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房顫動的治療
(1)主要原則:①排除易感因素;②竇性心律的轉換和維持;③預防復發;④控制心室率;⑤栓塞並發癥的預防。
(2)治療2)3P心房顫動
①陣發性房顫:發作期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制心室率,轉為竇性心律;非發作期(竇性心律)的治療目標是預防或減少房顫的發作。
陣發性房顫在沒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情況下(稱為孤立性房顫):休息、鎮靜和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大多數患者可轉復為竇性心律,只有少數需要電復律。復發作者應考慮病竈起源點的射頻消融,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上述原則也可用於伴有心臟病的陣發性房顫患者。但如果出現血流動力學紊亂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則需要立即轉為竇性心律。當二尖瓣或主動脈瓣狹窄伴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異常時,必須立即進行心臟復律,以防止或逆轉肺水腫。您可以選擇同步DC電復律,第壹次電擊給予100J,第二次及以後的電擊給予200J。
如果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可通過靜脈使用毛花苷C、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或鈣通道阻滯劑控制心室率。以往主張首選洋地黃,可有效控制靜息時的心室率,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運動時的心室率,且作用緩慢。現在提倡選擇靜脈註射維拉帕米或地爾硫卓。
因為它們起效快,可以控制運動時的心室率。普魯卡因胺、奎尼丁和丙吡酰胺對竇性心律復律有壹定作用。但不良反應明顯,所以壹直很少使用。365,438+0%伊布樸容蘇轉為竇性心律,但必須在嚴密監控下使用。它可以延長Q-T間期,並增加近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的風險。索他洛爾也有明顯的轉化作用。胺碘酮是目前公認的對復律和預防復發有明顯療效的藥物。過去,胺碘酮的使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因為其副作用和半衰期長,限制了治療變化的靈活性。已證明小劑量胺碘酮(200 ~ 300 mg/d)可明顯減少不良反應。要達到根治,射頻消融是可行的。
②持續性房顫:轉為竇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加抗凝治療。兩種方法的長期療效需要大規模臨床試驗來證實。
當出現持續性房顫時,如果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血流動力學紊亂,大多數學者不主張重復使用電復律。如果反復發生或持續時間較長,這種類型的房顫最終會發展為慢性房顫,復律困難。因此,此時的治療目標是控制復發期間的心室率。可使用膜活性抗心律失常藥物來降低復發頻率。但療效不確定,不良反應大。1a類、1c類或ⅲ類藥物可預防房顫復發,但療效不穩定,應考慮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和不良反應。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可使用I C類藥物。胺碘酮也有壹定療效。可以考慮射頻消融或者外科迷宮手術。
③慢性(永久性)房顫: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和預防栓塞並發癥。如果慢性房顫可以通過藥物或電復律治療改善血流動力學,則復律治療是可行的。使用適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如胺碘酮、奎尼丁)後,可嘗試電復律。如果患者復律後仍轉為慢性房顫,則不太可能長期維持竇性心律。因此,對這類患者的治療應重點控制心室率。根治性導管射頻消融或外科迷宮手術對這類患者有壹定療效。
(3)心房顫動的治療:
①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藥物和抗凝劑。
②電治療:電除顫、人工起搏器、射頻導管消融(根治性治療)。
③手術治療:迷路手術。
2.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
(1)復律和竇性心律維持:陣發性和持續性房顫的首選。房顫持續時間越長,越容易導致心房電重構,而不會導致復律,因此應盡早開始復律治療。陣發性房顫可自發轉復。如果心室率不快,血流動力學穩定,患者可以耐受,可以觀察24小時。如果24小時後還不能恢復,就需要進行心臟復律。還主張只要發作就要應用藥物控制。1歲以上持續性房顫患者,復律成功率不高,甚至復律難以維持。
