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知識:
朱丹溪,又名朱震亨、嚴修,梧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字音派創始人。他信奉理學,是元代著名的醫生。因其故居有壹條名為“丹溪”的美溪,學者們尊稱其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後人將劉憲素、張從正、李東垣並稱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的師傅是羅誌帝,而羅誌帝是劉賢素的第三代弟子,他繞過了李東垣、張子等學派。所以他能夠集金元大家之精華,在雜病治療上獨樹壹幟。後世有“內傷由東原治,雜病由丹溪治”之說。
朱丹溪著作豐富,有《格致語論》、《方菊戲》、《本草補》宜顏等,還有後世編纂的《朱丹溪心法》、《朱丹溪致發心藥》、《金桂鉤沈》、《脈因證治》、《朱丹溪手鏡》等。還有很多其他失傳的作品。
朱丹溪提出的“火相關”學說、陽盛陰衰學說,以及對熱證雜病的辨證論治經驗,對明清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醫家在滋陰、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都離不開丹溪的啟發。
除了火的學說之外,還有陽盛陰衰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滋陰降火”的治療原則,主張在雜病中以滋陰理論來創造氣血痰郁。他所創制的越鞠丸、大補陰丸、瓊玉膏,至今仍是常用方劑。朱丹溪以禁欲為核心的思想是醫學與儒學相結合的產物,這與宋明理學的禁欲傾向是壹致的。
朱丹溪的學術貢獻之壹是“教學不拘壹格”。從朱丹溪的從師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學醫不能“壹邊倒”,而要像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師不同名醫”。第二是“知識淵博,善於觀察異同。”
朱丹溪拜訪過很多老師,同時他會很好的總結和整理他們的差異,結合臨床得出自己的經驗。第三,他擅長寫書寫傳記。中醫傳承的範圍和效率非常有限,但學術思想可以通過寫書的方式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