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腦癱的中醫康復治療是怎樣的?

腦癱的中醫康復治療是怎樣的?

腦性癱瘓是指兒童在出生前至出生後壹個月內發育過程中,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而引起的綜合征。有的伴有智力低下、癲癇和視覺、聽覺、語音障礙。

腦癱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有的表現為站得晚,走得晚,屬於中醫“五晚”的範圍。有的表現為第壹項軟無力,支撐不住,東倒西歪;手無力握不住;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口唇無力,咀嚼無力,皮膚松弛,肌肉短小,中醫統稱為“五軟”。有的表現為頭硬、口硬、手硬、腳硬、肌肉硬,中醫統稱為“五硬”。有的表現雙上肢內收,肘、腕、指間關節屈曲;下肢伸直時,腳跟不著地,大腿內收肌緊張,下肢呈剪刀狀姿勢;或者頸部肌肉緊張;背掛時,孩子呈過伸的弓姿;或者雙手從直前位快速做旋後動作時,可出現患側屈肘;下肢患者跑步時腳趾著地,患肢足底磨損程度不如健側;或舞蹈樣動作、肢體蠕動、肌肉震顫或僵直,均被中醫稱為“內風”、“大氣內動”,其中頸部肌肉緊張、肌肉緊張或僵直屬於中醫“五僵”範疇。

腦癱常見的並發癥有很多,中醫對這些並發癥也有相應的叫法。把抽搐昏迷的人稱為“抽搐”或“痙攣”;妳會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口吐唾沫,直勾勾地看著眼睛,四肢抽搐,或者對著豬羊吠叫。如果妳醒來,妳會被稱為“癲癇”。中醫沒有腦癱這個名詞,古代醫書上有,屬於“痿證”、“五滯”、“五軟”範疇。比如《林逸關於小兒偏癱的勘誤》說:“小兒從壹歲到童年”。

近年來關於腦癱中醫康復的研究很多,但同時也有壹些問題值得我們關註。首先,康復評估是統壹規範的。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研究獲得更客觀、可重復的結果,從而更好地探索中醫藥在腦癱中的作用。再者,腦癱的中醫康復是壹個綜合性的康復,所以在指導治療時要選擇最佳方案,無論是針灸還是中醫按摩,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

壹、病因和發病機制

(壹)大腦的生理功能

1.大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人早就知道這壹點,比如蘇文的脈學應該是精微的,說“頭為智宅”但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小兒腦癱是由於大腦、小腦、錐體束損傷所致。

2.腦是元神的府,是主神。《蘇文的脈搏應該是細微的》中說:“腦袋是聰明的房子。如果妳看得深,妳的精神就會被帶走。”對腦主神的進壹步分析表明,腦具有支配思維、記憶、觀念、運動和調節的功能。

3.大腦控制運動。大腦與運動密切相關,四肢的力量或松弛是由髓海的充足程度決定的。比如《靈樞海論》說:“海中髓有余,則精力有余,過猶不及。髓海不足...小腿酸痛頭暈,什麽也看不見,就懈怠躺下了。”臨床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壹些大腦發育不良的孩子,也就是中醫常說的“五潛伏”。很多人兩三歲才會走路,就是因為腦髓不足。

4.骨髓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壹是補腦;第二,補骨;第三,轉化血。

(2)病因分析

雖然中醫沒有腦癱這個病名,但是相當於這種病的記載也不少。《邪氣分期論》指出:“懷孕之時,乃因卒驚,內動於子臟”,指出母體疾病可影響孕期胎兒的發育。《林逸改措》談小兒半身不遂:此病好發於壹歲至幼年的小兒,又說:“突然患此病者甚少,多為傷寒、瘟疫、痘、吐、瀉所致”,並有“手足痙攣,全身如泥塑,皆是氣不達四肢”。可見,正氣不足是其主要病機特征。縱觀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的探討,有的從心肝腎虧論,有的從心脾兩虛論,有的認為是胎虛,有的認為是調養不當,有的認為是腦中瘀滯或內蒙痰濕,但總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病位在腦、腎、脾、肝,與先天腎、後天脾關系密切。

(3)中醫病機

腦癱的病因很多,先天不足、外感六淫、痰飲、血瘀、外傷等。這些因素可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全身或局部癱瘓癥狀。雖然臨床表現不同,但其發病機理基本可以概括為肌營養不良、陰陽失調、氣機不暢等。

