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胰頭癌!!!!

胰頭癌!!!!

胰頭癌是指發生在胰頭的惡性腫瘤,約占胰腺癌的2/3-3/4,其次是胰體和胰尾。是近年來逐漸增多的消化系統腫瘤。惡性程度高,發展迅速。部分腫瘤見於頭、體、尾,屬於彌漫性病變或多中心病變。早期診斷困難,手術切除率低,預後差。

胰腺癌已成為我國十大惡性腫瘤之壹。胰腺癌的年輕患者數量也比10年前有明顯增加。

疾病的起因

目前胰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確,已發現壹些環境因素與胰腺癌的發生有關。其中,吸煙是首要的危險因素。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膽結石、飲酒(包括啤酒)和慢性胰腺炎。胃切除術後20年吃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和精制面食也是胰腺癌的危險因素。

病理生理學

45%的胰頭癌起源於鄰近膽總管內段的胰管上皮,位於胰頭上部背側面,其余腫瘤累及胰頭中央的乏特氏壺腹背側面,即位於鉤突。前者主要阻塞膽總管,後者可累及主胰管,造成梗阻後瀦留囊腫,甚至胰管分支破裂形成假性囊腫。

對胰頭癌病例的分析表明,雖然腫瘤非常小,但由於生長在胰管中的特點,約80%的病例可以看到胰管的擴張和/或腺體萎縮。許多胰頭癌病例常因梗阻性黃疸而接受治療,因此胰頭癌的常見征象是膽總管、肝內膽管擴張和膽囊增大。

血管元素癌是胰腺癌中組織學類型最多的,約占90%,其組織學分類尚無統壹方案。以下分類可以作為參考:

血管成分癌: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囊腺癌、鱗狀上皮癌、腺鱗癌、粘液癌等。

腺泡細胞癌;

胰島細胞癌;

其他未分化癌、胰腺母細胞瘤、癌肉瘤等。

臨床表現

胰頭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腹痛、黃疸和消瘦。

(1)上腹痛和上腹部飽脹不適:是常見的首發癥狀。早期因胰管梗阻,管腔內壓力增高,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痛,可放射至後腰。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劇烈疼痛。大多數患者不關心早期癥狀,沒有及早就醫,或者被忽視,從而延誤診斷。中晚期腫瘤侵犯膽總管中下段,壓迫腸系膜上靜脈或門靜脈,侵犯十二指腸不同段和腹腔神經叢,加重腹痛癥狀,甚至晝夜腹痛,影響睡眠和飲食,加速體力消耗。

(2)黃疸:是胰頭癌最重要的癥狀和體征。黃疸的發生與胰頭癌的位置有關。黃疸發生在膽總管附近較早,遠離膽總管較晚。大多數患者在中晚期出現黃疸,黃疸逐漸加重,伴有皮膚瘙癢,但部分患者可無瘙癢。患有黃疸的老年人可能有出血的傾向。膽道完全梗阻,黃疸較深,大便呈粘土色;大便呈深黃色時,大便表面又被染成淡黃色。體檢:鞏膜和皮膚黃染,肝臟大,多數患者膽囊增大。

(3)消瘦、乏力:患者初期有消瘦、乏力、體重減輕,與飲食減少、消化不良、睡眠不足、癌癥消耗有關。

(4)消化道癥狀:如食欲不振、腹脹、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有些病人可能會惡心和嘔吐。當晚期癌癥侵犯十二指腸時,可能會發生上消化道梗阻或消化道出血。

(5)其他:部分患者在發病初期表現為輕度糖尿病癥狀,血糖升高,尿糖陽性。胰頭癌引起的膽道梗阻多無膽道感染,少數患者可並發膽道感染。寒戰、高熱容易與膽結石混淆。晚期患者偶爾可觸診上腹部腫塊,質硬固定,可有腹水。

體檢:體檢可見上腹部壓痛、黃疸。黃疸時,常因膽汁淤積而出現囊性、無壓痛、光滑可活動的腫大膽囊,是診斷胰頭癌的重要征象。胰腺腫塊多見於上腹部,呈結節狀或硬塊狀,可以是腫瘤本身,也可以是腹腔內轉移的淋巴結。胰頭癌的腫瘤壹般較深,無活動,而腸系膜或大網膜轉移癌有壹定活動。晚期患者可出現腹水,多為腹部和胰腺轉移所致。少數患者直腸指檢可觸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或盆腔轉移癌。

