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結構
自然界大約有1.5萬種動物,從看不見的原生動物到巨大的藍鯨,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動物身體最基本的結構單位。
有些動物只用壹個細胞就能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動。這種動物叫單細胞動物,是最低級的動物。大多數動物是由許多細胞組成的。
由細胞形成的組織;由組織組成的器官;只有形成器官的系統,才能完成整個動物的生命活動。
動物體內的細胞總是與具有相同形狀和結構的同伴結合在壹起,承擔相同的功能,從而形成組織。高等動物體(如人體)壹般由四大組織組成,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上皮組織主要起保護、分泌、吸收和排泄作用;結締組織具有支撐、連接、提供營養等多種功能。肌肉組織主要由收縮性強的肌細胞組成,主要功能是運動;神經組織是大腦和脊髓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協調動物各部分的活動。
壹個組織需要聯合其他組織才能產生壹定的生命活動。不同類型的組織聯合起來,具有壹定的形態特征和壹定的生理功能,稱為器官。器官有壹定的形狀,可以相對獨立地從事壹定的活動。
單個器官仍然不能形成壹個動物體,它們需要被排列起來完成相同的生理活動,從而形成壹個系統。動物的口腔、食道、胃、腸等器官和各種消化腺有機結合形成消化系統,使食物壹起消化。高等動物有許多系統,如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精神系統等。這些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執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在神經系統的統壹指揮和協調下完成整個生命活動。
動物的體溫
當妳觸摸雞或哺乳動物的身體時,妳會感到溫暖;但是當我接觸到魚類和青蛙等兩棲爬行動物的屍體時,我會感到寒冷。前壹種動物的體溫因其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能在環境溫度變化下保持體溫相對穩定,故稱為溫血動物或溫血動物。後壹種動物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稱為溫血動物或冷血動物。
除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其他動物都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可以隨著外界生活環境的溫度而變化。夏天,蛇的體溫早上是25℃,但在烈日下,中午就升到40℃。雖然變溫動物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但有應對過低或過高溫度的方法。在溫度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它們會把自己藏起來,以減少溫度的影響。如昆蟲、爬行動物等。,往往在清晨氣溫較低時不活躍,只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變暖,才能恢復活力。魚類和兩棲類在冬季可以不吃不喝地冬眠,避免寒冷環境的影響。溫度多變的動物,如海參、蝸牛等,總是在夏天睡覺,以避免高溫環境的影響。
溫血動物的身體保持壹定的溫度。鳥類體溫壹般在37.0-44.6℃範圍內,哺乳動物體溫壹般在25-37℃左右,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溫血動物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如發達的呼吸和循環系統、厚實的皮毛、發達的汗腺等。,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獨特而巧妙的方法來保持恒定的體溫。比如生活在寒冷的南極的企鵝和海豹,有著厚重的羽毛和厚實的脂肪,可以抵禦寒冷;生活在熱帶的大象在早上和晚上都很活躍。到了中午,它們“避暑”,通過皮膚散熱,通過皮膚對水分的滲透,以及四個大腳掌與溫度較低的地面接觸散熱。同時,大象愛洗澡,用鼻子往身上噴水,巧妙降溫。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猴子會利用自己的長尾巴來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和散熱,而在寒冷的天氣裏,它們可以利用尾巴來減少體內熱量的流失。人們經常在炎熱的夏天看到狗用長舌頭喘氣,因為狗的汗腺長在舌頭上,只能通過長舌頭散發體內的熱量。