1.筋脈肌肉失養,正氣虛弱,氣血不足,營衛失調,腧穴疏松,賊邪入侵,使氣血受阻,筋骨失養。痰濁阻絡,脾虛,或氣虛,內生痰濕或痰熱,遊走經絡,阻滯氣血,肌肉失養。血瘀熱滯,如《金匱要略》說:“熱過則血滯。”《盛濟宗錄·傷破門》雲:“因傷破而內動經脈,則血行不散,瘀血不散。”氣虛不能活血化淤,等等,也會造成瘀血停滯,阻滯脈絡,筋脈失養。濕熱滲透經絡,阻礙營衛運行,抑制熱的生成,久而久之,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失養。濕熱內生,脾失精氣,氣血失和,筋脈失和。肝腎不足,先天稟賦差,腎精不足,不能養骨填髓。缺水導致肝木失養,筋脈無力無用。

也有因陽氣不足而溫不了筋骨的人。氣血不足,脾虛,氣血之源不足,營養不足,導致經絡不足,肌肉虧損。感受溫熱疫情,高燒不退,或病後余熱燒津液耗氣,津液不足,筋骨無力無用。

2.陰陽失調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的盛衰。

陽盛:多因感溫、疫、毒、邪之陽或陰,或因氣滯、食滯、血瘀等抑郁所致。

陰虛:多因感寒邪、寒濕,或痰濕壅盛,或暴食受寒。陰虛的病機主要是熱致氣血凝滯,陽氣不足,風邪犯腦。

陰虛:陰虛多因熱傷陰,或久病耗陰所致。陰虛癱瘓的主要病機為精血陰虧,脈絡失養;或者是陰精不足,髓海空虛,神用不上,運動失常;或陰虛陽亢,風虛內動。

腎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腎中的精氣不足,會導致骨髓減少,使骨骼,肌腱和大腦營養不良。精血同源,互相幫助,所以肝腎精血虧虛往往互相影響,使機體營養不良,癱瘓。陰虛不僅會導致身體營養不良、麻木,還會導致陽氣相對亢盛,虛熱內生,影響臟腑氣血經絡,甚至風陽內移,擾亂清竅。此外,陰虛風致疾病多為痰火所致,臨床上應仔細辨別。

陽虛:陽虛導致內寒,楊燦不足以溫養四端,氣血阻滯經絡,導致肢體僵硬。

3.痰瘀互阻是腦癱的另壹重要病理因素。血瘀的形成,多因產婦難產,嬰兒氣滯血瘀,腦絡不通。痰濁的形成,多因生後外感濕熱疫毒,邪熱熾盛,津液沸騰,精液為痰,即“痰由熱熏津液化生。”邪熱雖除,痰濁在腦絡而存。血瘀不溶,滯留,阻滯經絡,津液運用不暢,痰瘀互結,或痰瘀互結,阻滯腦絡,則血液循環不暢,瘀則成瘀。所以在病變的過程中往往會抓到血瘀和痰濁,兩者是互害的。如果阻滯在脊髓,就會反應遲鈍,感覺遲鈍,就會癱瘓,運動障礙。如果邪氣停留在腦絡,停滯不前,腦癱的癥狀就會揮之不去,不能迅速采取行動,病程長。如果妳被大腦蒙蔽了,妳就會失去運氣,妳的頭腦就會變得無知,就會出現痰瘀的跡象,如嗜睡、智力低下、言語倒置、唾液過多、身體虛浮、食欲油膩、脈滑等。

總之,腦癱的發病機制主要歸結於肌營養不良、陰陽失調、痰瘀互結等等。這些病機相互影響或相互轉化。所以腦癱的診治要考慮整體,寒熱,表裏,虛實,氣血津液的盈虧,正氣養血,飲食休息,痰瘀,外傷,先天因素。

二、辯證用藥

(壹)中醫治療原則

1.調理陰陽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相對平衡被破壞的結果,這種平衡偏高,偏低。《蘇文》中說:“仔細觀察陰陽的位置並調整它,這樣它將持續壹段時間的和平。”彌補它的部分下降,損傷它綽綽有余。

