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推拿在清代民間有什麽發展?

推拿在清代民間有什麽發展?

清朝時,帝國醫院設置醫務科為九科,不設按摩科。除了骨科的手法治療和壹些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積極結合手法治療外,手法治療已基本在民間傳播和發展。《醫宗金鑒》是吳倩於1742年編輯的壹部大型醫學叢書,是乾隆年間由朝廷組織編纂的。該書作為太醫院的教材,系統總結了清代以前的骨科治療方法,其中以“骨科八法”為代表的骨科治療方法至今仍占據著重要的學術地位。

《醫宗金鏡》認為手法是“正骨之首”,確立了手法在骨科中的地位:“手法之夫,就是用雙手把受傷的筋骨放好,使之恢復舊貌。但傷勢嚴重,手法得當。它的恢復可能會延遲,不管它是否留下殘疾,這與技術的正確應用有關,或失去其適當性,或未能盡力而為。覆蓋壹個全身的骨骼是不壹致的,但是十二經脈和筋脈的順序是不壹樣的,所以壹定要知道它們的體貌和所在的部位。我們壹旦在病中,機觸外,生於內,手隨意轉,法從手出。或拖走復合,或推推復位,或拉直,或修整其間隙,則骨斷、斷、斜斷,腱松、立、卷、扭、轉、離、合。雖然是在肉裏,但是用手是知道的。當方法被應用時,病人並不知道它的痛苦,這就是所謂的操縱。與生命有關的傷有很多,比如七竅通腦,橫膈膜近心,四端受傷痛。即使他生命力強,敗血病也容易散,能及時康復,戰術不可亂用;如果生命力弱,壹旦受傷,就很難支撐下去。如果戰術再錯,就很難挽回了。所以特別慎重。蓋正骨的壹定要聰明巧,知道自己的病,善用老公的戰術,然後多效治療自己。以手為血肉之體,可作為奇妙的工具,可自行卷起,可開合,可達到血氣停滯,皮膚腫痛,筋骨攣縮,情誌痛苦。比起那些拿著儀器搞拘留的,差遠了。如果是技術的話,坦誠是第壹位的。”

《醫宗金鏡》詳細論述了觸、接、提、推、取、按、揉等八種正骨方法,是第壹部正骨的科學總結。其中,觸摸是壹種診斷技術,又稱觸診、觸診或觸診。接、端、提主要是骨折復位技術;推、拿、按、揉主要是軟組織手法。該書對“筋”(即軟組織)疾病的觀察和分類,對骨病的描述,以及“骨折脫位”的理論,對骨傷推拿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宗金鏡》記載了許多治療骨傷的按摩手法,如:

關於胸椎脫位(後關節紊亂),書中主張先松解軟組織,再按壓脊柱復位,配合內服外敷藥物:“先受寒者,後受跌打之傷,必停滯凝結。脊椎肌腱長了,縫合就不對了,就會變彎。先揉筋使其變軟;然後壓骨,慢慢合縫,後背就直了。口服正骨紫金丹,然後敷丁童粉,用紅烙鐵燙壹下,感覺熱了就把藥敷上,再把調好的膏糊上。”

關於腰部的軟組織損傷,書89介紹了壹種通過牽拉上半身來舒筋活絡的方法:“腰椎骨,即脊柱的十四椎骨、十五椎骨和十六椎骨之間的骨頭。如果摔傷了,會俯臥,但不能仰臥或側臥。疼痛難忍,腰肌僵硬。適當的手法:將兩側的脊柱肌肉向內貼在跗骨上,治療者會站在高處,將患者的手高高舉起,這樣脊柱肌肉會完全放松,然後患者會仰面挺胸,這樣跗骨就會被取出。內服補金丸,外用萬靈膏,灸熨止痛散”。

關於跌打頭部損傷,書中用拉伸頸椎、棒擊足的方法治療:“凡頭部損傷而無斷骨斷筋,積有腫痛者,皆可治。先用手擡起頸部筋骨,再用布包住頭部紮緊,再用振動棒輕輕拍打腳部,使五臟之氣上下相通,瘀血發散,這樣心就不會急,也不會吐,反而心神舒暢。如果已經包了頭,拍腳就感覺不到疼了,也就不省人事了。妳的痰必發出像鋸子的聲音,妳的身體必僵硬,妳的口必滿溢唾液,但妳的血必耗盡,妳必不能痊愈。”

關於顳下頜關節脫位,書中主張“壹次起跳的是錯的,兩次起跳的是摔倒的。”凡是治療單脫的,用手摘下來,雙手托住下巴,稍向外拉,再向內托,然後兩個鉤子都戴在環上。然後從地櫃上把布繞在頭頂固定。"

除醫宗金鑒外,清代其他醫學專著如《揉骨秘法》、《傷科精通》、《按摩經》、《動力按摩秘方》、《石室秘籍》、《傷科補要》、《壹指禪》等。,有很多治療骨傷的內容。

小兒推拿興起於明末,最早流行於中國南方民間。到了清代,小兒推拿進壹步在民間流傳,發展到全國。正如陳桂新在《李政按摩》的序言中所說,“壹種北方人常用的按摩方法。

在京城遇到直隸的滿族人,喝了酒後經常會有點不舒服。如果我用這種方法,雲氣可以消腫,通絡,也是治病的良方。南方人專治小兒,稱為‘推拿’。學習是表演者,沒必要把所有人都治好。每次看到各個城市掛著“某按摩休克部”的版本。所以可知,醫生不求甚解,女人卻以此為食。"