為了維持體溫,溫血動物需要消耗體內的能量物質,所以溫血動物比冷血動物吃得多。鳥類每天必須吃與自身體重相當的食物,以保持恒溫。同樣體重的豬和蟒蛇,如果豬每天消耗150份能量物質,只需要壹條蛇就夠了。
動物血
壹般動物的血液是紅色的,是因為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含鐵的血紅蛋白,鐵與其他化合物形成絡合物而呈現紅色。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紅色的血液。壹些低等動物,如軟體動物中的貽貝和蝸牛。節肢動物中對蝦和沼蝦的血液中含有血藍蛋白,無色透明。節肢動物中馬蹄蟹的血液中含有銅,所以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些動物的血液中都沒有血紅蛋白。
高等動物的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是淡黃色液體,血細胞懸浮在血漿中。血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凝固血細胞(哺乳動物的凝固血細胞也叫血小板)。
紅細胞包含血紅蛋白,並在血液中執行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血紅蛋白很容易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也容易分解。紅細胞隨血液流入各種組織時,將氧、蛋白質、糖、脂肪等各種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細胞,同時將全身各組織細胞代謝的廢物送到肺、腎、皮膚再排出體外,使動物能及時吸收營養,排出廢物。
血液也有防禦和保護作用。比如白細胞是保護衛士,可以吞噬和分解體內的外來微生物和壞死組織,保護身體。血小板參與血液凝固。當動物受傷並在某處出血時,傷口會在血小板的參與下迅速凝固。
動物耳朵
耳朵是聽覺器官。動物都有聽覺器官,只是長的形狀和位置不同。
水母也叫水母,能聽到人聽不到的次聲波。它的傘狀邊緣有壹個像“耳朵”壹樣的感覺球,感覺球裏含有鈣平衡的鵝卵石。拜訪風暴預警的時候,會有壹種次聲波,水母被這個小石頭聽到很久了,所以就趕緊跑了。
許多昆蟲的“耳朵”長在奇怪的地方。蒼蠅的聽覺器官長在翅膀基部的後面;蛞蝓和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足的小腿關節上;蟬的“耳朵”長在肚子下面。在昆蟲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蟲、蟬和大多數飛蛾有類似“耳膜”的聽覺器官,但它們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腿或側面。
魚有很好的聽覺,也能用聲音傳遞信息。魚只有壹個內耳,藏在頭骨裏。魚的側線也有“聽”的功能,是魚類特有的聽覺器官。兩棲類青蛙的耳朵已經分化為鼓膜、中耳和內耳,所以聽覺更加靈敏。蛇的耳朵和魚的耳朵差不多,只有聽骨和內耳,所以蛇聽不到空氣傳播的聲音,只能聽到地面震動的聲音。這是事實。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耳廓,可以分別接收來自空氣、地面或水中的聲振動。蝙蝠、耳狐和鬣狗的耳廓很大,能聽到最輕微的聲音。貓的耳朵也很敏感。它午睡時,總是把耳朵貼在前肢下方的地面上。老鼠壹旦會走路,就會立刻醒來。會飛的蝙蝠也是哺乳動物。它在晚上捕捉昆蟲,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壹對能“看見”的耳朵。只有在研究之後,科學家們才明白蝙蝠是用超聲波“看見”東西的。然而,自然是奇怪的。雖然蝙蝠有著出色的聲音辨別能力,但有些昆蟲,比如夜蛾科,還是能逃脫它的追捕。夜蛾科依靠胸腹部之間壹只奇妙的“耳朵”——鼓膜器,可以“聽到”30米外蝙蝠發出的超聲波,並迅速做出判斷,從容逃脫。如果說蝙蝠被稱為“活雷達”,那麽夜蛾科則擁有高超的“反雷達”裝置。
