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享受生活,生活是美好的。這裏的享受不僅僅是大手大腳的喝酒喝酒,很多沒日沒夜享樂的人到頭來只是更加空虛。能過日子的人,即使窮,也總能過得有詩意,溫暖,有趣。
林語堂無疑是社會生活的代表。他喜歡釣魚、喝茶和吃美味的食物。雖然他沒有酒量,但他喜歡喝酒。王先生寫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很暢銷。甚至有讀者評論:看完這本書,我想去唐人街,向我在中國遇到的每壹個人深深鞠躬。
有壹次,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外出回家,發現廚子和洗衣婦在主人的臥室裏睡覺。廖翠鳳勃然大怒,卻大發慈悲,以廚子做的八寶鴨太好吃為由替他們求情。
妳覺得這好笑不好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作家腦子裏出現的是紅燒八寶鴨的味道,真的是不可思議。
林語堂不僅愛吃,還喜歡做飯。壹有空,他就親自跑到廚房,擺出各種好吃的。住在上海時,年輕女孩藺相如過了7歲生日。她早上起得很早,跑向廚房。她用糖霜把女兒的名字寫在蛋糕上。她像孩子壹樣快樂。
不僅如此,他還喜歡和兩個孫子壹起做花生糖。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體驗美食帶來的更高級的享受。
2.
吃也是壹門很高深的學問,就像林語堂說的,是生活的藝術。作為壹個地道的吃貨,妳需要的不僅僅是滿足味蕾的快感,更需要遠高於口中享受的智慧。
就像我們看紅樓夢,各種美食的名字都能讓人眼花繚亂。什麽爛鵝掌鴨信,豆腐皮包子,陸鋒茶,棗泥山藥餅,火腿燉肘子,鴿子蛋,野雞湯,牛奶蒸羊肉,屠蘇酒,相思湯,吉祥果,如意餅,鮮火腿筍湯,雞骨髓筍,風烤果子貍,瓜子松子月餅,等等。
這些名字背後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它的制作方法、勞動、智慧和文化。現在只要挑出壹兩個來展開,比如薛寶釵吃的這個冷香丸,怎麽做的:
白牡丹花、白蓮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需磨成十二粒,時令雨、白露之露、初霜之霜、當年小雪之雪共十二粒,需用蜂蜜、白糖調和制成成龍眼丸,裝入器皿,埋於花根下。發病時,用黃柏煎劑12分服壹丸。
另壹個壹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茄子,作為取笑劉姥姥的特產,它的茄子做法真的是相當出名:
把新鮮的茄子去皮,剛把肉洗幹凈,切成碎指甲,用雞油炒壹下,然後和雞胸肉、香菌、新筍、香菇、五香幹果、各種幹果壹起切,用雞湯煨壹下,把香油收起來,和壞油拌在壹起,封在瓷缸裏,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和炒好的雞瓜拌在壹起。
然而,像這樣美味的食物只能品嘗,吃或享受壹整天,甚至可以隨時吃。如果只是用來填飽肚子,滿足味蕾,是不足以達到食物帶來的巨大快感的。只有深入其中,了解它,感受它,才能稱得上被吃。
3.
