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壹個小故事。
壹個老人有個院子,壹群孩子喜歡在院子裏玩,影響了他午休。多次勸說無效後,老人改變了策略。對孩子們說,我喜歡妳們來玩。以後每次來玩都有獎勵。每次來,大家都會給1元錢。孩子們很開心,玩了會有獎勵。連續幾次之後,爺爺開始給五毛錢,說自己錢不多,省著點花。後來變成了壹毛錢,孩子生氣了。“以前壹次壹塊錢,現在只要壹毛錢。”後來爺爺說不能給錢。結果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在他家院子裏玩過。
心理學上有內驅力和外驅力。壹開始,孩子們因為內驅力去玩,玩得很開心。後來受外公外驅力影響,內驅力抵消,最後外驅力消失,行為消失。
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該包括三種內部驅動力,即認知內部驅動力、自我完善內部驅動力和附屬內部驅動力。
1.認知的內在驅動力表現為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對真理的追求。這種對學習本身的興趣,也是最重要、最穩定、最持久的學習動力。
2.自我提升是壹種外在的學習動機,說明它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學習只是通過學習在學校情境中追求地位、榮譽或滿足自尊的壹種手段。
3.附屬內驅力也是壹種外部學習動機,說明它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學習只是壹種手段,通過學習來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同或認可。
通過內在的驅動力,重要的、穩定的、持久的是好奇心、求知欲和對真理的追求,這是內在的、根本的。地位、榮譽和他人的認可都是外在的。
內因大於外因,內驅力很重要,但是如何產生內力呢?是個人日常經驗的理解。我覺得更有動力了。
第二,問題解決者的認知學習
現在的時代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互聯網信息過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的是我們不會因為信息閉塞而壹無所知。不好的是需要篩選,會因為選擇錯誤而走彎路甚至走偏。
和物質的東西(食物、書籍)壹樣,人在稀缺的時候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的。太有錢,隨意攝入,可能會導致財神爺的病。
知道什麽是營養與健康。它需要理論的指導,比如營養均衡的飲食,均衡的飲食。這是自控自律的要求。
心理學領域有很多關於人類學習的理論和模型,主要集中在簡單的刺激-反應關系(行為理論)和復雜的問題解決者(認知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對外界事物反應的結果,不註重內在思維,強調行為可以被觀察到的方面。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內在心理活動的過程,把人看作問題解決者~積極利用周圍環境中的信息解決遇到的問題。創新和靈感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個人認為通過閱讀和思考來提高認知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提高認識
很多時候,就是如何尋找理論作為指導。面對眼前的問題,什麽是合適的?
答案不是唯壹的。就像疾病壹樣,癥狀、病因、根源都需要探究。我有時候用偏方治頑疾,有時候沒效果。歸根結底還是不明白深層機制。
理論也是分層次的,從外到內,壹層壹層的。
比如朋友圈看到的家庭自律條例裏說~ ~
從現在開始:我要多鼓勵和表揚家人,而不是批評、指責和責怪家人。因為我知道,只有鼓勵和表揚才能給家人帶來信心和力量,而批評、指責和抱怨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傷害家人的心。
理論上,這段話很好,是人們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真正的執行需要由內而外,需要由內而外慢慢去理解和體會,並且這段話要由內而外的去認知,然後內化為指導自己的行為。
就像告訴別人這是胡蘿蔔壹樣,吃胡蘿蔔對身體有好處。妳想吃胡蘿蔔。如果妳強迫別人吃胡蘿蔔,他們可能會因為強迫而反抗,但他們更不喜歡胡蘿蔔。就像壹個學習的孩子,妳越讓我學習,我越不喜歡學習。
通過對健康的了解,我認識到了胡蘿蔔滿足人類需求的營養價值和缺少胡蘿蔔的危害,從而加深了對吃胡蘿蔔的認識。最後還是要慢慢體會胡蘿蔔的感覺,淡化對胡蘿蔔的厭惡,試著從內心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開始超越自己,逐漸養成吃胡蘿蔔的習慣。
通過內在動機去搜索信息,探索問題的答案,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可能就是學習的重要意義。
結論是,要提高內驅力,就需要提高認知。通過閱讀和思考,我們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指導理論,捕捉靈感,追求創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