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黴是壹種很好的濕菌。經常發生在灰樹花、平菇、銀耳等各種食用菌的制種過程和制袋栽培中。初期菌袋上生長灰色厚而稀疏的氣生菌絲,生長迅速,澱粉分解能力強。能迅速占據物料表面,形成密集交織的菌絲墊,將菌袋與空氣隔絕,抑制食用菌生長。後期在菌絲墊上形成許多灰褐色(大毛毛黴)至黃褐色(總狀毛黴)的圓形小顆粒,這是其孢子囊的顏色。
2.形態特征毛黴的菌絲體能在基質內或基質上迅速鋪展,無根莖和匍匐菌絲。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上的菌落在開始時是蓬松的、白色的,在後期是黃色和有光澤的(毛黴屬)或淺黃色至棕灰色(總狀毛黴屬)。孢子囊群直接由菌絲體產生,通常單生,分枝或小而不分枝。分支方式有兩種:全分支(總狀毛黴)和假軸分支(後期毛黴)。孢子囊頂端膨大形成球形孢子囊。附在側枝上的孢子囊比較小,孢子囊壁上常含有針狀草酸鈣晶體,成熟後會溶解。孢囊內有囊軸和許多孢囊及孢子。囊軸的形狀不同,如球形、橢圓形、梨形到圓柱形。刺毛黴在囊軸頂端有1 ~ 5個棘狀突起。孢子囊的孢子呈球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單孢子,大多無色,具無線條紋,壁薄而光滑。合子附著在菌絲體上。大部分屬於異宗制(同宗合作)。膠囊手柄上沒有附屬物。總狀毛黴能形成大量厚垣孢子。毛黴的形態特征如圖6-1所示。
圖6-1毛黴
3.發生條件毛黴廣泛存在於土壤、空氣、糞便、舊稭稈、菌袋中。對環境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大量孢子,空氣中漂浮著大量毛黴孢子。在菌種生產或代培養過程中,如果不註意無菌操作和環境衛生,毛黴的孢子通過氣流傳播,是最初感染的主要途徑。已發生的毛黴和新產生的孢子可通過氣流或水滴傳播並再次感染。
毛黴在潮濕的條件下生長迅速。如果菌種瓶或菌種袋的棉塞潮濕,或接種後培養室濕度過高,容易被毛黴感染。毛黴是壹種嗜熱真菌,在20 ~ 55℃生長旺盛,幾天內就能迅速汙染整個灰樹花床。
4.防治方法①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環境衛生工作,采菇後的汙染物和殘渣要清理隔離,保持培養室、培養室及其周圍良好的衛生環境。②菌袋應徹底消毒。菌種瓶(袋)的棉塞應防潮、防積水。③甲基托布津混合物,占幹重的0.65438±0%,可用於藥物防治。
(2)根黴的代表種為黑根黴,在分類學上屬於海龍屬、接合菌屬、毛黴屬、毛黴屬、根黴屬。
1.危害癥狀根黴是菌種生產和培養過程中常見的汙染雜菌,分布廣泛,危害較大。由於沒有氣生菌絲,汙染後其擴散速度較慢,範圍比毛黴小。
培養基或菌袋被根黴侵染後,初期表面出現爬絲,並向四周蔓延。匍匐菌絲長出根莖,每隔壹定間隔與基質接觸,通過根莖從基質中吸收養分和水分。後期在基質表面0.1 ~ 0.2 cm高度處形成許多球體。顆粒孢子囊的顏色由開始時的灰白色或黃白色變為成熟後的黑色。整個菌落的外觀就像壹大堆大頭針,這是根黴汙染最明顯的癥狀。
2.形態特征菌落初期為白色,老化後為灰褐色或黑色。匍匐菌絲呈弧形,無色,向四周蔓延。假根從匍匐菌絲與基質接觸處長出,非常發達,多分枝,呈褐色。孢子囊群在根莖上向上生長,直立,每簇2-4束,少數單生或5-7束,不分枝,深灰色或暗褐色,長500-3500微米。頂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初期黃白色,成熟後黑色。
孢子囊軸明顯,呈球形,基部與柄相連,形成囊托。孢子囊孢子呈球形、橢圓形、有角形或線形。有性生殖屬於異宗配合,由兩根親和菌絲頂端接觸接合形成接合孢子。接合孢子呈球形,有粗糙的突起。
