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助陽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食物有不同的味道,主要包括熱、溫、寒、涼“四氣”。食物攝入和藥物治療是壹樣的。如果適合人體,就會消除疾病,強身健體,如果不適合人體,就會增加疾病,損害身體。寒性食物會損害陽氣,而溫性食物可以保護陽氣。
寒性食物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薏苡仁、綠豆、冬瓜、苦瓜、黃瓜、絲瓜、芥菜、馬齒莧、茄子、蓮藕、豆腐、紫菜、海帶、田螺、螃蟹、梨、香蕉、西瓜等。
溫性食物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雞肉、鴿肉、蝦仁、海參、荔枝、桂圓、大棗、板栗、核桃肉、生姜、茴香、花椒等。
平性食物,介於寒性和溫性之間,有健脾開胃的作用,如大米、小米、玉米、大豆、豌豆、芝麻、白菜、胡蘿蔔、土豆、山藥、木耳、豬肉、兔、鴨、鵪鶉、燕窩、鱸魚、泥鰍、無花果、椰子、花生、蘋果等。
陽虛的人常用食療偏方。
外感風寒表現為怕冷怕風、流鼻涕腰疼者,可將生姜30克、蔥白3片、紅糖30克用水沖服,幫助陽散寒。
食寒腹痛腹瀉喜溫壓,口淡而不渴,便溏者,可用生姜15g,花椒30g,豬肚200g燉制,溫中止痛。
對於月經量少、四肢冰冷的女性,可用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200克燉湯,或用鮮艾葉15克、生姜10克炒雞蛋調經散寒。
夜間尿頻,腰膝酸冷,四肢無力,可用巴戟天30克,杜仲30克,烏雞半只,煮湯強腎縮尿。
生活在陽光下
中國古代中醫關於午睡的書《蘇文》說:“飲食要有規律,生活要有規律,不要輕舉妄動,才能與神和諧,活到100歲才能走到生命的盡頭。”它提醒人們需要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事實上,我們日常的睡眠是保護陽氣的好方法。國醫大師朱良春說,不管工作有多忙,睡眠時間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晚上23: 00到65438+淩晨0: 00是午夜,是睡覺的最佳時間。如果妳繼續熬夜,妳會消耗太陽的精神萌芽。如果第二天太陽精神不足,即使睡到第二天10也起不來了。久而久之,就呈現出陽虛的表現。
壹天中還有壹個陰陽相遇的時間,就是正午。中午11到13,陽氣最盛,陰氣生。這個時候睡覺就是讓陽氣藏起來,可以達到護陽的效果。健康科學將這兩個時期的睡眠稱為“子午睡眠”。睡眠有每日循環和每年循環。春天的夏之時,陽氣上升,適宜晚睡早起,外出吸陽。秋冬季節,陽氣聚集,要早睡晚起,收集陽氣。
曬太陽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陽,把它變成自己的陽。曬太陽也是有技巧的。紅日初升的清晨,宜將兩掌(勞宮穴)放在太陽前,深呼吸,可養心養肺之陽。赤日當空的中午,尤其是冬天,是曬太陽最寶貴的時間。宜摘下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吸收,以滋養心腦之陽,再低下頭,讓太陽從頸後(風池穴)吸收,這是體外陽氣的來源。值得註意的是,曬太陽的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每次30 ~ 45分鐘即可。在南方,夏天,避免暴曬,在北方,冬天,也要註意避風。
適時補陽
根據陽的生長和聚集的規律調整妳的日常生活和飲食,並在適當的時候順應潮流,使蓬勃發展。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提出了適時養生的概念。中醫古籍《蘇文》提出“春季要調理情誌,保養肝氣;夏天要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保持心情;秋季註意休息,收斂和維護肺氣;冬季註意保養身體,無動於衷,保養腎氣。"
夏季養生夏季,自然界的陽在地上最豐富,地下的陽最匱乏。人們也應該做出回應。此時人體的陽氣浮於體表,體內為空。如果此時由於貪涼、傷寒食、熬夜、勞累過度,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容易出現面癱、腸胃炎、心肌炎等疾病。可見,夏季是人體內陽氣最弱的時候,必須時時保護。夏季,體虛者可用六君子湯(陳皮、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祛濕;人參(曬幹的人參)燉瘦肉湯,補氣生津;胡愛山蓮子芡實湯可健脾益氣,或根據季節用艾灸關元穴、氣海穴補陽。冬天的至日是壹年中白天最短的。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冬季至日是殷琦盛極而衰,楊琪開始萌芽的時候。這個節氣的到來,是陽藏,陰極盛,草木雕零,蟲隱,壹切活動趨於停止,以冬眠狀態為下壹個春天積蓄能量。所以這個時候養生還是以休息為主。可以遵循“滋腎固精”的原則(如膏方)。
壯陽灸
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技術之壹。是以艾條為主要材料制成艾條或艾條,然後熏烤或溫敷體表穴位的壹種方法。具有疏通經絡、祛陰寒、回陽救不良反應的作用。《扁鵲心經》中有“先燒艾”的說法,所以艾灸是陽虛人護理楊琪的好方法。
陽虛有哪些表現?
陽氣不足的人,壹開始會怕冷。別人穿短袖,他穿長袖。手腳冰涼,這種感冒,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手腳冰涼,和夏冬兩季血虛是不壹樣的。陽虛的人往往面色蒼白,或者嚴重時發黑,甚至兩眼發黑,像煙壹樣。
如果落在某個具體的臟腑上,除了上面說的整體表現外,每個五臟都是陽虛的,還會加上自己的表現。比如心陽虛的人會出現胸悶、疼痛的癥狀;肝陽不足的人,會抑郁、沮喪;脾陽虛的人會出現食欲不振、惡心打嗝、便溏等癥狀。肺陽虛的人會出現咳嗽、氣短、不能呼吸、痰如沫等癥狀。腎陽虛的人會出現腰膝酸軟冷痛、尿頻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