2.扶正祛邪《蘇文》說:“邪氣雖強,精氣不足。”其治療方法應為“實瀉實補”。因此,補虛瀉實是扶正祛邪法的具體應用和體現。扶正法是補法,用於虛證;祛邪是壹種瀉法,用於示範。

3.治標治本在復雜多變的病證中,標本的適應癥往往存在差異,所以治療有輕重緩急。標本兼治的方法總的原則是:“治標必須以本。”

4.針藥結合經絡敷貼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連接臟腑四肢、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腦癱患兒肢體癱瘓發生的關鍵是經絡是否通暢,肌肉是否濕潤。病變的嚴重程度多為經絡輕,臟腑深。經絡病理與本病密切相關。藥物、針灸等綜合療法的應用更有利於提高療效。針灸的目的是調氣。《靈樞刺真邪》中說“用針之類,在於調氣”。“理氣”是指調理氣血,重在理氣。其作用是將局部氣血調節到整體氣血,從而達到陰陽之秘。然而,“氣”的活動是受精神支配的。針灸可以通過調神來調神,充分發揮意識的作用,從而更好地調神。調氣調神是針灸的原理。其他方法如氣功、按摩、理療、康復訓練、頭針、耳針等都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但無論什麽方法,都要始終遵循補虛瀉實的原則,辨證施治。

(2)臨床分類

臨床腦癱往往從不同方面進行分類。

1.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為痙攣型(1):最常見的病變在錐體束系統,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加,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2)手足蠕動型:較為常見,病變主要位於大腦基底核,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不穩定,常在過低和過高之間波動,有難以用意誌控制的隨意運動,病理反射壹般為陰性,常伴有構音障礙。

(3)***共濟失調型:少見,病變主要在小腦,平衡功能差,隨意運動協調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顫和眼球震顫,運動時表現為張力減退。

(4)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類型特征者,錐體束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有損害,也是臨床常見類型。

(5)其他類型:少見,如:①弛緩型:以肌張力低下為主。②強壯僵硬型:表現為運動阻力增加,鉛管樣僵硬。(3)震顫型:肌肉以靜止性震顫為主。

2.根據肢體障礙的情況進行分型。

(1)單癱:累及單肢。很少見到。

(2)偏癱:壹側肢體和軀幹受累,有時上肢損害明顯。

(3)三肢癱:累及三肢。

(4)四肢癱:四肢和軀幹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相似。

(5)截癱:雙下肢明顯受累,軀幹及上肢正常。

3.疾病的嚴重程度是根據生活能否自理來分級的。根據兒童年齡的流動性,兒童疾病的嚴重程度分為3級:

(1)輕度:生活完全自理。

(2)適度:生活的壹部分是自理。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4.功能障礙的評估包括:①身體發育障礙的評估;②運動功能障礙評估。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④言語功能障礙的評估;⑤精神發育遲滯的評定;⑥綜合評價。

腦癱患兒的綜合評估可以使用兒童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該量表綜合評估運動、認知、言語和社會功能。

(3)腦癱的中醫治療

腦癱的主要癥狀和類型可以參考西醫的分類和診斷標準。在不同的類型中,以下不同的中醫辨證分型是常見的,並加以治療。

1.腎精虧虛【辨證要點】多為重度腦癱患兒,四肢癱瘓,形體消瘦,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囟門未閉,聲音不清,擡頭或坐位困難,苔白,脈細。

【治療】填精、補腎、健腦。

[處方]左歸丸:熟地黃8g,山藥6g,山茱萸5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6g。

還可加入鹿角膠、龜板膠、紫河車粉、當歸、炒杜仲和菟絲子。“精氣不足,使之入味”,如果腦髓不足,可增加麥冬、玄參、冬蟲夏草滋陰補髓;若腎精不足影響腎陽虧損,可加入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

2.肝腎陰虛

【辨證要點】中度腦癱患兒多為手腳蠕動、下肢麻痹、伸頸、手腳蠕動、手足不正、眼面部牽引、語言不利、舌紅、脈數。

【治療】滋補肝腎,熄風潛陽。

[處方]大定鳳竹:白芍18g、阿膠9g、龜板12g、生地18g、芝麻6g、五味子6g、生牡蠣12g、麥冬12g、炙甘草12g、烏雞2只、甲魚。

若面色紅怒,加生石決明、鉤藤、蒺藜、生龍骨,平肝降火;如果抽搐或痙攣嚴重;加羚羊角、全蠍、蠶,涼肝息風。

3.脾氣不足

【辨證要點】小兒重度腦癱,中醫稱“五弱”,神疲乏力,四肢癱,少氣懶言,低泣,或控制不住流涎,舌多吐,厭食,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