可能的誘發或影響因素,如高血壓、缺氧、急性心肌缺血或炎癥、飲酒、甲亢、膽囊疾病等,應在復律治療前確定並處理。有時去除上述因素,房顫可能會消失。如果房顫在沒有上述因素或去除上述因素後仍存在,則需要進行復律治療。對於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等。),治療本身不能代替心臟復律。
①藥物轉換:以下為臨床選藥方法。
A.對於無器質性心臟病的陣發性房顫和有器質性心臟病的陣發性房顫(但無冠心病和左室肥厚),可首選普羅帕酮等丙類藥物,其次為索他洛爾和伊布利特。如果還是不行,可以首選胺碘酮。
B.器質性心臟病或心力衰竭患者:首選胺碘酮。
c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合並房顫患者:首選胺碘酮,其次是索他洛爾。
迷走神經介導的心房顫動:也可以使用胺碘酮,或胺碘酮和氟卡因的組合,或丙吡酰胺(二異丙吡酰胺)。
現階段我國器質性心臟病合並房顫患者使用的藥物中,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仍較多,但可增加此類患者的死亡率,應引起重視。器質性心臟病房顫患者,尤其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應盡量使用胺碘酮和索他洛爾,避免使用ⅰA類(奎尼丁)和ⅰC類(普羅帕酮)藥物。
②電復律:藥物復律無效的房顫采用電復律。此外,陣發性房顫發作時,心室率往往過高,也可能引起血壓降低甚至暈厥(如旁路快速前向傳播預激綜合征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應立即進行電復律。對於伴有通過旁路傳播的預激綜合征的房顫或任何導致血壓下降的房顫,應立即進行電復律。
電復律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的優點。復律後需要藥物維持竇性心律者,應在復律前做好藥物準備。服用胺碘酮者應在負荷或奎尼丁耗盡後做好復律準備。打算使用胺碘酮進行復律的人,在負荷耗盡,沒有復律的情況下,也可以嘗試電復律。
③復律後應用藥維持竇性心律:此時可繼續有效藥物的維持量。但電擊復律後首選胺碘酮。
(2)預防或減少房顫:主要針對陣發性房顫。偶發性陣發性房顫不需要維持用藥預防發作,如1 ~ 2發作數月或1年者。發作時可治療更頻繁的陣發性房顫,或在間歇期開始用藥。判斷療效取決於陣發性房顫是否得到有效預防。
(3)控制心室率:這是永久性、持續性房顫的主要治療目標,心室率應維持在60 ~ 70次/分,稍活動後不超過90次/分。鈣拮抗劑和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心房顫動方面優於洋地黃制劑,備受關註。有以下藥物可供選擇:
①洋地黃:a .其正肌力和負頻功能特別適用於房顫和心力衰竭患者;b .可與小劑量β受體阻滯劑或鈣拮抗劑聯合使用,效果優於單獨使用壹種藥物。但要註意調整地高辛和毛花苷C(錫蘭)的用量,避免過量中毒。
②鈣拮抗劑:在危重急癥中,當心房顫動的心室率用洋地黃治療無效時,可靜脈註射地爾硫卓。
③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倍他樂克)、阿替洛爾(氨酰心得安),β受體阻滯劑常與洋地黃制劑(如地高辛)合用。
④預防房顫血栓栓塞並發癥:房顫最常見、最嚴重的並發癥是重要器官的栓塞表現,尤其是腦栓塞,是房顫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的對策是抗凝治療。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合並房顫,尤其是人工瓣膜置換術患者,使用抗凝劑預防血栓栓塞是沒有爭議的。目前,非瓣膜性房顫的發病率正在增加,在8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10%。無瓣膜病房顫的血栓栓塞並發癥比無房顫者高4 ~ 5倍。
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有8個高危因素:a .高血壓;b .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d .既往血栓栓塞或短暫性腦缺血史;e .高齡(≥75歲),尤其是女性;f .冠心病;g .左心房增大(> 50mm);左心室功能障礙(左心室縮短率
在60歲以下的“孤立性房顫”(無器質性心臟病的陣發性房顫)患者中,腦栓塞的年發生率僅為0.55%,當高危因素超過1時,栓塞的概率呈指數級增長。缺血性卒中是血栓栓塞的主要並發癥,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壹旦發生,大約壹半的人會死亡或殘疾。
抗凝治療的適應證:a .不能恢復竇性心律的房顫,只要無禁忌證,應常規抗凝治療,尤其是有上述八大高危因素之壹者,應盡早抗凝治療。b .除非患者不存在上述高危因素,且年齡在65歲以下,屬於低危患者,可省略常規抗凝治療。孤立性房顫患者發生栓塞並發癥的風險並不比普通人群高,因此不強調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
