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幹燥,腹脹,面紅發熱,心煩,口幹或口瘡,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幹,脈滑實。
處理方法
清熱潤腸。
藥方上的草藥
1.張仲景《傷寒論》主方麻子仁丸加減
處方:枳實12g、大黃10g(下)、火麻仁20g、杏仁12g、郁李仁20g、瓜蔞12g、玄參15g。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上清丸,每次1粒,每日2次。
(2)清解丸,每次1瓶,每日1-2次。
(3)牛黃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片面的處方
藥方:大黃6克,香油20毫升。先將大黃磨成粉,用香油調和,用溫水送服。每天1劑。
氣滯秘證
想也不行,腹部又腫又疼,還會頻繁打嗝,所以就少了。舌苔薄白,脈弦。
處理方法
氣滯。
藥方上的草藥
1.加減主方劉墨湯(王肯堂辨證論治標準)。
處方:沈香10克,木香10克,檳榔15克,烏藥12克,枳實12克,大黃10克,柴胡9克。用水煎服。
氣滯化火者,可加梔子12g,牡丹皮10g。
2.中成藥馬人丸,每次1粒,壹日兩次。
3.單方秘方(黃文東方)
處方:大腹皮12g,青皮、陳皮各6g,枳殼、烏藥、青葉、玉竹各9g,何首烏15g。用水煎服。
氣虛秘證
大便不暢,上廁所不能用力掙,掙時出汗氣短,排便後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弱。
處理方法
益氣潤腸。
藥方上的草藥
1.主方黃芪湯(尤見於荊《金匱要略》)
藥方:黃芪20g,陳皮10g,黨參18g,當歸12g,火麻仁30g,炙甘草6g。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智通通,每次1瓶,每天兩次。
(2)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雙樹湯(岑鶴齡方)
處方:白術、蒼術各30克,枳殼10克,肉蓯蓉20克。用水煎服。
血虛秘證
大便幹燥,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脈細。
處理方法
養血潤燥。
藥方上的草藥
1.主方潤腸丸(金申敖《申氏尊生書》)
處方:當歸12g,生地20g,火麻仁30g,肉蓯蓉18g,何首烏20g,桃仁、枳殼各10g。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桑葚籽膏,每次15g,每日兩次。
(2)五子潤腸丸,每次L丸,每日1次。
3.單方:首烏潤便散(沈天英陜西中醫1989.7)
處方:何首烏、核桃、黑芝麻各60g,* * *為細粉,每次10g,每日三次。
寒秘綜合癥
便秘,不易排出,腹部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沈澀。
處理方法
文同打開了秘密。
藥方上的草藥
1.主要法蘭西斯傳鑒(張介賓的《鏡月全書》)加減法。
處方:肉蓯蓉20g,牛膝15g,當歸12g,升麻10g,肉桂6g,巴戟天15g,炙甘草6g。用水煎服。
2.中成藥
(1)智通通,每次1瓶,每天兩次。
(2)半硫丸,每日1.5-3g,每日1-2次。
3.單方:感冒秘方(魏龍驤方)
藥方:白術60g,肉桂3g,厚樸6g,生地10g,升麻5g。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