能活的人越多,吃的就越多。李宗盛的壹生充滿了坎坷。從壹開始,他就以壹個無名小卒的視角,寫出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激動人心的荷爾蒙,愛情和友情,瑣碎,空洞,嗡嗡。後來過了山頭,事情就明朗了,該放下的都放下了。要走多少裏路,爬多少山,才能成為廚房裏的老李。
壹個大哥成了手藝人,身上帶著煙火氣,老李愛上了做飯。
據說,李宗盛成為單身漢後,有壹天晚上他很餓,但他拒絕抓東西吃。他花了很長時間做了壹份鹵肉飯,他倒了壹杯紅酒。這時,人們都很悲傷。
大哥喜歡半夜做飯。從晚上十壹點壹直到淩晨,樓道裏都是煙火味。他甚至把他的遊泳池改成了廚房。而且他在北京的家裏堆滿了他從世界各地買來的食材,電腦裏還有大量的烹飪視頻。他也從烹飪中學到了很多:
如果在壹起很痛苦,不如放下,去尋找新的幸福。只有壹起吃飯的人才能相愛。如果壹個人喜歡吃辣,另壹個人喜歡吃甜品,那是不可能和諧的。人生伴侶就像尋找美食。緣分來了,適合妳的菜就出現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反而有些男人覺得自己在廚房裏沒用,應該多花點時間在事業上,但這個懂得煙火人生的老李,顯然比歌壇那個老大哥可愛多了。
4.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副其實的吃貨。大名鼎鼎的蘇軾壹生多次被貶,但所到之處,總是先尋找值得壹吃的美食。所謂悲傷雖小,卻傷了他的胃。
自宋代以來,以蘇軾《東坡》命名的各種菜肴層出不窮。據說有66種之多,比如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肘子、東坡湯、東坡魚、東坡豆腐等等。其中東坡肉是最為人熟知的壹種,也是蘇軾親自研制的美味佳肴。
東坡續(卷十)有詩《豬肉頌》:洗鍋,缺水,柴不起煙。熟了不要催,火足了就好看了。黃州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妳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早上起來打兩碗,滿滿的,根本不用擔心。
其中,就是蘇軾對烹飪東坡肉的詳細講解。
另壹位現代作家魯迅無疑是個吃貨。當然,和其他很多吃貨壹樣,他對菜品的烹飪要求也很高。以炒腰花為例,他寫道:
炒的時候用兩個鍋,壹個鍋用豬油花生油加熱,另壹個鍋用開水焯壹下腰花;油溫升到最高時,立即炒出腰花,然後放在漏勺裏,留壹點底油炒壹些綠蒜苗和木耳,然後放入腰花,勾起來,加入姜水,料酒等。這種壺的壺腰金黃紅脆,非常適合飲用。
魯迅在教育部工作的時候,只要壹拿到工資,他就會去壹家法國面包店,花1銀元買奶油蛋糕。當時壹個棉紡廠的女工壹個月掙5塊銀元,足夠壹家人生活,但這個頻繁用1塊銀元解決自己的貪欲。
有壹次,壹個朋友送給魯迅壹包糖果。魯迅打開嘗了嘗。它涼爽而精致。真的是好事,讓他剎不住,吃了不少。他的朋友告訴他,這種糖是柿霜做的。如果妳嘴上有瘡,就塗上它。魯迅聽說了功效,頓時後悔不已。他不得不把剩下的收起來,準備在嘴疼的時候用。
但是放好後,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糖果。最後我實在忍不住了,起來吃了大部分。我壹邊吃壹邊安慰自己:因為突然想到嘴上的瘡不多,不如趁新鮮吃點。沒想到,吃了壹大半。
這種自我安慰的方式真的讓人受不了。
5.
人人都愛吃,很少有人能抵擋住吃的誘惑。從哺乳動物出生就能自動吮吸,食肉動物自相殘殺,到現在發達的食物系統。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壹種寶貴的文化,壹種重要的生活樂趣。
除了吃本身,其中蘊含的人情味也成了無形的牽絆,拉扯拉扯,扯斷了牽絆,纏繞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有些人從制作食物的過程中獲得樂趣;有的人享受食物入口後第二秒的美好;有人餓了,壹個饅頭能重振精神;有些人是因為內心饑渴才吃肚子的。
朋友聚會時照常去的餐廳;因為失戀而再也聞不到的回憶的味道;落魄時天天吃的某品牌方便面,現在壹聞就吐;每次離開家,我媽都要做那道招牌菜。
其實認識壹個人並不能說明什麽。人會變的。今天他喜歡菠蘿,明天他可以喜歡別的。癡迷菠蘿罐頭的金城武也不能不知道這些道理,但他還是固執地買了30罐過期的菠蘿罐頭,並全部吃掉。
壹個吃字的人也是傻逼,什麽味道都懂。
就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裏說的: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和人情的味道。這些氣味,在舌尖上,在心坎上之前,已經和故鄉、鄉親、鄉愁、節儉、堅毅等等感情與信仰混合了很久。
無論走多遠,在人們心中,只有故鄉的味道是熟悉的,是倔強的。它就像壹個味覺定位系統,壹端鎖定在千裏之外的異地,另壹端卻永遠系在每個人特定記憶深處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