抗凝治療的選擇:通過對6000多例無瓣膜病的房顫患者進行抗凝藥物壹級或二級預防腦栓塞,結果顯示華法林降低卒中風險率68%,阿司匹林降低風險率265,438±0%,均明顯優於安慰劑組。華法林確實比阿司匹林更有效(降低風險率40%)。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心臟病學會分別建議
多項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華法林口服劑量為5 ~ 10 mg/d,凝血酶原滯留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2.0 ~ 3.0,強調個體化。阿司匹林口服劑量為352mg/d,小劑量75mg/d無益。
對於超過48小時未自發復律的持續性房顫,需復律前應用華法林3周(INR 2.0 ~ 3.0),復律後應用華法林4周,避免血栓脫落或在左心房耳內形成新的血栓。
3.治療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具體方法
(1)減慢心室率:
①洋地黃制劑:首選毛花苷C(毛花苷C,錫蘭)0.2 ~ 0.4 mg,用5%葡萄糖20ml稀釋,然後緩慢靜脈註射。根據心室率,可增加額外劑量;或口服地高辛0.1.25 ~ 0.25mg,每日1次。靜息時心室率控制在60 ~ 70次/分,輕體力活動時控制在80 ~ 90次/分。如果用洋地黃不能滿意地控制心室率,且不是急性心力衰竭,可加用小劑量阿替洛爾(氨酰心得安)或美托洛爾(倍他樂克)12.5 ~ 25mg,2 ~ 3次/d,控制心室率。預激綜合征合並房顫患者禁用洋地黃和維拉帕米。
②地爾硫卓
:靜脈註射負荷為15 ~ 25mg (0.25mg/kg),隨後靜脈輸註5 ~ 15mg/h,若對第壹劑負荷的心室率控制不滿意,則在15min內再次給予負荷。有效率95%,心室率可降低20%以上。給藥後5分鐘內心室率可明顯減慢,部分病例可轉為竇性心律,應監測血壓。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③維拉帕米:取5mg加入20ml 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註射。如果效果不理想,可在10min後再次重復靜脈註射。它可以控制心室率,但很少有人恢復竇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④β受體阻滯劑:通常采用小劑量口服治療。普萘洛爾10mg,2 ~ 3次/d;美托洛爾12.5 ~ 25mg,1 ~ 2次/d;阿替洛爾(氨酰普萘洛爾)12.5 ~ 25mg,1 ~ 3次/d .與洋地黃制劑合用,可控制心室率,偶有復律作用。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腫患者禁用β受體阻滯劑。
⑤病因治療:如不控制病因,房顫難以消除,心室率難以控制,應積極治療病因。
(2)房顫的復律治療:
①心臟復律的適應癥:
A.房顫持續時間少於1年,心臟增大不顯著(心胸比率
B.超聲心動圖顯示心房內無血栓,左心房內徑為
C.房顫在去除基本病因後持續存在,如甲亢已得到控制(藥物或手術後)和二尖瓣手術後。
D.房顫加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用洋地黃制劑療效差,或房顫誘發或加重心絞痛者。
E.有動脈栓塞病史的人。
f心房顫動伴肥厚型心肌病。
②心臟復律的禁忌癥:
A.房顫持續時間超過1年。
B.心臟明顯增大或有明顯心力衰竭。
C.心房顫動伴嚴重二尖瓣反流和巨大左心房。
D.原因尚未消除。
E.房顫、心室率慢的患者(不受藥物影響)。
f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伴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慢-快綜合征)。
G.洋地黃中毒。
(3)復合法方法:
①藥物復律:
A.胺碘酮:胺碘酮的劑量因人而異。臨床醫生可以根據經驗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給藥方法,通常在推薦的劑量下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胺碘酮轉復房顫有以下給藥方法:
A.靜脈給藥:將胺碘酮以5mg/kg的速度加入20ml 5%葡萄糖中,緩慢註射至少3min。若無效,15分鐘後重復,24小時內可重復2 ~ 3次。胺碘酮提倡小劑量,24h不超過1200mg。如果有效,維持劑量可改為10 ~ 20 mg/kg,加15%葡萄糖250 ~ 500ml 24小時。口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200mg/次,7天後2次/d,7天後200mg/次,1次/d同時服用,並維持。
胺碘酮的劑量為靜脈註射150mg (3 ~ 5mg/kg),10 ~ 10min後可重復,隨後靜脈滴註1 ~ 1.5mg/min 6h,然後根據病情逐漸減量。從靜脈註射後1天開始,口服胺碘酮負荷量為0.2g,3次/d,持續5-7天,然後0.2g,2次/d,持續5-7天,再維持0.2g(0.1-0.3)g,1次/d。通常92%的患者在24小時內恢復竇性心律,恢復竇性心律的藥物劑量為150 ~ 900 mg(平均406mg),恢復竇性心律的平均時間為6.9h小時。
