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典籍中沒有胃癌這個名稱。根據臨床表現,胃癌屬於中醫“噎膈”、“惡心”、“反胃”、“胃脘痛”、“積滯”的範疇。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
肝胃不和型:胃滿,時有脹痛,兩邊弦,口苦心煩,噯氣不新鮮,少食嘔吐惡心,舌苔薄黃或白,脈細。多為肝胃不和、胃氣上沖所致。宜健脾理氣,疏肝解郁。藥用柴胡10g、郁金10g、枳殼10g、旋覆花(袋)10g、赭石15g、半夏10g、白芍15g、甘草。水煎服,每日壹劑,7天為壹療程。
脾胃虛寒型:臨床常見胃脘脹痛,喜溫壓,或黃昏嘔吐,或久食後嘔吐,有時吐清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冰涼,或大便浮腫,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沈緩細。多因脾胃虛寒,中焦不運。藥用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高良姜6克、菱角1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每日壹劑,7天為壹療程。
瘀血內阻型:常見的臨床癥狀為上腹部刺痛、灼痛、食後劇烈疼痛、口幹口渴、腹脹拒按、心口脹痛,或嘔血、便血、皮膚暗沈、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沈澀或細。多因瘀血內阻,血瘀胃熱所致。宜解毒化瘀,清熱養陰。藥用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蛇蛻6克,百合3克,仙鶴草30克,蜂房12克,延胡索10克,陳炭20克,玉竹15克,白屈菜20克。水煎服,每日壹劑,7天為壹療程。
氣血兩虛:胃癌晚期可見重度貧血,面色蒼白,虛胖,畏寒,全身無力,心悸氣短,頭暈失眠,自汗盜汗,食欲不振,形體消瘦,上腹部腫塊明顯,舌質淡胖,苔白,脈弱或大。多為氣血兩虛,脾腎兩虛所致。治療宜益氣養血,健脾補腎。藥用黃芪30g、人參30g、黨參30g、白術10g、茯苓10g、黃精10g、甘草6g、當歸6g、麥芽15g、淫羊藿10g。水煎服,每日壹劑,7天為壹療程。
辨證:半夏、生姜、竹茹、旋覆花、赭石、丁香、威靈仙、佩蘭等。增加了惡心和嘔吐;舌苔幹燥,加石斛、麥冬、天花粉、知母等。火麻仁、郁李仁、大黃、芒硝、瓜蔞等。用於便秘;加入兒茶、天竺葵、石榴皮、蒼術、扁豆等。到凳子上;嘔血、便血可用仙鶴草、白芨或雲南白藥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