餵量,防止奶牛過重。在分娩前2 ~ 3周,精飼料的投餵量會逐漸增加,每天增加0.5公斤,直到精飼料達到7公斤左右,這個量壹直維持到產犢。產後第壹周不要立即增加精料飼料,而是維持在7 kg ~ 8 kg,以後逐漸增加精料飼料(每天0.5 kg ~ 0.8 kg),直至達到因泌乳而增加精料飼料(維持飼料(2.5kg)+泌乳飼料(65438+每3 kg產奶量0 kg精料飼料)。交付後以豆科牧草為主。青貯飼料、塊莖、渣料在產後兩周內可少餵,兩周以後可大量餵,但青貯飼料日餵量不得超過25公斤,渣料不得超過65,438+00公斤,塊莖不得超過6公斤,幹草可由其食用。泌乳後期(產犢後5個月)產奶量開始下降,應根據產奶量調整精料的飼料,在泌乳後期按推薦配方配制精料。
8.少拴餵,少運動消耗
很多農民認為耕牛犁田不產奶,奶牛犁田不產奶,運動少,消耗少。我去農村,經常看到很多人把牛長期拴在門口的木樁上,讓它們不運動,導致發情明顯,懷孕難產,胎盤滯留。而且奶牛身體不好,抗病能力弱。奶牛壹定要多運動,尤其是懷孕的奶牛。因條件限制不能提供運動場地的,要靠人拖1-2小時。這樣既能保證犢牛順利分娩,又能增強奶牛體質,發病率少,產奶量多。
9.沒有消毒意識,從來不刷牛。
奶牛新陳代謝旺盛,對外界環境敏感。當外套被牛糞、灰塵等粘附時。,容易引來蚊蠅叮咬,奶牛不舒服,經常感到不安。它們通過舔舌頭、蹭墻壁、踢蹄子等方式止癢。,導致食欲下降,產奶量下降。因此,應每天用刷子和梳子給牛擦拭,以增加皮膚的血液循環,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充分發揮其生產性能。有人認為牛大,耐粗飼,不易生病。所以消毒防疫意識極差。其實奶牛更應該註意衛生防疫。在惡劣的環境中,奶牛最容易患乳腺炎,光是乳腺炎就能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果感染其他疾病,損失會更大,並可能威脅人類健康。因此,每次擠奶前後必須對乳房進行嚴格的清潔和消毒,環境、場地、用品都要定期、程序化消毒。同時要註意飼料和飲用水的衛生,控制與外界人員和用品的接觸,預防和治療疾病。
10.千萬不要修蹄、掛掌、護蹄。
很多奶農普遍認為奶牛產奶量無關緊要,奶牛蹄子的保養往往被忽視。眾所周知,蹄病往往會導致奶牛蹄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病變,出現慢走、跛行、翻蹄、拉臀等功能障礙,會大大降低奶牛的產奶量。農村奶牛由於拴養、少運動、飲食缺乏營養,蹄角質常異常,蹄殼變形(長蹄、寬蹄、卷蹄),是導致蹄病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奶牛畸形蹄的發生率可達50%。因此,奶農要註意:a .堅持從犢牛開始修蹄,經常修蹄可提高產奶量5-8%;b)經常用清水沖洗蹄糞,用2%甲醛稀釋液或10%硫酸銅溶液噴灑牛蹄,每周至少1次;c .及時處理蹄腐等開放性病變,防止惡化;d .保持牛棚和操場的清潔衛生;e .應為奶牛提供均衡的飲食,特別註意鈣、磷和微量元素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