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唐啟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元朝以後,開河造橋,城聚。”另雲:“唐代官道以帆織為基,從杭州去者止於此;從甲秀來的人也留在這裏,這裏水陸交匯,商賈鱗次櫛比,河岸邊人頭攢動。”可見美麗的京杭古運河哺育了塘棲。
擴展數據
塘棲鎮景點
姚誌和堂
位於北小河街道誌和堂巷,始建於明末清初,有五門。誌和堂碑是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寫。掛在櫃臺上:“沒有人看到和解,但誠實中有無知。丹丸不知情,出門不歸。”商店規則。大廳走廊裏有壹塊寫著博世為民造福的金匾。
兩個擁抱:“世上最美好的事是讀書,世上百年老宅無非是積德。”是清代塘棲人武部侍郎夏通山寫的。堂內有清代浙江巡撫彭玉麟題寫的“真而不虛”的匾額。姚在塘棲的祖籍是浙江余姚,祖傳秘方。神丸(紫金錠)聞名天下,藥“似紫金”,尤稱神效。
遠近客商,還有海外的,都很珍惜,以水產聞名。"(《光緒唐啟智》)嘉慶道光年間,浙西發生水災,疫情過後,姚誌和堂做了壹次抗毒,救了無數人。甚至清朝宰相兼國務大臣鮑彥周過塘棲時,也多次感嘆:“可以買姚等藥,買壹個也停不下來。我不知道是誰。"
(《文婧公史超》卷二)近代以後,知和堂在滬開設分號,並在廣告紙上刊登:“自造真唐器古玩”。民國時著名士紳老少林從北平歸來,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為表彰其母姚(致和堂之女),題寫了壹幅《傳誦芬代》的匾額,後懸掛於致和堂藥店大堂。
老頂場
全稱“冬夏季鼎昌絲&緞面料”,創建於民國三年正月(1914)。位於市東街葡萄灣斜對面。東朝西,二層二層,磚墻結構,西式立面,水泥地面,是當時塘棲鎮唯壹的新店。鼎昌絲綢店專營棉麻面料、綢緞、紗羅、毛織品,兼營批發零售,貨源充足。
在櫃臺的盡頭,有兩塊黑底金字招牌,“經濟充裕,價格真實”。大部分商品直接從上海、江蘇、杭州、紹興、湖泊等產區進貨,在臨平、平遙、德清、上白、東塘、定和等地廣泛銷售。鼎昌絲布村開業,資金4萬,員工20多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壹分為二,開設了定昌、榮興兩家絲綢店。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塘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