將胺碘酮加入2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劑量為5毫克/公斤,緩慢靜脈註射(10分鐘),隨後將1000毫克加入50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24小時,然後口服胺碘酮200毫克,每日3次。心律失常控制後減到200mg,1 ~ 2次壹天。
B.口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200mg/次,7天後2次/d,7天後200mg/次,1次/d..妳也可以壹周五天。
胺碘酮200mg/次,3次/d,心律失常控制後減為200mg,1 ~ 2次/d,然後每周服用5天。
胺碘酮200mg,每日3次,1 ~ 2周預計復律,復律後改為維持劑量,200mg,每日1次。
壹旦復律,1年後竇性心律仍可鞏固至2/3。
b普羅帕酮:首劑70mg,稀釋於20ml 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註射。10min後,如不規律可重復,靜脈註射總量不得超過350mg。也可以嘗試口服復律:150 ~ 200 mg每次,3次/d;復律後維持量每次100mg,3次/d .不良反應:室內傳導障礙加重,QRS波增寬,出現負肌力,誘發或加重原發性心力衰竭,導致心輸出量減少。因此,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室內傳導障礙相對禁用或慎用。
c索他洛爾:用20ml生理鹽水稀釋,劑量為1.5mg/kg,緩慢靜脈註射10min。觀察30分鐘,如不轉換,重復壹次劑量。轉復率為30%,轉復失敗者心室率下降。口服轉換法:每次40 ~ 80 mg,每日2次,通常每日總量在160mg以下。不良反應:半衰期長,隨著劑量的增加,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增加。低鉀低鎂加重索他洛爾的毒性作用。用藥期間應監測心電圖變化,當QTc≥0.55s時,應考慮減量或臨時停藥。竇性心動過緩和心力衰竭不適合。
D.伊布利特Park Jung Su:用於轉復最近發生的房顫。體重≥60kg的成人緩慢註射1mg於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如有必要,可在10分鐘後重復。成人< 60kg,按上述方法劑量為0.01mg/kg。房顫在終止後立即停止。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無需調整劑量,應監測QTc的變化。
②電復律:同步DC電復律的成功率為80% ~ 85%。第壹次60 ~ 80J,無效時可增加能量。壹般不要超過200J J,如果連續3 ~ 4次不成功,就應該停止電轉化治療。復律後仍需藥物維持竇性心律。胺碘酮壹般口服200mg,復律前每日3次,連續7天。復律後仍口服200mg,每日2次,共7天,後改為200mg,每日1次。復律前服用胺碘酮或普羅帕酮後,復律成功率高。
4.近年來導管射頻消融不僅達到了新的高度,臨床研究的成果也對房顫機制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但仍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1)適應癥:
①陣發性房顫,無器質性心臟病,癥狀明顯,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差或藥物不良反應嚴重。
②器質性心臟病已得到良好控制,但房顫仍為頻發的陣發性房顫。
③持續性房顫復律後,抗心律失常藥物不能維持穩定的竇性心律。動態心電圖顯示頻發房性早搏、短房性心動過速、房撲及其觸發的房顫。
④永久性房顫是否適合消融未知。但是壹些有限的報道顯示了希望。目前不建議治療老年人(75歲以上)及左心房明顯增大(> 55mm)、左心房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失控、並發嚴重心臟病等。
(2)方法很多。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有:左心房線性消融、肺靜脈電隔離、心內超聲引導下肺靜脈節段消融、肺靜脈口周圍環形消融等。有效率可達80%以上,有的已達90%以上。與藥物組相比,存活率顯著增加,中風和猝死率顯著下降。
(3)嚴重並發癥:心臟壓塞、血栓栓塞和肺靜脈狹窄,其發生率分別為65438±0%、0.5%和65438±0%。
5.外科迷宮手術可通過隔離房顫心房使竇性心律下降至心室或在手術引起的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後放置心室起搏器來控制心室率。但這是創傷
(2)預後
陣發性房顫可在短時間內終止,持續性房顫經無效治療後變為永久性。房顫的預後與基礎心臟病、房顫持續時間、心室率快慢及並發癥程度有關。FraminghamHeartStudy數據顯示,房顫患者的死亡風險是無房顫患者的1.5 ~ 1.9倍。房顫患者的死亡率約為正常人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