高等動物如兔子的耳朵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輪廓和外耳道,可以收集聲音;中耳包括鼓室和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可以將鼓膜接收到的聲波放大並傳播到內耳。內耳有三個半規管和壹個耳蝸管,起聲音感知和平衡的作用。耳蝸管接收聲波,聲波從聽覺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引起聽覺。
動物的鼻子
動物的鼻子不僅是呼吸道的壹部分,也是嗅覺器官。警犬只能靠嗅覺非常靈敏的鼻子來追蹤罪犯。
壹般來說,嗅覺敏銳的動物往往鼻子長而突出,鼻孔大而濕潤,表面有密集的嗅覺細胞。比如生活在中美洲的巨型三趾食蟻獸,它的鼻子僅次於大象,嗅覺特別靈敏,通常善於在土堆的瓦礫中尋找螞蟻覓食。相反,嗅覺不靈敏的動物,鼻子小而幹,嗅覺細胞少,靈敏度差。它們主要依靠眼睛和耳朵來幫助它們捕獵,就像鳥類壹樣。
不同的動物在嗅覺的敏感度上有很大的差異。魚的鼻子是兩個凹陷的洞,嗅覺細胞主要集中在鼻腔。在黑暗中尋找食物主要靠嗅覺。鯊魚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它們能在幾千米之外聞到血腥味,立即奔向有血的地方。狗的嗅覺特別靈敏,能分辨1000多種不同物質的氣味。
動物的鼻子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鯊魚的鼻子可以通過其靈敏的嗅覺作為捕食器官。水獺的兩個鼻孔有蓋子的作用,可以開合,讓氣體自行進出,不會嗆水。大象的鼻子有堅韌的肌肉,可以隨意拉伸,成為戰鬥中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在熱天會滲出汗液滴,通過散發熱量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狗的鼻子可以用作探測器。蝙蝠的鼻子可以發出2萬赫茲以上的聲波,就像雷達壹樣。海鳥的鼻子是海水的淡化器,它們可以在海裏生活很長時間,而不用擔心淡水來源。
壹些低等動物,如昆蟲,雖然沒有鼻子,卻有敏銳的嗅覺。比如蜜蜂可以聞到遠處的花香,趕去采蜜。
動物的四肢
低等無脊椎動物沒有四肢或者只有簡單的附屬物;高等脊椎動物四肢強壯,動作有力。
魚的四肢呈鰭狀,前肢是壹對胸鰭,後肢是壹對腹鰭;胸鰭主要起到改變方向的作用,腹鰭主要輔助背鰭和臀鰭維持身體平衡。
兩棲動物有強大的五趾附肢。青蛙的前肢很短,後肢又粗又長,腳趾間有壹層肉膜叫蹼。這些特征使它能夠在水中遊泳,在陸地上爬行和跳躍。
鳥的兩條腿是壹對後腿。它的前肢已經進化成翅膀,可以在天空中翺翔。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有強壯的腿;南極企鵝這種耐寒的鳥類已經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因為它的翅膀已經變成了鰭,後肢變成了適合在冰川上行走和在水中遊泳的兩只腳。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典型的、發育良好的四肢,可以靈巧自如地移動,奔跑迅速。最快的獵豹,百米速度只有3.2秒。
哺乳動物的四肢差異很大。澳洲袋鼠的後腿非常強壯,大約是前肢的五六倍;蝙蝠的前肢變成類似皮膚的翅膀,可以適應在空中飛行。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魚,前肢變成鰭,後肢基本消失。但海豹的四肢已經變成了槳狀的鰭狀肢,後鰭面向後,無法向前彎曲,成為了主要的遊泳器官。
動物的爪子
爪,是動物進化到壹定時候,才從皮膚的角質層進化而來的。爪子的出現對動物的生存和敵人的防禦有壹定的作用。
爬行動物的避難所,生活在茂密的叢林中。它能在樹幹上爬行,除了尾巴的幫助,手指(腳趾)末端的尖爪也起了重要作用。還有蜥蜴、龜、龜等爬行動物的爪子,都是適應爬行生活的。
鳥類的種類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使得它們的腳和爪多種多樣。貓頭鷹、禿鷲等猛禽的腳很強壯,趾部有鋒利的鉤狀爪子,有利於捕殺動物。啄木鳥和布谷鳥,這種爬鳥的腳很強壯,腳趾處有鋒利的爪子,可以牢牢抓住樹幹。