臨床診斷

1、40 ~ 70歲患者多見,男性多於女性。

2.早期沒有特定的癥狀。常見癥狀為隱痛、脹痛、上腹部不適,可長期存在,尤其是夜間。

3.晚期由於腹腔神經叢受侵,腹痛可加重,頑固性,可伴有背痛。鎮痛效果往往不明顯。

4.黃疸是胰頭癌的早期癥狀之壹,進行性加深,全身瘙癢,大便顏色淺,尿液顏色深。

5、病人可有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常消瘦、乏力。

[編輯本段]治療

對於大多數實體癌,手術切除是治愈癌癥的主要手段。胰頭癌是壹種實體癌,唯壹的治愈方法是通過手術徹底切除腫瘤。但是,操作是有壹定條件的。壹般來說,早期手術治療效果更好。此外,很多癌癥因為自身的原因,如腫瘤的部位、大小、形狀或患者自身的身體因素,如系統虛弱和並發癥等因素,都不能手術。另外,還有壹項,這裏的手術切除必須保證切除所有腫瘤。而且手術切除還會誘發轉移等因素,所以癌癥的治療是壹個系統的工作,用手術、放化療、中藥等綜合治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壹般來說,手術、放療、化療是西醫的治療方法,重在攻切,會損傷身體,帶來毒副作用。然後見效快,但是什麽質量不高,後期患者更痛苦。

中醫講究平衡,主張“帶瘤生存”。雖然見效慢,但生活待遇高,患者普遍舒適。中醫治療癌癥的根本方法是“扶正輸本”,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腫瘤科“抑支平衡”治療胰頭癌。

癌癥治療能達到什麽樣的治療效果,不僅僅是因為治療方法的因素,還基於癌癥本身的性質。目前癌癥能達到的治療效果和癌癥的發展順序是基礎。壹般來說,越早能治好,越晚只能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癌癥早期應用手術切除,中醫可以改善機體功能,爭取治愈;在癌癥發展的後期,無論是放化療、中藥還是聯合使用來提高生活質量,壹般來說,先進的中藥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活治療,放化療的副作用太大。

(1)外科治療

胰頭癌轉移範圍廣,累及許多重要器官和血管,手術難度很大。臨床上最常見的病理ⅲ、ⅳ期患者死亡率高,預後差,已成為外科急需解決的難點之壹。患者的手術屬於術後康復期。康復期的治療也尤為重要。因為有很高的復發轉移概率,術後殘留的癌細胞會時不時轉移到各個部位。因此,術後要加強鞏固,防止其復發和轉移,用西藥對癥治療,術後康復期用中藥珍青散對癥治療。所謂急是治標,緩是治本。只有中西醫結合,兼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則,轉移後。

胰頭癌常見的手術方法有經典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加區域淋巴結清掃術、改良擴大根治術、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全胰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術和姑息性手術。

1,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是胰頭癌根治術的首選,由Whipple於1935首創。盡管許多學者在隨後的幾年裏對切除後的消化道重建進行了許多改革,但他們仍然習慣於簡稱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適應癥:PD適用於全身狀況良好,年齡< 70歲(非硬性指標),無肝轉移,無腹水,腫瘤終末有外周血管浸潤的胰頭癌。70以上(非硬性指標)較弱,並發癥患者壹般用中藥治療。

2.全胰腺切除術

適應癥:腫瘤擴散至全胰腺,無肝轉移和腹膜種植是全胰腺切除術的絕對適應癥。全胰腺切除術的優點是不僅完全切除了胰腺內的各種病變,而且切除胰腺周圍的淋巴結也更加方便和徹底。全胰腺切除術後,沒有胰腸吻合術,可以完全避免胰瘺。但全胰腺切除術後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繼發性糖尿病、消化吸收障礙等,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和消化酶,因此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因此,在進行TP時,不應僅由胰腺病變的局部情況決定。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患者及家屬對術後糖尿病是否充分了解,是否能自己註射胰島素,家屬是否能協助糖尿病的管理,經濟情況等。只有滿足上述條件,才能確定TP線。

3.胰體尾切除術

適用於無轉移的胰體尾癌患者。連同脾、胰體和尾部腫瘤以及周圍淋巴結。手術簡單,並發癥少,死亡率低。胰體尾癌只有在出現腹部包塊或背部疼痛時才被診斷出來,且大多屬於晚期癌癥。不到5%的患者可以進行根治性切除。因為切除時有胰外轉移,術後存活時間往往少於年。