【治療】健脾益氣。

[處方]補中益氣湯:人參10g,白術10g,黃芪15g,甘草5g,柴胡3g,升麻3g,當歸10g,陳皮6g。

若食少便溏,加神曲、山楂、麥芽(均炒)、雞內金;吐清唾液者,加白螺、砂仁、山藥、半夏、茯苓。

4.氣血不足

【辨證要點】運動不佳,伴有智力低下,表情呆滯,不哭不鬧,發音緩慢,舌淡苔薄,脈弱。

【治療】益氣養血,健腦通竅。

[處方]菖蒲丸:人參、菖蒲、麥冬、遠誌、川芎、當歸各6克,羊蹄、朱砂各3克,煉蜜為丸。還可加入酸棗仁6g、丹參15g、茯苓10g和五味子10g。

5.陰虛津虧【辨證要點】四肢癱、肌肉萎縮、口唇皸裂,伴有低熱、盜汗、舌紅、苔滑或脈鏡細。

【治療】滋陰生津。

[處方]增液湯:生地24g,玄參30g,麥冬24g。

陰虛內熱加牡丹皮、玉竹、天花粉。若持續低熱,可加柴胡、地骨皮、龜板,以解虛熱;若陰津不足,風動,可加炙甘草、白芍、牡蠣、鱉甲斂陰熄風;如果看到津液流失,加入生龍骨、生牡蠣,補氣,防止津液流失。

6.瘀血阻腦絡【辨證要點】下肢癱瘓,精神發育遲滯,頭發稀疏,面頭青筋外露,四肢冰冷,舌質紫暗,脈細。

【治療】活血化瘀,清腦。

[處方]通竅活血湯: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玄參15g、幹姜10g、黃芪15g、白芷6g。

若同時發現咽喉有痰,可加瓜蔞、白芥子、制南星、法半夏化痰。四肢冰冷者,可加桂枝、桑枝、制川烏溫經通絡;全蠍、地龍、烏梢蛇、穿山甲等。若關節變形,四肢痙攣,可加入祛風通絡。

7.內蒙古痰濕

【辨證要點】四肢癱,咽部有痰,有時癲癇或驚厥,伴有全身惡,納差,舌苔膩,脈滑。

【治療】健脾化痰,息風醒腦。

[處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制半夏9g,炒白術9g,明日麻6g,茯苓6g,陳皮6g,甘草2g。

如果痰濕過多,加入膽南星、枳實、生姜、陳皮、僵蠶、石菖蒲;若痰火郁結,可加入黃連、郁金、川貝、制遠誌、朱砂,以解郁安神。癲癇患者可加生鐵落、青金石、生龍骨、全蠍,以鎮重鎮之風;若脾胃氣虛,可加入人參、薏苡仁、砂仁、砂仁健脾祛濕,以醒脾和胃。

第三,針灸治療

針灸是通過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使身體康復的醫學方法。針灸療法歷史悠久,以經絡理論為基礎,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療效確切,簡便安全,副作用小,在康復醫學中有廣泛的用途。針灸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體針和頭針的取穴要以分類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類型和程度選擇不同的穴位組。

目前腦癱的分類方法並不統壹。

(壹)腦癱頭皮針療法

體位:大部分患兒取坐位,部分患兒取仰臥位或側臥位。

操作方法:確診後,根據臨床體征選擇刺激區域。常規頭皮消毒後,將頭皮斜刺、扭轉、進針,可在頭皮下或肌肉層下進行針刺。到達該區域深度後,為達到固定針體的目的,醫生食指第壹、二節壹般為半屈曲,用食指橈側和拇指掌側握住針柄,然後食指掌指關節不斷屈曲,使針體旋轉。要求每分鐘扭轉30次以上,針體每次來回旋轉2次左右,壹般為30秒至1分鐘,使患兒相應的肢體或臟器有壹定的度數。達到上述要求後,繼續撚針1min,並保持針15 ~ 20 min,再以同樣的方法再次撚針,保持針1次,即可提針。起針後,用棉球輕輕按壓針眼,防止出血。

