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濕氣重”是壹個很籠統的說法,並不是中醫診斷的標準。中醫把濕稱為“濕邪”,濕粘滯滯,會阻礙體內的氣血運行。因為濕氣是重濁之邪,侵入人體後最容易停留在臟腑經絡中,會威懾氣機,使臟腑和氣機升降失常,阻滯經絡。
但人體經絡並不稀疏,從西醫角度可以理解為內分泌失調和植物神經失調,所以會影響睡眠。而且,這兩種癥狀相互加深。睡眠越差,濕氣越重。睡眠越差,惡性循環。
其實怎麽調濕度在之前的文章裏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可能是因為細節繁瑣,包括糯米粥,很多人沒有耐心跟下去。
更簡單的方法似乎是喝茶,這似乎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在這裏,我們將介紹壹些無害的替代茶。經常飲用它們可以去除水分,幫助睡眠。
1.洋蔥茶。最好用紫洋蔥,洋蔥粉5克,綠茶3克。開水10分鐘後,蔥和綠茶都可以吃,既能祛濕健脾,又能降血糖,防止血栓形成。
2.栗子茶。栗子煮熟曬幹磨成粉,用栗子粉代茶沖服,也能祛濕。
3.黃芪茶。可沖茶或直接泡水,健脾益肺,行氣利尿,舒筋活絡。
4.茯苓茶。還可以加入適量的陳皮或蒼術,既能祛濕,又有安眠的功效。
5.荷葉茶。可搭配綠茶,口感好,能有效祛濕。
6.黨參茶。祛濕益氣健脾。搭配橙色效果更好。
這幾款茶,不管單壹材質,效果都不錯。最重要的是,它們對濕熱和寒濕有效,長期飲用不會傷人。它們是“笨”藥茶,最適合懶人喝。
脾喜燥惡濕,進壹步加重了脾臟的負擔。導致脾不能正常運化津液,滋養全身,導致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癥狀包括失眠、多夢、氣短、心悸、頭暈、乏力、食欲不振等。治療應以益氣健脾、溫腎利濕、養血安神為主,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調整。
薏苡仁炒茯苓歸脾丸。歸脾丸具有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的功效。對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多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有很好的療效。炒薏苡仁健脾祛濕,茯苓健脾安神,利尿祛濕。兩藥配伍具有健脾寧心、燥濕利尿的作用。用法:炒薏苡仁30g,茯苓15g,水煎,歸脾丸溫開水沖服。
靈芝山藥沈淩白術丸。沈淩白術散具有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虛濕盛者。靈芝有補肝脾、養心安神的功效,山藥是健脾壯陽的良藥。用法:靈芝12g,山藥15g,水煎。沈淩白術丸用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