3.匍枝根黴的生活史無性繁殖由菌絲體形成孢子囊群,孢子囊在其頂端發育。當孢囊內的孢囊孢子成熟後,囊壁破裂,分散的孢囊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中萌發成菌絲。有性生殖是由“十”和“壹”線菌絲形成的配子體結合而產生的。接合孢子萌發過程中,發生減數分裂,芽管破裂,芽管拉長後,可直接形成孢子囊和內孢囊孢子。孢子萌發並變成菌絲(圖6-2)。
圖6-2根黴
4.根黴的致病條件適應性強,分布廣。在自然界中,孢子生活在土壤、動物糞便和各種有機物中,通過氣流傳播。
匍枝根黴在30℃生長良好,但不耐高溫。在37℃時,它不能生長。根黴和毛黴都是很好的濕生真菌。起初,它只出現在材料表面或棉塞附近。當菌袋含水量高或空氣相對濕度大時,迅速向物料內外擴展,使菌袋整袋或整床發黑,無法出菇。硝酸鹽不能用,在加了硝酸鹽的培養基中不能生長或生長不良。
5.防治方法同毛黴。
(3)曲黴屬種類繁多,其中黑曲黴、黃曲黴、煙曲黴、白曲黴、棒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黑曲黴、煙曲黴、白曲黴、棒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雜色曲黴分類
1.有害癥狀曲黴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種類繁多。是食用菌生產栽培中經常發生的病害。病名有黃黴病、黑黴病等。不同種的曲黴在培養基中形成不同顏色的菌落,黑曲黴菌落為黑色,黃曲黴為黃色至黃綠色;煙曲黴為藍綠色至煙綠色,白曲黴為乳白色;棒曲黴為藍綠色;雜色曲黴是淡綠色,紅色到黃色。大多數種類是淺綠色的,類似於青黴菌。
曲黴不僅汙染菌種和菌袋,還嚴重影響人體健康。黃曲黴分泌的黃曲黴毒素是壹種強致癌物質。黑曲黴和煙曲黴產生的孢子在高濃度下可成為人體(以及鳥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致病菌,寄生在肺部產生結核樣疾病,稱為曲黴病。
2.形態特征菌絲比毛黴短粗,有隔膜和分枝。分生孢子生於由菌絲特化的厚壁擴大的足細胞上,與足細胞略垂直。多數無隔膜,無分支,頂部常膨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頂囊。頂端蒴果表面產生放射狀花序梗。梗分單層梗和雙層梗兩種。下層稱為花序梗基部或初生花序梗,為上大下小的柱狀細胞。分生孢子從花序梗的頂端形成(不是通過出芽),最後變成不分枝的分生孢子鏈。分生孢子頭由頂囊、花序梗和分生孢子鏈組成。分生孢子頭有不同的顏色(如圖6-3)。
圖6-3曲黴菌
3.致病條件曲黴主要利用澱粉,所以含有較多澱粉的谷物培養基或菌袋易受其影響。但曲黴也有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在通風和濕度不好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曲黴屬喜溫,如煙曲黴,在45℃或更高的溫度下生長旺盛;黃曲黴和土曲黴能在灰樹花菌袋中於65℃存活30分鐘。
4.防治方法同毛黴。
(4)鏈黴菌,又稱脈孢菌、面包黴等。常見的有嗜谷新孢子蟲和粗糙新孢子蟲,前者是危害食用菌的主要菌種,後者被認為是真菌遺傳研究的標準菌種。分類學上屬於子囊菌亞科,蕎麥屬,蕎麥屬。無性世代屬於念珠藻屬,隸屬於半翅目,絲蟲科,絲蟲科,絲蟲科亞科。
1.脈孢菌常發生在6-9月菌種生產季節,主要危害各種食用菌菌種,在栽培過程中也有發生,危害食用菌菌絲體和子實體。