療程:癱瘓兒童恢復較慢,壹般壹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休息2 ~ 3周,開始第二療程。

焦氏頭針為主法,手腳蠕動型可加平衡區,痙攣型可加足感覺區,緩慢型以運動區為主法,智障可加百會、四神聰。

1.針刺感覺的本質。大多數孩子不配合治療。針刺進頭皮時,有的孩子會哭,所以主要靠醫生針刺的感覺,也就是沈重感。如果孩子沒有智力障礙或語言障礙,孩子可以配合醫生。當穴位和相應的肢體感受到針刺時,可以告知醫生,有時醫生只能觀察。

無反應:有的孩子沒有針刺感,但也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因為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典型地表現出針紮感。

2.針感的範圍。壹般針感出現的時間是從針操作後幾秒到1分鐘。少數患兒僅在針術後3min左右出現,部分患兒僅在針術後1 ~ 2 h出現。

(2)腦性癱瘓的體針療法

體針取穴應以分類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類型和程度選擇不同的穴位組。

早期診斷的意義主要在於早期糾正兒童肢體運動障礙。早期治療很重要,因為孩子是正在生長發育的有機體,出生時腦組織還未發育成熟,大腦皮層較薄,細胞分化差,髓鞘還未完全形成。體育的發展是自上而下的。先擡頭挺胸,然後就可以雙手拿東西,坐,站,走了。動作從不協調到協調,從粗到細。

1.體針取穴

【主要穴位】百會、大椎、腎俞、湧泉、心俞、肝俞、脾俞、舒威、合谷、足三裏。

【配穴】(1)頭面部頸部:百會、睛明、太陽、風池、地下倉、布車。斜視加蓄竹,流涎加承漿,頸部難以擡起,椎骨增大。

(2)上肢:天宗、曲池、內關、外關。轉肩加肩節,屈肘加手李三,手腕下垂加背流,拇指內收握拳加八風。

(3)下肢:足三裏、解溪、環跳、委中。足降加昆侖和太西。

(4)腰背:腎俞、氣海俞。

辨證:腎精不足者,可加太溪穴、關元穴;肝腎陰虛者可加曲泉、陰陵泉、太沖;若陰津衰竭,可加內關、三陰交;若瘀血阻滯腦絡,可加風府、風池、雪海;如內蒙有濕痰,可加勞宮丸、豐龍;如果看著平淡,可以加唐寅、神門;如果語言不清楚,可以加上金金、俞曄和厲安全。

2.體針治療法30號毫針,以患肢為針刺部位,壹般每次選2 ~ 3個主穴,5 ~ 6個穴位。即使是偏癱也需要同時針刺健側,隔日1次,持針15min,采用平補瀉法。15次就是1個療程。停藥1周後,可繼續下壹療程。

(3)電針治療腦性癱瘓

電針和體針壹樣,但電針壹般選擇主穴和兩穴。然後選取患部神經和肌肉的局部穴位進行治療。在某些情況下,對於痙攣的孩子,要註意盡量不要在痙攣的肌肉上使用電針,以免加重痙攣,治療時壹定要謹慎辨證。痙攣狀態的治療目的是緩解痙攣狀態,臨床上選擇拮抗肌取穴治療效果更好。

(D)通過敲擊和針刺進行腦癱康復

除了按部位、循經取穴外,還必須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及其辨證論治原則,結合腧穴的特點和腧穴的主治,采用辨證取穴的方法進行取穴。配穴原理和穴位處方與體針相同。

(5)腦性癱瘓陽性反應物及敏感點叩刺

這種方法其實屬於壹種選阿是穴,只是側重於尋找脊柱兩側的陽性反應物和敏感點。常見的異常有條索、結節、軟泡等,有不同程度的壓痛。用同樣的力按壓,有的異物有明顯壓痛,有的只感到輕微疼痛。往往這些陽性反應物的出現有壹定的規律性,對疾病的診斷也有壹定的參考價值。經過壹段時間的叩擊治療,隨著病情的好轉,壓痛反應逐漸消失。關於陽性反應物和敏感點的叩擊方法,要求在治療時用左手拇指對異物或壓痛點進行精確定位,並用梅花針對異物或壓痛點進行叩擊。拍打時,按壓的左手迅速離開皮膚,雙手配合治療。