4.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PPPD只適用於壺腹癌、小胰頭癌、十二指腸球部和胃幽門無直接浸潤癌和胃周圍無轉移淋巴結。

5.合理選擇姑息性手術解除黃疸。

由於胰腺的深層解剖特點,胰腺癌的早期癥狀相對隱蔽,沒有早期診斷方法。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根治切除率低,有相當比例不能切除。對於這些患者,外科姑息手術仍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姑息手術的主要目的是:(1)解除膽道梗阻;(2)解除十二指腸梗阻;(3)控制和緩解疼痛,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因此,選擇合理的姑息性手術對晚期胰頭癌的治療至關重要。

臨床上常用的解除晚期胰頭癌黃疸的手術方法有膽腸吻合術、膽道支架置入術和膽道引流。膽腸吻合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包括膽囊空腸吻合術(CJS)和膽腸吻合術(HDJS):

(1)膽囊結腸造口術(CJS)因其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損傷小而成為最常用的手術。但CJS也有不足之處:①約10%患者的膽囊管開口於膽總管下端,靠近十二指腸,容易被腫大的腫瘤和轉移性淋巴結所阻塞;②術中有時難以確定膽囊管是否通暢,術中造影確定需要時間。③膽囊有炎癥、結石嵌頓、無充盈或無功能時,不宜做此手術;④膽囊管膽汁引流、術後復發黃疸和膽管炎的發生率明顯高於膽腸吻合術。

Rosemurgy等結合8篇文獻表明,CJS和HDJS解除黃疸的即時成功率分別為89%和97%,黃疸復發或膽管炎的發生率分別為20%和8%。因此,認為目前臨床上壹般最好少用CJS,而盡量用HDJS。

(2)膽腸吻合術。原因是:壹方面,肝總管-空腸吻合的吻合位置較高,不易被腫瘤侵犯或壓迫,可提供較大的吻合口;另壹方面,Roux-en-Y吻合術可明顯降低反流性膽管炎的發生率,從而減少對肝臟的損害。

塔納帕等人總結了9807例胰腺癌的數據:HDJS手術死亡率從34%下降到7%,術後生存時間從不足5.7個月增加到9.2個月;而CJS手術死亡率從17%下降到10%,術後生存時間從4.7個月增加到6.7個月。此外,HDJS直接引流肝(膽)總管,不僅減黃效率高,而且術後黃疸和膽管炎發生率低,也說明HDJS的療效明顯優於CJS。

(3)膽道支架的支撐是

(4)膽道外引流,即膽囊造口術或膽總管切開術,或經皮肝穿刺膽道外引流。減黃短期效果顯著,但大量膽汁丟失,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嚴重,患者生活質量差,現在很少使用。

(2)放射治療

胰腺癌在放射治療中的死亡率較高,而胰腺周圍如胃、小腸、肝、腎、脊髓等的放射耐受性較低,給放射治療帶來了不利。近年來,隨著術中放射治療和CT精確定位的多野體外放射治療的發展,放射治療已成為胰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壹。

術中放療采用10 ~ 20mV高能電子束。在充分暴露腫瘤、盡可能切除腫瘤、切除周圍正常組織的情況下,將相應的限光管準確放置在腫瘤上。術中照射大劑量15 ~ 25Gy,約4 ~ 6分鐘。外放射治療主要用於手術前後(包括術中照射後的外放射治療),也用於已不適宜手術的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療。CT的準確定位作為放療計劃,使胰腺癌病竈得到高劑量照射,周圍正常組織得到良好保護。用100 mV X線,腹前壹野和兩野等中心照射,每次180 ~ 200 cgy,每周5次,劑量為40 ~ 60 Gy/4 ~ 6周。可以連續治療,也可以分階段治療。

放療是利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對身體也有傷害。補充珍青散保護正常細胞,壹日三次。

(3)化療

胰腺癌的化療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與其他腫瘤相比,胰腺癌的化療效果並不理想,這主要是由於兩方面的原因:壹方面,由於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對化療不夠敏感,研究中又沒有理想的觀察指標,臨床醫生往往對此不感興趣;另壹方面,胰腺癌患者常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體重減輕、吸收不良,難以耐受系統化療。因此,為了減少化療的副作用,提高療效,臨床化療時應同時服用貞清散。