脈孢菌是壹種頑強且快速生長的氣生黴菌。菌袋被其汙染後,在材料表面迅速形成壹層橘紅色或粉紅色的黴菌層——分生孢子堆。如果黴菌層在塑料袋中,它可以通過壹些小孔迅速從袋子中擴散出來。在濕棉塞上,黴菌層厚度可達1 cm。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可在1 ~ 2天內傳遍整個培養室。菌袋壹旦被汙染,很難徹底清除,往往造成整批菌種或菌袋報廢,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2.形態特征子囊孢子外壁有突起,似縱棱,故名脈孢菌。
有性階段的子囊菌成簇或分散,生於基質表面或埋於內部。成熟的子囊果為暗褐色,梨形,扁橢圓形,乳頭狀。蒴果內有許多囊,但沒有側絲。子囊菌為圓柱形短柄,壹個子囊菌有8個子囊孢子(很少4個),其中4個屬於壹個交配系統,另外4個屬於另壹個交配系統。
鏈黴菌屬。無性階段,壹般為細粉,略呈白色。營養菌絲有隔膜,有分枝;產孢菌絲向上延伸並分叉。分生孢子梗很簡單,很短,直接從菌絲體上長出來,和菌絲體沒有明顯區別。分生孢子很少是單生的,容易脫落。分生孢子是單細胞的,橢圓形到檸檬形。分生孢子可以無限繁殖,造成嚴重危害。脈孢菌的生活史如圖6-4所示。
圖6-4鏈黴菌。
3.致病條件脈孢菌廣泛分布於天然土壤、禾本科植物和富含澱粉的食物中,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培養室環境不衛生;或不完全高壓滅菌菌袋;或者棉塞受潮太松;或者說菌袋滲漏是鏈孢黴最初感染的主要途徑。菌袋壹旦感染,產生新的分生孢子,是再感染的主要來源。脈孢黴的發生與以下生態條件有關:
在(1)溫度下,脈孢菌菌絲可在4 ~ 44℃生長,25 ~ 36℃生長最快,4℃以下停止生長,4 ~ 24℃生長緩慢。在31 ~ 40℃條件下,菌絲長滿試管斜面只需8小時。孢子在15 ~ 30℃時萌發率最高,10℃以下萌發率較低。脈孢菌在30℃以上生長迅速,食用菌生產多在6-9月的高溫季節,是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
(2)當濕度在適宜食用菌生長的含水量範圍內(53% ~ 67%)時,脈孢菌生長迅速,特別是棉塞潮濕時,能迅速通過棉塞滲入瓶內,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的粉紅色黴菌層。當含水量低於40%或高於80%時,生長受阻。
(3)pH培養基的pH值可在3 ~ 9的範圍內生長,最適pH值為5 ~ 7.5。脈孢菌屬和鏈孢菌屬都能在瓊脂和谷物培養基上快速生長,但pH值較低的培養基適合鏈孢菌屬生長,pH值較高的培養基適合鏈孢菌屬生長。
(4)脈孢菌屬於好氧微生物。氧氣充足時,分生孢子迅速形成;當沒有氧氣或缺氧時,菌絲不能生長,孢子不能形成。
4.預防和控制方法
(1)在菌種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要註意防止病原菌感染的途徑,如清潔接種室、培養室及其周圍。菌袋選用新鮮、幹燥、無黴變的原料。裝袋時,要把粗樹枝和硬物撿起來,防止料袋被紮破。在高壓下,要用薄膜或牛皮紙將棉塞裹緊,防止棉塞受潮。
(2)可將7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噴灑在培養室的地面、墻壁和培養架上。
(3)對於局部感染的菌種,可將棉塞拔出,用火焰對瓶口和棉塞進行消毒,棉塞浸石灰後塞緊。如果汙染嚴重,但食用菌菌絲體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可將汙染的菌袋移至陰涼處,挖至30 ~ 40 cm深,成排擺放,用濕潤的土覆蓋。10 ~ 15天後,脈孢菌會消失,但食用菌的菌絲體仍可重新生長。如果發現棉塞、膠帶上有厚厚的粉紅色黴菌層,應及時滴加適量的甲醛、煤油或柴油,然後用薄膜包裹,可使黴菌層侵蝕而死。如果危害嚴重,應及時清除、焚燒或掩埋,防止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再次擴散和感染。