小兒推拿除了在民間流傳,也受到了壹些醫生(主要是兒科醫生)的重視。例如,康熙時期的名醫丁霞不僅用藥物來引誘活人,還用按摩來治療小兒疾病。《幼兒鐵鏡》這本書以按摩為主。

這壹時期,小兒推拿的適應癥從早期的驚風擴大到了兒科的大部分疾病。

這壹時期,小兒推拿著作數量明顯增多,但主要是繼承,而非成文,在理論、手法、臨床等方面沒有大的創新。

清代高質量的小兒推拿著作有《推拿廣益》、《小兒推拿秘書》、《小兒鐵鏡》、《護紅推拿法》、《小兒推拿全書》、《李政推拿要領》等。

《推拿廣義》(三卷本)由清代熊編著,陳世凱校訂。寫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又稱“小兒推拿廣意”。第壹冊第壹部分為總論,論述推拿在小兒驚風治療中的作用,其主旨來源於《袖珍小兒補方論》;其次闡述了兒科的診斷和治療,介紹了手足45個特殊按摩穴位的適應癥,並以圖集展示;手法以推、握為主,提出了“手部按摩二序”和“面部按摩二序”,即手部和頭部、面部按摩操作的常規程序;還有21幀“推坎宮”、“推竹”、“打馬過天河”等操控圖,有詳細的文字說明;最後是《臟腑歌》,來源於《小兒推拿經典》中的《推拿歌》和《小兒推拿秘笈》中的《五臟治疾歌》,探討小兒臟腑疾病的推拿方法。中冊主要論述17胎毒、驚風、熱等多種疾病的按摩治療。第二卷包含187個治療兒科常見疾病的內服和外用處方。本書是清代第壹部小兒推拿專著,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小兒推拿專著。明代小兒推拿主要用於治療驚風,其他疾病往往不為人知。本書除了專設驚厥門外,還有發熱、傷寒、嘔吐、腹瀉、腹痛、痢疾、瘧疾、消化不良、貪食癥、疾病、咳嗽、腫脹、眼疾、雜病等門,擴大了小兒推拿的治療範圍。書中繪制的推拿手法操作圖和明末的《萬浴淑賢》是對小兒推拿的壹大貢獻。

《幼兒園按摩書記》5卷本,羅如龍撰,羅敏新編,成書於康熙三十年(1691)。第四冊有《推拿病證分類》。

《幽客鐵鏡》是丁霞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作。這本書是兒科專著,但作者特別關註小兒推拿。第壹冊包含小兒推拿方法,每種情況下也有小兒推拿內容。書中記載的小兒推拿手法都是作者家傳或臨床試驗過的,地圖穴位也經過兩代人的試驗。臨床無效的,如“老人拉”、“猿猴摘果”等,全部刪除。作者認為“按摩是藥的味道”,假裝“按摩代替了藥”。比如“推至三級,而非麻黃、肉桂;退五臟六腑,代之以滑石、羚羊。”按摩壹定要在下午,不能在上午;慢休克屬於虛,宜藥不宜推的觀點也成了壹家之言。

《護紅推拿法》由夏編著,成書於光緒十年(1885)。書前先講解了12小兒推拿常用手法,如取、推、捏、揉、搖、扭、拉、揉、運、刮、分、和等,簡明扼要;本文敘述了小兒推拿的註意事項,並附“推拿醫學”。文中首先敘述了開天門、分推太陰太陽、捏天至髓、揉耳搖頭四法,主張所有小兒都要先用這四法開合竅,再辨證選法。其次,簡要介紹揉太陽等穴的手法和適應癥,主張推各穴捏肩好收功。作者代代相傳醫術,親自在金陵育嬰室設立小兒推拿專科。所以書中記載的方法都是適合臨床的實用模仿。

《小兒推拿全書》由徐編撰,完成於光緒三年(1877)。最開始是三句旋律風格,後來人們稱之為“推拿三字經”。之後有《三字推拿經》和四字脈診方,還有推拿圖解和操作方法,比三字經多。徐認為,古籍中所載的推拿適合小兒,但人的經絡與氣血、老幼並無本質區別。只要根據年齡調整按摩頻率,兒童的按摩方法也適合成人。在手法上,提倡四歲以下嬰幼兒按摩300次,兒童按摩3000次,16以上成人按摩30000次。還主張只多推壹個穴位,如霍亂吐瀉單獨推門,腮腺炎單獨服六腑。本書按摩治療的範圍也有所擴大。除了常見的兒童疾病外,作者還根據當時的疫情,用推拿治療霍亂、瘟疫、流行性腮腺炎、潰瘍、肺結核、腎虛牙痛等疾病。許還將穴位按摩的作用與方劑功效進行類比總結,如推三關參附湯、動八卦調中益氣湯等。

張振倫主編的《李政推拿》四卷本,成書於光緒十四年(1888),又名《小兒推拿術》。本書全面總結了明代以來流行的小兒推拿八大基本手法,包括按、揉、捏、揉、推、運、揉、抖。並介紹了20種外治法的具體應用,以及24種小兒常見病的辨證論治、推拿治療、方藥治療,將胸腹診斷法引入小兒推拿。這本書是晚清時期研究小兒推拿手法的重要著作。

雖然明代中、後葉按摩科被取消,成人婦科疾病的按摩治療直到清代才得以正式開展,但仍有壹些婦科、眼科的手工治療內容散見於當時的許多醫學文獻中。

  • 上一篇:有哪些真正有效的低成本身體護理方法?
  • 下一篇:頂管技術在汙水處理工程中的應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