1.胰腺癌的全身化療:許多文獻報道了胰腺癌聯合化療的臨床實驗,較好的聯合化療方案主要有:5-Fu 10 MMC、5-Fu 10 MMC 10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和5-Fu+ADM 10 MMC。這些聯合化療方案的敏感率可達40%左右,明顯高於單劑量化療,患者生存期也明顯延長。

2.胰腺癌的區域化療

胰腺癌區域化療是通過胰腺的主要供血動脈給予大劑量化療藥物。其理論基礎主要是:

(1)目前全身化療效果不佳可能與使用全身化療藥物時進入胰腺癌組織的藥物過少有關,高濃度化療藥物可通過區域化療直接進入胰腺癌組織;

(2)全身化療時,由於化療藥物的全身毒副作用,化療藥物的劑量受到限制,而區域化療藥物首先作用於胰腺癌組織,可明顯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從而增加化療藥物的劑量。總之,區域化療可以使化療藥物更有針對性,增加化療藥物的劑量,提高化療的效果,顯著降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

(四)中醫治療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患者進行大劑量的放化療,或者對耐藥患者進行化療,只能導致生命更加虛弱,加速患者的死亡。臨床上經常看到患者的死亡不是癌癥本身造成的,而是不科學、不恰當的致死治療。比如肝癌多次介入治療後,出現腹水、黃疸等肝衰竭而死亡;肺癌化療後胸腔積液死於呼吸衰竭;胃癌、腸癌化療後,惡心、嘔吐使患者更加疲憊,死亡。白細胞下降,病人死於感染等。中西醫結合越來越受到腫瘤學家的重視。比如化療期間和化療後長期服用貞清散,既能鞏固化療效果,又能防止復發轉移。

[編輯本段]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有時超過342μmol/L,其中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血堿性磷酸酶的升高也很顯著。尿膽紅素試驗陽性或強陽性。血澱粉酶的測定表明,由於胰管梗阻,少數早期胰腺癌有壹過性升高。後期,胰腺組織萎縮,血澱粉酶值不會改變。胰腺癌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試驗陽性率高。約70%的胰腺癌患者可出現癌胚抗原升高,但無特異性。消化道腫瘤相關抗原CA19-9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壹個指標。

(2) B超

胰腺癌的直接圖像可以顯示低回聲腫瘤,間接圖像往往成為發現小胰腺癌的線索,如擴張的胰管和膽管。除了主胰管外,還應仔細觀察胰管的分支。有些小胰腺癌可先引起胰管分支的局限性擴張,如鉤狀胰管擴張。由於超聲探頭只與胃十二指腸壁分離,對胰腺體部、尾部和頭部的掃描不受胃腸氣體的幹擾,因此可以清晰地追蹤胰腺的內部結構,發現早期病變。

(3) CT

CT能顯示胰腺腫塊的正確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血管的關系,但約1/3的胰腺腫塊< 2 cm不能發現。影像學檢查,除去昂貴的因素,CT掃描應列為目前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方法。胰腺癌的CT影像表現為:①胰腺腫塊為全身性或局限性,腫塊中央可有不規則低密度區,輪廓模糊。如果低密度區較大,可能是腫瘤壞死或液化;②癌侵犯或壓迫膽管或胰管時可使膽管或胰管擴張;③癌可侵犯胰背脂肪層,並包圍腸系膜上血管或下腔靜脈。

胰頭癌病竈顯示:大量文獻顯示,胰腺是血管豐富的器官,CT增強時明顯強化,而胰腺癌多為血管相對較少的腫塊。在平掃上,胰腺和胰腺癌的密度差較小,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壞死時可表現為低密度或低密度的混合腫塊,形態、邊界不清。增強早期(動脈期),胰腺明顯強化,而癌組織強化不明顯,呈相對低密度,故可清晰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及邊緣浸潤情況。但實質期兩者密度均下降,腫塊顯示明顯不如以前。因此,對於胰腺的常規CT掃描,仍應強調團註薄層動態增強掃描。

(4)磁共振成像

MRI能顯示胰腺的異常輪廓。根據T1加權像的信號水平,可以判斷早期局部浸潤和轉移。在判斷胰腺癌,尤其是局限於胰腺內的小胰腺癌,是否有胰周擴散和血管侵犯方面,MRI優於CT。術前預測胰腺癌是壹種較好的方法,但其缺點是價格昂貴。