(5)酵母菌酵母菌是菌種分離培養、菌種生產培養過程中常見的汙染菌。隱球菌屬和紅酵母屬是危害食用菌的不同屬,其中紅酵母屬、紅酵母屬和粘紅酵母屬最為常見。分類屬於半翅目,孢屬,隱孢子蟲,隱孢子蟲科。
1.有害癥狀菌袋或菌袋(瓶)被酵母菌汙染,導致菌袋發酵、發粘、變質,發出酸臭味,食用菌菌絲體無法生長。試管母種被隱球菌汙染後,在培養基表面形成乳白色至棕色的粘液層,被紅酵母感染後,在瓊脂培養基表面形成紅色、粉橙色、黃色的粘性菌落。
2.形態特征酵母細胞是圓形或橢圓形單細胞,通過出芽繁殖。隱球菌為乳白色至棕色,孢子無色,直徑變異大,4 ~ 20微米,橢圓形。紅酵母的營養體是出芽細胞,少數種類偶爾形成假菌絲體。細胞呈紅色或黃色,橢圓形至長圓形(圖6-5)。
圖6-5酵母
3.致病條件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大多誕生於植物殘體、空氣、水和有機物中。初次感染為空氣傳播的孢子,二次感染通過噴水和工具傳播(消毒不徹底)。蘑菇床袋潮濕、溫度高、通風差時容易發生。
4.防控方法①培養基要徹底滅菌,接種工具要徹底消毒,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2)選擇質量好、純度高、無汙染的母種和原種。③培養時可將70%甲基托布津與0.1%幹物質重量混合。④加強管理,保持環境清潔衛生,防止培養室溫度過高。
(6)細菌是壹種單細胞分裂微生物,分布廣泛,繁殖迅速,在食用菌的種子生產和栽培過程中常造成嚴重汙染。危害食用菌的細菌主要有膠質芽孢桿菌變種。粘液樣物質和蠟狀芽孢桿菌變種。粘液樣物質。假單胞菌,如托洛假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在分類學上,它屬於原核生物、裂殖菌和裂殖菌綱。
1.癥狀菌在食用菌種子生產和栽培過程中普遍存在,危害也相當嚴重。試管母種被細菌汙染後,在接種點周圍產生白色、無色或黃色粘液,其形態特征與酵母菌菌落相似,只是被細菌汙染的培養基能發出惡臭,食用菌的菌絲體不能很好地生長或膨脹。液體菌種被細菌汙染後,不能形成菌絲球。在栽培過程中,被細菌汙染後,菌袋發粘,顏色較深,並散發出酸味,阻礙了食用菌菌絲的生長。嚴重時菌袋變質、發臭、腐爛。蘑菇缸被細菌汙染後,往往會造成蘑菇缸腐爛。
2.形態特征細菌的個體形態為桿狀、球狀或弧形。芽孢桿菌屬細菌呈桿狀或柱狀,大小為1 ~ 5微米× 0.2 ~ 1.2微米。鞭毛被制成水片時可以觀察到。環境惡劣時,可在體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孢子。孢子厚壁,抗逆性強,特別是耐高溫。壹般在100℃,3小時仍不失去活力,革蘭氏染色陽性。屬於假單胞菌屬的細菌細胞形態差異很大,通常為桿狀或球狀,大小為0.4 ~ 0.5 μm×1.0 ~ 1.7 μm,典型細胞壹端或兩端有1鞭毛,形成白色菌落,有的可產生熒光色素或其他色素,革蘭氏染色陰性(圖6-)黃單孢菌只有壹個末端鞭毛,菌落黃色粘稠,革蘭氏染色陰性。
圖6-6細菌
3.防控方法①培養基要徹底滅菌,接種工具要徹底消毒,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②選擇優良、純凈、無汙染的母種嫁接原種。③培養時可使用適當劑量的青黴素或鏈黴素。
