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常見於1-3日齡仔豬。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有的可達40℃以上。豬群突然不愛吃東西,情緒低落,四肢無力,拉肚子,腹瀉,發病初期大便呈灰黃色,後轉為紅色糊狀大便。大便有壹種特殊的魚腥味,常混有壞死組織碎片和小氣泡。病程1-3天。最後全身顫抖,搖搖頭,倒在地上死了。
預防和控制措施:
1.給產房消毒。母豬的奶頭在接收前要清洗消毒。
2.在分娩前1月和半月,將5 ~ 10 ml的C型產氣梭狀氫氧化鋁疫苗註射到妊娠母豬的肌肉中。對於前兩胎已註射疫苗的母豬,在分娩前第三個半月只肌肉註射5ml C型產氣梭狀氫氧化鋁疫苗,使仔豬通過哺乳獲得被動兔瘟。也可以註射仔豬紅痢的幹粉疫苗。
3.仔豬在出生後早期肌肉註射3毫升/公斤體重的抗豬紅痢血清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護。
4.患此病的仔豬,常在仔豬吃初乳前及三天內服用青黴素或鏈黴素:劑量:預防80000單位/kg體重;處理為654.38+百萬單位/千克體重。
或者在吃初乳前,給每頭仔豬餵0.5g瀉痢靈,8 ~ 65438+萬單位青黴素,80 ~ 100 mg鏈黴素制成糊狀,塗抹在仔豬舌根上,然後自行哺乳,只餵壹次。藥方同上,但壹天兩次,連續三天。
5.病豬立即隔離,重病豬淘汰。
6.口服瀉痢靈,同時加青黴素(65438+萬單位/kg體重)或鏈黴素。
7.口服白頭翁湯:白頭翁、石竹、黃連、黃芩、地榆、訶子、白術、白術、甘草10g、10仔豬分兩次服用,連續服用三劑。
二、豬痢疾(豬黑痢疾、粘液或粘液出血性痢疾、豬密螺旋體痢疾)
(1)概述
俗稱豬痢疾,病原體是豬密螺旋體和革蘭氏陽性菌。以粘液或粘液出血性腹瀉為特征。
疾病壹旦傳入,就不容易消除。回收豬的帶菌率很高,帶菌時間可達70天以上,嚴重影響豬的生產發育,增加飼料消耗。
僅感染豬,無論品種、性別、年齡,多為7 ~ 12周齡的豬,無明顯季節性。
消化道是唯壹的感染途徑,蒼蠅帶菌4小時,老鼠帶菌100天以上,老鼠帶菌2天。也是不可忽視的源頭和傳播者。
(2)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壹般為3 ~ 8天,長者可達2 ~ 3個月。起初,這種疾病往往會變得急性,然後逐漸緩解為亞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見於流行初期,個別無癥狀,猝死。大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食物浪費和腹瀉。開始是黃灰色軟便,後來變稀,最後拉水樣便,混有粘液、血液或血塊。嚴重者糞便呈紅色糊狀,含大量粘膜、血塊和膿性分泌物,有腥臭味。體溫升高,40 ~ 41℃,精神萎靡,厭食,消瘦脫水,駝背收腹,毛糙無光,後期大小便失禁,力竭,常驚厥而死,病程12 ~ 24小時。
急性型:多見於疫情中早期。發病初期排出柔軟或稀薄的糞便,隨後出現大量半透明的果凍狀粘液,其中大部分含有血液和血凝塊,褐色或黑紅色脫落的粘膜組織碎片。同時食欲不振,口幹舌燥,腹痛。病程持續5-7天,有的死亡,有的轉為慢性。
慢性型:多見於疫情中後期。腹瀉有輕有重,反復出現。腹瀉時,糞便中含有黑紅色的血液和粘液(如油脂)。食欲正常或稍減。豬的生長遲緩、貧血和消瘦。
(3)病理學
主要是大腸的卡他性和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及其淋巴結充血水腫。
腸腔內充滿粘液和血,病程較長的黏膜形成壹層類似麩皮或豆渣的黃色、灰色纖維素假膜,易脫落。
(4)預防和控制
1.0.5%施格君溶液每公斤體重0.5毫升或2 ~ 5毫克,肌註。壹般為5ml仔豬、10ml克隆豬、20ml育肥豬每天註射兩次,持續2 ~ 3天。治愈率近100%,首選。
2.口服每公斤體重5毫克的石蛤精,每天2次,3天為壹個療程。或乳豬飼餵0.5%誌賀菌液,每公斤體重0.25ml,每日1次。或在每公斤幹飼料中添加1g“血立凈”(含痢疾菌),連續飼餵30天。能有效消滅體內的螺旋體致病菌。
3.此外,還有慶大黴素(每天每公斤體重2000IU,肌肉註射,每天兩次,共5天)、二甲基硝基嘧啶、硫酸新黴素、林可黴素、呋喃唑酮、四環素、泰樂菌素、環丙烷等。都有壹定的療效。由於該病易復發,所以必須堅持療程,並與改善飼養管理相結合。
4.用明礬1g,白頭翁15g,石榴皮10g,每日用量25-35kg(將白頭翁、石榴皮加水煎煮入味,濾出藥液後加明礬溶解),分兩次拌入少量飼料中。每天壹劑,持續3-5天。預防劑量減半,每天1次,連續三天。
5.預防藥物可用於同欄無癥狀疑似病豬:①硫酸新黴素:劑量為0.1g;每天每公斤體重;②甲氧芐啶:劑量為0.02克;每天每公斤體重;然後將上述兩種藥物粉碎後混入飼料中,五天為壹個療程,共用兩個療程。
妳要註意這兩種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