(5)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

ERCP可以同時顯示胰管、膽管和壺腹,對於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黃疸是非常有價值的。此外,還可以直接觀察十二指腸乳頭,收集胰液進行細胞學檢查。但梗阻性黃疸情況下的ERCP可能引起膽道感染,應控制造影劑的數量、速度和壓力。胰腺癌的ERCP圖像顯示主胰管不規則狹窄和梗阻,其末端呈鼠尾狀;主胰管外側支破壞、斷裂、稀疏、移位;造影劑溢出到腫瘤區域;膽總管可能被狹窄和梗阻所包圍。如果同時存在胰管狹窄和梗阻,則為“雙管征”。

(6)胃腸鋇餐檢查

普通胃腸道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有限。胰頭癌晚期,十二指腸環可增大或十二指腸呈倒“3”字形改變。低張胃腸檢查使十二指腸平滑肌松弛,蠕動減少,有利於觀察十二指腸粘膜的變化,如質地紊亂、粘膜中斷、壁僵硬等。

(7)細胞學檢查

目前提倡術前在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細針吸取胰腺腫塊進行細胞學檢查,是壹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方法,對胰腺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它的主要診斷功能在於對晚期不能手術而能明確診斷的患者。細針吸取細胞學也可用於手術中,可替代胰腺活檢,從而避免活檢引起的出血、胰瘺、急性胰腺炎等並發癥。

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胰腺癌起源於胰管上皮細胞,故易引起胰管梗阻和擴張。胰頭癌常直接浸潤膽總管下壁,造成梗阻性膽管擴張和黃疸。轉移性癌是原發性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通道轉移到胰腺,其癌細胞並非起源於腺管上皮,所以壹般不會引起胰管擴張,也不會浸潤膽總管壁,除非腫瘤較大壓迫膽總管,可引起梗阻性擴張。

轉移性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腎癌和胃腸道癌都可以轉移到胰腺。胰腺是轉移癌最常見的部位。轉移性胰腺癌的CT表現多種多樣,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即單發不規則腫瘤、多發腫瘤和胰腺彌漫性腫大。其中以單發腫塊最常見,單發腫塊多位於胰頭。轉移竈大小因早晚檢查時間不同而異,多數形態不規則,部分可分葉。密度表現為低密度和等密度,但以低密度為主。形態和密度改變無明顯特異性,但從局部表現很難與原發腫瘤區分,必須緊密結合臨床及其他間接體征。明確原發病竈是診斷的前提,所以診斷起來並不是很難。

胰腺多發性腫瘤更容易引起轉移,如果確定了原發竈,就可以確診。但胰腺癌應與急性胰腺炎和全胰腺癌相鑒別。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有時因低密度壞死和胰腺實質類似多發彌漫性胰腺轉移,但增強後實質邊界不清,胰腺周圍有低密度水腫帶,臨床癥狀可分辨。部分性全胰腺癌與胰腺多發性病變及局竈性彌漫性增大很難鑒別,應密切結合臨床病史。

此外,壹些慢性胰腺炎的特點是胰腺局部腫大,特別是在胰頭,這與胰頭癌非常相似。可區分以下幾點:①胰頭增大,光滑無葉;②強化呈均勻密度;③膽總管正常或擴張,但形態規則;④胰周血管或器官無明顯侵犯;⑤胰頭可見鈣化。

總之,胰頭癌的表現多種多樣,診斷要與臨床緊密結合,提高診斷率。CT仍是重要的檢查手段。

預防

胰腺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壹直是人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壹)醫生在普通人群,即高危人群中發現可疑對象。這是壹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病人既沒有特定的癥狀,也沒有特定的體征。要看醫生的高度警惕性,醫生要做壹個“願意的人”。患者能提供的只是上腹部脹痛,有時脹痛超過疼痛,其他只是消化不良、體重減輕、“突發糖尿病”等非特異性癥狀。如果臨床醫生找不到其他疾病來解釋這些癥狀,然後進行對癥治療,當這些癥狀未能改善進而惡化時,臨床醫生就要大膽懷疑。

(二)普及防癌知識,定期進行常規體檢,開展二級預防檢查。

(3)對高危對象進行現代高科技調查,如綜合應用b超、ERCP、MRI、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和新開發的癌基因檢測。

  • 上一篇:如何讓短發蓬松?
  • 下一篇:桂花有什麽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