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真的,什麽年紀才能學會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呢?每個處於童年的人不努力學習都是正常的,而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早日取得好成績,從上學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愛上學習。
理解了下面的思路,就明白了什麽叫學習是“學習”。我相信家長會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不會“好好學習”。
父母和孩子的“壓力源”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成年人,我們不斷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目的就是讓他們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拿個好文憑,找個好工作,壹個人住的時候能吃飽穿暖,活得更輕松。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社會上殘酷的競爭讓我們的生活壓力更大。出於對孩子未來的關心,我們會歇斯底裏地“尖叫”孩子去學習。我們的壓力源其實是我們對孩子的真愛,對孩子未來生活的擔憂,對孩子未來輕松生活的希望。
孩子年幼天真,正是心靈純潔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很直接,感情很單純。他們喜歡和討厭他們的臉。他們開心的時候會笑,生氣的時候會生氣,傷心的時候會哭。孩子的單純是因為他們的世界很單純,即使面對讓大人沮喪的事情,孩子也“不懂”。
正是因為“擔心”和“單純”的沖突,我們才和孩子如此“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無法相互理解,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抗拒父母,而孩子的抗拒又會讓本來就“著急上火”的父母更加生氣,從而形成壹種相處方式的惡性循環。
“好好學習”的學習邏輯出了什麽問題
自愛焦慮往往會讓我們“心理崩潰”,在壹些問題上無法做到理性客觀。很多家長認為學習壹定是默默的苦。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快樂學習在家長眼中代表著“不嚴謹、不正當”,而我們認為“學習必須要有學習的樣子”,所以我們常常把孩子“扣留”在課桌前,即使我們不知道孩子的學習結果是好是壞。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人類的“無能綏靖”,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人得了重病,就非常容易相信壹些“特效藥”和“偏方”。這是因為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面臨的現狀時,即使我們知道有些做法無法改變結果,我們仍然會去嘗試,即使這將會花很多錢或者付出昂貴的代價。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時,就會產生這種“無力感”。當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感到無能為力時,就會傾向於讓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反復做題,給孩子買更多的輔導書等等,把學習變成壹種“努力學習”的模式。
“努力學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也無法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各種學習任務中被訓練出了哪些技能,所以我們很可能會獲得錯誤的學習重點,自然也就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