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具有溫中散寒、益氣化痰、疏通經絡、消腫解毒的功效。它屬於化痰、止咳、平喘類藥物中的溫寒痰藥。
適用於胃寒嘔吐、胸痛、肺寒咳嗽、關節痛、喉炎、壞疽、痰流不止、跌打損傷。
《別錄》:“主射手與註氣不壹致,服丸;或者搗成粉末,然後焯水塗抹。"
陶弘景:“回妳鼻子裏去。祛除壹切邪氣,咽喉阻塞。”
《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麻痹,用醋研之;血瘀腰痛腎冷,與生姜研磨溫敷;心痛,以酒醋服之。”
日常使用的草藥:“研末,調敷,止血。”
《綱要》:“溫中散寒,化痰利竅。治胃寒,嘔吐,肺寒,咳嗽,風寒疼痛,口唇緊閉。祛除癰腫瘀血。”
草藥分類:“消腫解毒,止血止痢。”
芥子的藥理研究
黑芥子苷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在黑芥子酶的作用下生成揮發油。主要成分是異硫氰酸烯丙酯,有辛辣刺激性味道,有刺激作用。塗在皮膚上,有溫熱感,使皮膚發紅,甚至引起水泡和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制成芥子膏,作為興奮劑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扭傷。
中藥芥子的副作用
應避免肺虛咳嗽、肺虛阻火。
過量口服會引起嘔吐。外敷壹般不超過10 ~ 15 mm,時間過長容易起泡潰爛。
在皮膚上使用芥子油或芥子膏時,如果時間過長或濃度過高,可引起起泡,甚至化膿。此時即使停藥,愈合也很慢。這是因為芥子油已經被吸入皮膚,停藥後繼續發揮作用。芥子油對黏膜刺激性很大,15%溶液滴入兔眼很快會引起明顯的結膜水腫。少量芥子作為調味劑口服,大量引起嘔吐,大量引起強烈的胃腸刺激。
白芥子和黃芥子的區別
芥菜籽是十字花科白芥或芥菜的幹燥成熟種子。前者叫“白芥子”,後者叫“黃芥子”。
兩種芥子的臨床效果基本相同,但白芥子的祛痰和平喘作用強於黃芥子,黃芥子的毒性大於白芥子,因此白芥子的市場需求量更大。
由於外觀相似,壹些不法商家將黃芥子用硫磺熏制後冒充白芥子出售,嚴重影響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