最復雜多樣的爪子是哺乳動物。穿山甲的爪子向後彎曲,像鋤頭壹樣,善於挖掘。樹懶有鉤狀的爪子,適合鉤住樹枝。貓、狗和其他動物有鋒利的爪子,可以自由彎曲和伸展。牛、羊、馬等動物的爪子成了運動用的蹄子。所以有蹄動物壹定是食草動物,沒有像食肉動物那樣的爪子。老虎、獅子等野生動物的爪子主要用於捕捉食物和防禦敵人,所以特別鋒利。
動物生存的競爭
同壹物種或不同物種的動物往往會為了食物、空間、配偶或其他需求而激烈競爭,結果總是優勝劣汰。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在捕食者和獵物之間是非常明顯的。豹子的主要食物之壹是羚羊。身強體壯,善於奔跑,豹子捕食機會多,食物豐富;體力差、跑得慢的豹子經常因為得不到食物而挨餓甚至餓死。同樣,敏感、善於奔跑的羚羊,被捕食的幾率較小,生存的希望較大;體弱多病、不善奔跑的羚羊自然成了豹子的食物。這樣留下來的人就會強大,這叫“適者生存”。為了生存,為了不被其他動物吃掉,很多弱小的動物逐漸進化出很多防禦的本能。堅硬的甲殼動物,刺猬身上尖銳的刺,壹些動物身上有毒的毛發、腺體和有臭味的液體,都是很好的防禦武器。當然,有些動物的防禦性武器也是狩獵的工具。在動物的生存競爭中,保護色的擬態對它們躲避敵人傷害、保護自身安全、維持種族具有重要意義。許多動物在體色上接近它們的環境。生活在沙漠中的沙雞、沙狐、沙蜥的體色幾乎都是沙色;黃竹的體色和竹葉的顏色很接近。樹蛙、鸚鵡和許多昆蟲幾乎都是綠色的,所以很難找到它們。最著名的模仿例子是竹節蟲。就像壹根樹枝,不容易察覺。還有壹把尺子,它的姿勢和顏色和真樹枝幾乎壹樣;更有意思的是,尺蠖還在樹上的時候,經常會擺出樹枝的姿勢,以假亂真。動物的生存競爭保持了它們之間的自然動態平衡,對生物的進化和物種的延續具有重要意義。
動物的行為進化
動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是指形態結構的進化。其實動物的進化也應該包括行為的進化,但這方面的研究很少。哺乳動物的壹個重要特征是胎生和哺乳,但並不是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這樣。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具有接近爬行動物但又不同於高等哺乳動物的特征。最典型的是鴨嘴獸。鴨嘴獸的繁殖方式很特殊,不是胎生,而是卵圓形。剛孵出的幼崽無毛,由母親用乳汁餵養。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有袋動物比鴨嘴獸要高級得多。它們不再是卵生,而是胎生。然而,由於幼仔在母親體內發育不完全,它們出生後必須在母親的育兒袋中餵養壹段時間。雖然有袋類動物表現出高級哺乳動物的某些特征,但它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原始的。因為高等哺乳動物養育後代的條件完備,胎兒在母體中發育完全後出生,有真正的胎盤,因此大大提高了幼仔的存活率。因此,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和哺乳行為是不斷進化的。結構的進化伴隨著行為的進化。人們經常看到鴨子用嘴梳理羽毛的習慣。但是不同的鴨子有不同的美容功能。對比冠鴨、野鴨、水鴨、鴛鴦四種公鴨,會發現冠鴨梳理緩慢有力,起到清潔身體的作用;野鴨經常梳理翅膀下鮮艷的羽毛,梳理效果發生了壹些微妙的變化;水鴨的動作更簡單,只在翅膀上亮的地方稍微梳理壹下;最簡單的動作就是鴛鴦,只是象征性的摸摸翅膀上鮮艷的長羽毛。從四種鴨子梳理羽毛的行為可以看出,梳理已經從清潔身體發展到炫耀自己。動物形態結構的進化是動物行為進化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進化的結果總是有利於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動物種族的發展。
動物的相關克數