(7)木黴菌是國內外灰樹花栽培和菌種生產過程中常見且嚴重的真菌病害。引起灰樹花綠黴病的主要有綠色木黴和康寧木黴兩種。此外,還有木黴、粉木黴和康寧木黴。
1.危害癥狀無論是哪壹種木黴菌,無論發生在灰樹花栽培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還是菌種生產過程中,發病後* * *的癥狀特征是在發病部位長出白色細長的菌絲體並形成菌落,2 ~ 4天後逐漸變為綠色或深綠色黴菌,灰樹花菌絲體生長受到抑制或消失,部分木黴菌可侵染危害子實體。導致灰樹花死亡,或菌柄基部淹水腐爛,或菌蓋上有淡褐色略凹陷的病斑,病斑直徑小於0.5厘米,病斑邊緣不清晰,病斑表面常被白黴菌絲體或綠黴菌覆蓋。
2.形態特征:菌絲細長,無色,有橫壁和分枝。分生孢子梗是菌絲的短側枝,有對生或互生的分枝,通常2-3次。有分生孢子的花梗是瓶狀或圓錐形的。綠色木黴的分生孢子多為球形,孢子壁上有明顯的小疣狀突起,菌落外觀為深綠色或藍綠色。康寧木黴的分生孢子為卵圓形、卵圓形或長方形,壁光滑,菌落呈淡綠色、黃綠色或綠色(圖6-7)。
圖6-7木黴菌
3.致病條件:木黴菌種通常以腐生方式生活在土壤或有機物上,成熟後形成的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還有昆蟲、蟎蟲、菇房工作人員、操作工具等。不同種類的木黴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其適宜生長溫度為22 ~ 26℃。在缺氮條件下,pH值低於6,有些物種仍能生長良好。當菌袋中碳氮比為22 ~ 23 ∶ 1時,大多數種類有利於其生長。添加了醋酸和糖的菌袋特別適合它的生長。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香菇代料壓塊栽培菌袋中麩皮添加量超過15%,木黴菌發生嚴重。灰樹花菇房的高溫高濕條件有利於木黴菌的生長。
4.預防和控制方法
(1)對菇房進行清潔消毒,盡可能減少細菌的來源。播種前在菇房和床架上噴灑3% ~ 5%的甲醛或石炭酸,噴灑後密封門窗24小時。也可噴灑3%五氯酚鈉或0.25%新潔爾滅。
(2)菌袋的藥物治療。播種前4 ~ 5天或第壹次翻堆時,每1 m3菌袋加150 ml敵敵畏加220 ~ 250 ml甲醛,加水量視菌袋幹濕程度而定。藥液配好後,從菌袋頂部打孔註入堆的不同部位,用薄膜覆蓋,熏蒸24 ~ 48小時。揭開薄膜,鋪好堆,把多余的藥水分發出去。
(3)對菌袋進行後發酵處理。條件好的菇房,不用化學藥劑就可以熏蒸菇袋。前發酵結束後,將菌袋移入菇房,及時進行後發酵。保持24小時內將菌袋和菇房溫度升至60 ~ 62℃保持4 ~ 6小時,然後冷卻至50 ~ 52℃保持72小時,以滿足後發酵的要求,殺死菌袋內的病菌和害蟲、蟎蟲。
(4)青黴的生長。通過選擇生長健壯、年齡適宜的菌株,並適當增加菌株用量,可以有效控制。氣溫低的時候播種。
(5)床面綠黴病發生後,可用1: 200 ~ 300倍克無蹤處理患處,或用1: 1的多菌靈和百菌清混合粉劑,可殺滅綠黴病。
(8)青黴菌(Penicillium Penicillium),在菌種生產和培養過程中發生,除了汙染菌種和菌袋外,有時還會造成蘑菇幼芽腐爛。常見的有圓弧青黴、黃晴青黴、繩狀青黴等。
1.在損害癥狀的早期,出現白色蓬松的圓形菌落,變成藍綠色或淺藍色的粉狀斑塊,周圍有壹條窄或寬的白色菌絲帶,阻礙了灰樹花菌絲的生長。在菌種生產過程中,經常會有大量的菌種被汙染和丟棄。在栽培過程中,它們首先生長在菇根和幼菇蕾上,然後老菇根或死菇蕾侵染正常生長的菇柄基部,導致菇柄基部出現淡黃色或黃褐色腐爛癥狀,從基部向上擴展。死菇芽或老菇根上可長出藍綠色或淡藍色的白粉菌層。