(6)腦癱水針康復療法

水針又稱穴位註射,是治療腦癱的重要療法之壹。它是壹種創造性地將針灸與藥物相結合的方法。它是醫生根據病情在不同的穴位、壓痛點和反應點註射藥物,通過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刺激經絡穴位,從而調整和改善機體功能和病理組織的病理狀態,使體內血液流動,使已經發生功能障礙的生理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方法。水針療法來源於針灸療法,是針灸療法與西醫封閉療法相結合的產物。這種療法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穴位註射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療效顯著,是治療腦癱的重要手段,占有重要地位。

該方法節省藥物,操作簡單,彌補了外用藥物不易滲入穴位的不足,延長了刺激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另外,治療安全可靠,孩子容易接受,不受年齡和設施差的限制。

1.水針療法的治療原理是將中醫的整體觀與西醫的局部療法相結合,通過針灸、物理、化學、藥理、穴位開合、傳導等手段,對人體進行強烈刺激,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針灸的原則是辨證取穴還是循經取穴更重要。

(1)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在軀體疾病的局部及鄰近部位或病變臟腑體表相應區域取穴的方法,既包括經穴,也包括奇穴,還包括基於疾病的阿是穴。

(2)遠距離取穴:是在經絡臟腑病變時,根據經絡的走行選擇遠離病變區域的穴位的方法,壹般取肘、膝以下的穴位。腦損傷者可取下肢的足三裏、石豐、環跳穴,或發病時取大椎等相應經絡的上部穴位。

(3)取穴經驗:有些穴位對某些癥狀有特殊療效,是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根據這些經驗取穴,也叫對癥取穴。大椎、曲池、合谷是治療腦癱的重要穴位。

(4)辨證取穴:這是根據腦癱患兒的證型建立的取穴方法。先確定屬於什麽類型,再根據證據選穴治療。

(5)循經取穴:其內容包括循經取穴、異經取穴、多經取穴。主要是根據疾病的部位,按照循經取穴的原則針對疾病。如果腦癱患兒頸部不能直立為主要癥狀,可用大椎為穴,配以風池穴、合谷穴等。註射的深度和方向應根據疾病的需要,除了根據註射部位的深度和不損傷器官和血管外。對於肌肉松弛的孩子,不要刺得太淺,否則達不到治療目的。當針尖到達壹定深度時,轉動針頭,改變角度向多個方向推動藥液,可以加速藥液的吸收,避免藥物堆積引起的組織腫脹。深刺和淺刺對治療效果都起著決定性作用,臨床應用時應靈活掌握,深刺於陰,淺刺於陽,並熟悉解剖位置。

第四,其他療法

(壹)按摩療法的原理

按摩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是中醫根據病情進行治療的壹門學科。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調節身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達到治療效果。

手法產生的外力作用於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這是因為醫生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運用各種手法技巧,給予機體壹種良性的物理刺激,作用於體表至患病處,從而起到矯正解剖位置的作用。這種技術和技巧也可以根據經絡理論來改善經絡的功能,調整氣血,調整器官和器官的功能。其基本原則如下:

1.糾正異常的解剖位置。腦癱異常姿勢或痙攣引起的任何關節脫位或關節組織解剖位置異常,均可直接通過外力糾正,並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使脫位復位。

2.改變相關系統中某壹系統內能的不平衡,可以導致該系統的病變,而某壹系統的病變必然導致該系統內能的異常。通過適當調整紊亂系統的內能,使其恢復正常,可以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比如,通過手法調整肌肉系統的內能,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氣滯血瘀者,可增加氣血系統的內能,加速氣血運行,從而起到行氣活血,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癥的作用。

3.信息調節通過現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們認識到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個器官的固有頻率和生物電等。).當器官發生病變時,相關的生物信息會發生變化,器官生物信息的變化可以影響整個系統甚至全身的功能平衡。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形式的能量傳遞,作用於體表特定部位,產生壹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相關器官,對異常的生物信息進行調整,從而起到調整病變器官的作用,是中醫按摩治療的基礎之壹。這是壹種以生物電、生物力學、生物內能和組織器官的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為基礎的古老而全新的治療方法。中醫按摩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

  • 上一篇:慢跑、搓腹治療抑郁癥、強迫癥、神經癥。
  • 下一篇:民間偏方:治療婦科產後病和奇怪產後病的妙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