生物學家發現,鼠害嚴重的壹個重要原因是蛇被大量捕殺。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壹種自然的平衡關系,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如果生物之間的這種平衡被人為打破,肯定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白蟻和黑螞蟻是壹對敵人。壹旦相遇就會開戰,經常會出現大部隊交戰的場面。結果黑蟻經常打白蟻,白蟻被打敗了,活人只好撤離逃命。這啟發了人們使用黑螞蟻來控制破壞建築物的白蟻。山雀和啄木鳥是好夥伴。山雀喜歡飛到啄木鳥身邊,吃啄木鳥在地上啄出來的昆蟲;啄木鳥因為專心輕敲樹皮,很容易被老鷹攻擊,山雀壹看到老鷹出現就會突然安靜下來,相當於給啄木鳥發出信號,讓它們趕緊躲起來,防止老鷹攻擊。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食物循環都是通過壹系列的“吃”和“被吃”來完成的。圖為各種動物之間的關系,可以明顯看出動物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關聯。狐貍是令人討厭的動物,但是沒有了狐貍,兔子、田鼠、刺猬的數量必然會急劇增加;這些動物所吃的田間植物和果實必然會大大減少,甚至可能被吃光。這樣,整個生態環境就被破壞了。反之,如果狐貍數量增加到壹定程度,兔子、田鼠、刺猬就會減少,那些野外植物就會越來越茂盛,生態平衡就難以維持。在自然界中,動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非常微妙。人們通過研究動物,掌握它的奧秘,可以更好地利用動物為人類服務。
動物之間的交流
世界上沒有動物能真正獨自生活。它們以各自的方式相互關聯。螞蟻的集體生活依靠壹種特殊的“化學語言”來保持聯系。螞蟻的“化學語言”叫做激素,是螞蟻的某個器官或組織分泌的壹種化學物質。螞蟻在覓食的時候,會在來回的路上散播荷爾蒙,同伴根據荷爾蒙的氣味知道去哪裏覓食。壹起去的螞蟻都散發出壹種氣味,讓來往的道路變成了“氣味走廊”。成群的螞蟻正沿著這條走廊忙著搬運食物。螞蟻也可以用嗅覺來分辨誰是同壹個家族,誰是不同的。如果被誤打誤撞發現,那它的命運就慘了。猩猩通過聲音相互交流。當他們看到樹上有水果時,他們大聲吼叫,並告訴他們的同伴分享它。當它遇到敵人傷害時,還會發出嚎叫,邀請同伴前來救援。昆蟲唱歌是為了吸引異性或警告其他動物。蟬的腹部有壹個氣室,氣室的壹邊是耳膜。空氣腔中的空氣流動使耳膜振動並發出吱吱聲。蝗蟲用後腿摩擦翅膀發聲,蟋蟀用翅膀相互摩擦發出聲音。動物依靠眼睛接收信息,而顏色和動作更容易被眼睛接收。雄雀屏幕上明亮的顏色通常被用作吸引雌雀註意的信息,同時也是對其他雄雀的警告。蜜蜂用“跳舞”作為信號,告訴它們的同伴壹起采蜜。奧地利生物學家弗裏茨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了蜜蜂“跳舞”的秘密。蜜蜂舞主要有兩種形式:圓舞和鐮刀舞。當工蜂回來時,它們通常會定期飛行。如果工蜂圍著跳舞,就告訴同伴蜜源離蜂巢不遠,大概100米。如果壹只工蜂拿著鐮刀跳舞,它就通知它的同伴蜜源離蜂巢很遠。距離越遠,工蜂跳的圈數越多,頻率越快。
動物的智力
在動物進化的過程中,隨著身體結構的不斷完善,大腦的重量也在增加,智力也在發展。尤其是壹些高等哺乳動物,往往會有壹些令人費解的奇妙行為。在動物王國裏,黑猩猩是最聰明的。人們從空房子的天花板上吊下壹串香蕉,地上有幾個空木箱。黑猩猩想吃高高掛著的香蕉,卻得不到。所以它會把木箱折疊起來,然後爬上木箱把香蕉拿下來。這種行為和四維在動物界是高級的。黑猩猩也使用簡單的工具。為了防止手伸進窩裏被咬,它會用長長的草棍抓窩裏的白蟻來吃;妳也可以用棍子做杠桿,擴大土蟻群的入口。有人還見過壹只母黑猩猩用小樹枝剔牙。海豚也很聰明,智力堪比黑猩猩。有些技能,猴子要訓練幾百次才能學會,而海豚只能學會20次。經過特殊訓練的海豚還可以幫助人們打撈沈沒的遺物,給水下工作人員發送信息和工具,甚至可以攜帶炸藥炸毀敵人的軍艦。如果按照大腦占體重的百分比來衡量動物的智力,海豚僅次於人類,猴子排第三。壹些動物的智力與動物的記憶有關。大象是聰明的動物,有壹定的記憶力。在印度,壹個女人正在她的房間裏縫衣服,突然她發現壹頭大象把它的長鼻子伸進了窗戶。這位婦女非常害怕,以至於她用針刺破了自己的鼻子。大象痛苦地跑開了。過了很久,大象又回來了,吸了滿鼻子的水,還是從窗戶伸進來,往女人身上噴水。看來大象還是念念不忘過去,尋找報復的機會。在動物中,狗、海獅、熊等。非常聰明。通過精心訓練,他們的智力可以不斷提高,可以進行各種雜技表演。然而,正如動物物種之間存在差異壹樣,不同動物的智力也存在差異。
動物的領地