2.形態特征營養菌絲有橫隔,為埋伏型或半埋伏半氣生型。氣生菌絲呈致密氈狀,蓬松或部分形成菌絲。分生孢子梗由直立的嵌入式或氣生菌絲產生。除了少數種類外,它沒有足細胞,與曲黴菌不同。分散或聚集或甚至聚集成孢子束,具隔膜,光滑或粗糙。頂端的壹根或多根枝條呈掃帚狀,稱為掃帚枝。帚狀分枝對稱或不對稱,最後壹個分枝是產生分生孢子的葉柄。帶有葉柄的細胞稱為花序梗基部,支持花序梗基部的細胞稱為分枝。在每個花序梗的頂端,分生孢子連成壹串。分生孢子呈球形、橢圓形或短圓形,直徑2 ~ 4微米。當大量生長時,分生孢子是藍綠色的(圖6-8)。
3.發生條件青黴菌通常在土壤和各種有機物上腐生,有些種類弱寄生,其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空氣中到處都是病原體的分生孢子。壹旦沈降在有機物上,只要有壹定的溫度條件,就能萌發生長,酸性反應的基質更適合其生長。菌種生產過程是造成菌種汙染的重要有害菌。蘑菇床常出現在采蘑菇後留下的蘑菇根和幼菇芽上。壹旦它們長在老蘑菇的根或芽上,它們的菌絲就會感染與之接觸的健康子實體。
圖6-8青黴菌
4.防控方法①菌種生產過程中對菌袋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保證在無菌條件下操作。防止培養袋損壞。(2)栽培時,保證播完種後菌袋呈弱堿性,不利於青黴菌生長。③及時清理采收後留下的老菇根和腐爛的小菇芽。④與幹重0.2%、含量25%的多菌靈混合。
(9)鏈格孢屬,又稱鏈格孢屬。它是食用菌種子生產和栽培過程中常見的汙染菌。因為在基質上生長時,菌落呈黑色或墨綠色蓬松狀,俗稱黑黴。該屬的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細鏈孢黴和互隔交鏈孢黴,分類學上屬於半翅目,粘菌屬,粘菌屬,鏈格孢屬。
1.危害癥狀發生在食用菌菌種的生產和栽培過程中,菌落呈黑色或深綠色絨毛狀或粉末狀。灰黑色到黑色的菌絲生長迅速且較多,初期出現黑點,很快以壓倒性優勢蔓延感染食用菌菌絲。它和黑曲黴的菌落都是黑色的,但鏈格孢菌的菌落是蓬松的或粉狀的,而黑曲黴的菌落是顆粒狀的、粗糙的、稀疏的。被汙染的菌袋變黑腐爛,食用菌的菌絲體無法生長。
2.形態特征該菌株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上生長時,菌落呈黑色,菌株生長如天鵝絨,分生孢子梗呈深色,單個,長短不壹。頂生不分枝或偶有分枝的孢子鏈,分生孢子顏色較深,有垂直和水平的隔膜,倒棍棒狀,卵圓形或卵圓形,常形成鏈狀,很少有單生的,頂端有喙狀的附著絲(圖6-9)。
圖6-9鏈格孢菌
3.發生條件和防治措施與毛黴相同。
(10)黏菌對食用菌有害。菇床、菌管、木塊種類不少。發生在蘑菇床上的黏菌包括多頭絨泡菌、敗血黑蓋菌、燦爛百部菌、皮褶菌、貍藻等。無論是哪種細菌,其前期營養體都是無菌絲的粘性菌落,顏色鮮艷多樣。
65438+擴展鋒呈扇形或羽毛狀,邊緣清晰。其下的菌袋變濕並逐漸腐爛,灰樹花菌絲體逐漸生長或消失。如果它發生在覆蓋土壤之後,覆蓋層變得潮濕和變硬,並且無蘑菇的或生長中的灰樹花的菌柄底部經常被水淹和軟腐病。後期在發病部位形成子實體,不同種類的蘑菇形成的子實體形狀、顏色、大小都不壹樣。
2.形態特征對食用菌有害的黏菌涉及4個目,其主要形態特征如圖6-10所示。
圖6-10黏菌
黏菌的營養體沒有固定的形狀,是由多核的、裸露的、無細胞壁的原生質組成的團塊,稱為原生質體。原生質體可以做阿米巴樣的運動,所以也叫變形蟲。它作為壹個整體移動。在營養生長期,變形體具有向濕、暗、食物移動的特點。在繁殖期,相反,它移動到幹燥明亮的地方。變形體停止移動後,外層保護膜成為子實體。子實體是各種形式的孢子器,產生具有纖維素細胞壁的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