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醫生。秦,字嶽,山東省長清縣人。熟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他善於把脈、望色、聽音、發問,尤其善於探病源。他對導引、呼吸、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的方法都有很大的貢獻,大部分著作都失傳於現存的難經之中。
2.華佗(約公元145-208),後漢神醫。
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專名的刻畫誕生於安徽省郝縣。精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熟練掌握養生驗方、針灸、外科。首創藥物全身麻醉,被視為外科鼻祖。秦無·Xi,始建於1949年,壹直流傳至今。這本書丟了。現存的《漢藏經》等都是後人的作品。
3.孫思邈(公元541-682),唐代“藥王”。
孫思邈非常重視民間醫療經驗,積累訪問並及時記錄,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配合朝廷開展醫療活動。慶祝建安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4.李時珍(公元1518-1593),明代“醫聖”。
明醫學家,字東墻近湖。湖北蘄春。重視藥物研究和臨床實踐。《本草綱目》是中國藥學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被譽為“東方醫學大典”的他,還撰寫了《令狐脈》、《齊靜八脈考證》、《脈方考證》等傳世之作。
擴展數據
其他著名中醫:
1,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 ~ 219)
仲景,名機,東漢南陽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葛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壹位名醫被後人尊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
2.董楓是東漢建安年間的名醫。
又名董平,字君逸(字君平,《大嶽史記》“常”字),號八千,後官縣徐東村人(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青少年學醫,信道教。年輕時曾在後關縣做小官,不久退休,在老家村後山習武行醫。
董楓的醫術高明,治病不需要什麽錢。重病者只要康復,就在山上種5顆杏,輕癥者種1顆杏。幾年後,有了壹萬顆杏子,變成了森林。春天杏子成熟的時候,董楓會在樹下搭壹個小草來儲存杏子。需要杏子的人可以用小米換。然後,收益將給予窮人,並提供旅行。後人贊大夫“杏林春暖”之言,即源於此。
百度百科-扁鵲
百度百科-華佗
百度百科-孫思邈
百度百科-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