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綜合征:四肢關節肌肉劇烈疼痛,如刀割,熱痛慢,痛固定,晝輕夜重,連關節也不能屈曲,痛不赤不熱,四肢冰冷,苔白,脈緊。
(2)治療原則是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3)主方五福麻辛桂姜湯加減。
(4)處方為制草烏、制附子、幹姜、麻黃、阿莎麗、桂枝、甘草。
如果天氣很冷,加入準備好的草烏;上肢疼痛加羌活、威靈仙、千禧健;在下肢疼痛處加入獨活、牛膝、防己;疼痛傾向腰部加桑寄生、杜仲、續斷、淫羊藿。
2.風寒阻證
(1)證候:四肢關節冷痛,遊移不定,冷則痛增,熱則痛減,局部膚色不紅,觸之不熱,關節屈伸不利,或惡寒,舌質紅或暗,苔薄白,脈緊或緩。
(2)治療原則為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3)加減主方烏頭湯。
(4)川烏、麻黃、黃芪、白芍、甘草、蜂蜜處方。
若風者加羌活;疼痛以上肢為主,加威靈仙、川芎;疼痛以腰背為主,加杜仲、桑寄生、續斷;疼痛主要在膝蓋和腳踝,加上獨活和牛膝。
3.寒濕痹證
(1)證候:四肢關節冷痛,疼痛重,局部疼痛,屈伸不利,晝輕夜重,冷痛加重,熱減少,或痛中有脹,舌質胖輕,苔白膩,脈緊,弦緩或重。
(2)治療原則是溫經散寒,祛濕通絡。
(3)主方附子湯加減。
(4)藥方:附子、白術、白芍、茯苓、人參、肉桂、阿莎麗、花椒、獨活、秦艽。
重寒者加附子,重濕者加薏苡仁、蒼術。
4.風寒濕痹證
(1)證候:四肢關節劇烈冷痛,痛顫,局部腫脹,關節屈伸不利,氣候變化劇烈,疼痛加重,冷痛加重,體溫下降,惡寒,舌紅或暗沈,苔薄白或膩,脈緊沈緩。
(2)治療原則為祛風散寒,利濕通絡。
(3)主方蠲痹湯加減。
(4)羌活、獨活、肉桂、秦艽、海風藤、桑枝、當歸、川芎、乳香、木香、甘草、阿莎麗和蒼術。
加鐵線蓮,為自己辯護,很痛苦;風之勝者防風,用秦艽代替;寒性贏家加附子;濕者加季芳、薏苡仁、萆薢。
5.痰瘀證
(1)痹證久治不愈,肌肉關節刺痛,疼痛不變,甚至關節變形,屈伸不利,關節及皮膚紫暗,腫脹,稍難按壓,有硬痰核或瘀斑,四肢頑固,面色晦暗,眼瞼浮腫,胸悶痰多,舌紫或有白膩瘀斑苔。
(2)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3)通瘀湯合二陳湯主方加減。
(4)桃仁、紅花、川芎、當歸、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沒藥、五靈脂、地龍、秦艽、羌活、牛膝處方。
若關節、皮下結節內有痰,可酌情加入制南星、白芥子,以化痰益氣;若痰瘀不散,疼痛不止,宜酌情加穿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鱉蟲,祛風散結,通絡止痛;痰瘀互阻,可損正氣。如果疲倦、面色蒼白,可以加黨參、黃芪。肢冷畏風者加桂枝、附子、阿莎麗、防風,以溫經止痛。
6.肝腎陰虛證
(1)癥狀包括肌肉關節腫脹,關節疼痛,夜間較重,皮膚感覺遲鈍,行走艱難,筋脈緊繃,屈伸不利,腰膝酸軟,長期關節變形,消瘦,或咽幹耳鳴,頭暈視物模糊,或失眠多夢,盜汗,五心煩熱頰;男性可見遺精,女性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或弦。
(2)治療原則滋補肝腎,強筋骨。
(3)獨活寄生湯加減。
(4)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風、阿莎麗、當歸、生地、白芍、人參、茯苓、炙甘草、川芎、肉桂、生姜。
若疼痛劇烈,可加入制川烏、地龍、紅花,幫助散寒通絡,活血止痛。對於受寒邪壓迫者,酌情加附子、幹姜;濕盛者,可酌情加入防己、蒼術、薏苡仁。
7.肝腎陽虛證
(1)證候:關節冷痛、腫脹、晝輕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軟、下肢無力、足跟痛、惡寒惡暖、手腳不溫、面色蒼白、自汗、口淡、不渴、脫發或過早變白、牙齒松動或脫落、面部浮腫、四肢無力、或尿頻、陽痿、男性陽痿。
(2)治療原則為溫補肝腎,散寒除濕,祛風通絡。
(3)主方小銀弗萊湯加減。
(4)處方藥:鹿茸、附子、補骨脂、菟絲子、枸杞子、益智仁、小茴香、木香、當歸、生姜、大棗、牛膝、狗脊、獨活。
重感冒加川烏、草烏、麻黃;濕冬瓜加入薏苡仁、茯苓、蒼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