很多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地,安居樂業,不讓其他動物侵犯。鳥類特別註重自己的領地,尤其是在繁殖季節,幾乎每只雄性都要占領領地,確立自己的地位。如果其他鳥不小心進入了它的領地,雄鳥首先是警告和威脅,然後就是激烈的打鬥,直到壹方屈服。當壹只鳥被敵人殺死後,它騰出的領地很快就會被附近遊蕩的另壹只鳥占領。魚類和哺乳動物也經常占據領地。有壹種淡水魚,雄性魚在繁殖季節總是在淡水蚌類周圍遊動。雄魚通常把貽貝的厚殼視為繁殖後代的理想場所。貽貝走到哪裏,雄魚就跟到哪裏。當同類的雌魚在貽貝的外套膜腔產卵時,雄魚立即去授精。授精後,雄魚繼續承擔保衛任務,直到受精卵發育成小魚,離開貽貝。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壹條雄性魚試圖捕獲貽貝,那麽貽貝的占有者就會發出強烈警告,迫使入侵者後退。公老虎和母老虎各占壹定地盤,平時互不交流。它們只在繁殖季節生活在壹起。交配後,兩人分手,各回各家。雄虎非常認真地捍衛自己的領地。如果發現其他雄虎擅自侵犯,會誓死抗爭。所謂“二虎相爭,必死無疑”就是這個道理。動物占有壹定的面積,這與動物之間對配偶和食物的競爭密切相關。動物因為配偶而保衛自己繁殖的領地,因為食物而占據壹定的區域進行繁殖。所以,延續種族是動物占據壹定領地的根本原因。
動物的耐饑渴能力
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可以不喝水走45天。這是因為它在合適的時間攝入大量的食物,並能分解儲存在駝峰中的脂肪,利用代謝產生的水分滿足體內正常水分的需要。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蜥通過改變體色來控制體溫,從而減少水分的蒸發。早上,它的膚色開始變黑。當溫度升高時,皮膚會變成沙色,以反射過多的熱量,減少水分蒸發。黃昏時,皮膚再次變色,以滿足體內對水的需求。所以沙蜥的耐渴能力也很強。有許多饑餓的動物。蝙蝠在哺乳動物中以耐饑聞名,它們也吃得很多。棕山蝠是森林中的有益動物,可以連續捕食30只金龜子,壹次吃的食物達到其體重的1/3。熱帶蝙蝠可以連續餓48天,餓35天還能飛得和以前壹樣快。冷血動物的耐饑能力更強。鱷魚幾個月不吃東西沒關系,龜龜餓壹年多也沒關系。人們曾經做過壹個實驗:壹條蟒蛇餓死了兩年零九個月。不吃不喝的蝮蛇平均能活78天,有的能活107天。冬眠的動物也是貪吃和饑餓的。冬眠之前,它們都要做壹些緊張的準備。從夏天開始,他們就壹直在吃吃喝喝,以擴大自己的能量儲備,尤其是皮下脂肪的積累,為不吃不喝的漫長冬天做準備。臭蟲不易滅絕,與其耐饑性密切相關。臭蟲的壽命壹般不到兩年,但空壹年以上也不會餓死。即使是像枯葉壹樣細的臭蟲,壹旦有機會吸血,也能壹口氣吸7毫克的血。動物有這種忍受饑渴的能力,所以能在食物不足或幹旱等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同時,動物也可以把這種能力傳遞給後代,讓後代也能擁有這種特性。這對動物自身的發展和種族的延續有著重要的意義。
動物的壽命
各種動物的壽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壹種動物,其個體的壽命也有很大差異。比如生活在波羅的海的鯡魚最長壽命只有10歲,而生活在挪威沿海的鯡魚壽命可以達到25歲。龜是動物中公認壽命最長的,中國民間也有“千歲龜”的說法。沿海漁民視之為吉祥之事,經常將捕獲的海龜送回大海。在英國倫敦動物園,有壹只活了300多年的烏龜。爬行動物中,鱷魚的壽命也很長,壹般在60歲左右。在哺乳動物中,大象的壽命最長,大約能活70歲。黑猩猩和猿可以活50-60歲。最長壽的動物是驢,能活到50歲。但有些小型哺乳動物壽命很短,比如嚙齒類動物,最多只能活3年左右。魚也有壽命。據相關文獻記載,派克可以活200多年;鯉魚最大年齡可達300歲;有壹種白鱘能活100多年。壽命最短的魚是透明的蝦虎魚,從出生到死亡只能活壹年。還有中國產的銀魚和玉瑾魚只能活壹年。在活著的動物中,壹些原生動物的壽命最短。他們往往只能活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如草履蟲、纖毛蟲、變形蟲等。動物的壽命受氣候、溫度、天敵等多種因素影響,並不是很有規律。動物的壽命因物種不同而不同,與個體大小有關。同時,動物的壽命也與動物的生活環境有關。即使同壹種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它們的壽命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