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雞下了超級大的蛋。
近日,澳大利亞壹只母雞下了壹枚重達176克的超大雞蛋,比壹般雞蛋重3倍,讓農場工作人員大吃壹驚。但是打破雞蛋後,發現除了蛋黃和蛋清外,還有壹個帶殼的整蛋。雞蛋場的老板說:“真的很奇怪。很難在另壹個蛋裏面看到壹個完整的蛋,我也沒見過這麽大的蛋。”有專家表示:“可能是因為母雞壓力太大,但生下這麽巨大的蛋真的不尋常。也有可能是蛋沒下,所以被包起來和另壹個蛋壹起下了。但就生物學而言,我很難理解為什麽較小的蛋沒有掉出來。”並且認為這個蛋雖然奇怪但是應該是可以食用的。
2.什麽樣的雞蛋不能吃?
1.分散的黃色雞蛋
雞蛋變黃有兩個原因:壹是劇烈振蕩導致蛋黃膜破裂;二是存放時間過長,細菌或黴菌通過蛋殼的孔隙侵入蛋體,破壞蛋白質結構,導致蛋液變黃變稀渾濁。但不代表黃粉不能吃。如果沒有發現異味,經過水煮等高溫處理後仍然可以食用。但如果細菌在雞蛋裏繁殖,蛋白質已經退化,有味道就不能吃了。
2.死產卵子
在孵化過程中被細菌或寄生蟲汙染的卵子,再加上溫度和濕度條件差,導致胚胎停止發育,這就是所謂的死產卵。這種雞蛋的營養發生了變化。如果長時間死亡,蛋白質會分解產生多種有毒物質,所以不適合食用。
3.發黴的雞蛋
如果發現蛋殼上有黑斑和黴點,壹定不能吃這種雞蛋。壹般情況下,這種雞蛋因為下雨或者潮濕而發黴,細菌趁機進入雞蛋。
4.破裂的雞蛋
蛋殼開裂大多是由於震動過大,導致蛋殼開裂,細菌入侵,所以這種雞蛋不適合食用。
5.粘性雞蛋
這種雞蛋由於存放時間長,蛋黃膜由韌性變弱,蛋黃緊貼蛋殼。如果是局部發紅,可以食用。但如果蛋膜緊貼蛋殼,在皮外呈深黑色,有異味,則不宜再食用。
6.臭雞蛋
這種蛋很明顯,壹打開就能聞到難聞的味道。這是因為細菌侵入卵內,大量繁殖,導致變質,蛋殼呈深灰色。雞蛋裏的混合物呈灰綠色或暗黃色,有臭味。如果吃了這種雞蛋,很容易引起細菌中毒。
3.不能和雞蛋壹起吃的食物
1,柿子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吃完雞蛋再吃壹個柿子,這其實是壹種非常不好的飲食習慣。因為吃完雞蛋再吃柿子會導致食物中毒,而且會導致急性腸胃炎和肺部結石。通常,同時食用這兩種食物會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腸胃炎癥狀。
所以如果在1-2小時內服用,可以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鹽20g加入200ml開水溶解,冷卻後飲用壹次。如果不吐,可以多喝幾次,快速促吐。
或者可以將鮮姜搗碎取汁,用溫水送服。如果長期服用,盡早服用壹些瀉藥,排出有毒物質。
2.糖
很多媽媽都知道,炒菜的時候最好不要放味精或者雞精來保鮮雞蛋。但妳可能不知道的是,雞蛋也不能和糖壹起吃。
很多地方都有吃糖水荷包蛋的習慣。事實上,它會使雞蛋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賴氨酸的組合。這種物質不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3、甲魚肉
雞蛋也有很多禁忌,因為很少用來搭配,鮮為人知。比如,吃完雞蛋再吃龜肉,也會導致食物中毒。甲魚肉本身油膩,感冒或體內寒濕的人壹般不吃。
另外,它味鹹性平,孕婦和剛生完BB消化系統不好的人不能吃。
4.鵝肉和兔肉
在中國,史書上早就記載了雞蛋不能和兔肉壹起吃。如果壹起吃,會引起腹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在這裏,不得不佩服以前的古人。
因為兔肉是涼的,雞蛋是微涼的。兩種食物壹起吃,容易發生反應,加重對胃的刺激,從而引起腹瀉。
5.豆奶
關於兩者的相容性,最流行的說法是雞蛋中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需要胰蛋白酶的幫助,而豆漿中含有壹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抑制腸道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從而影響雞蛋中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降低其營養價值。
這個理由用了壹些醫學和營養學的術語,聽起來很“科學”,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其實是壹點營養學知識造成的誤解。
大豆(包括黃豆和黑豆)中確實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抑制人體胰蛋白酶的活性,從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而胰蛋白酶抑制劑遇熱不穩定,在加工成豆漿的過程中,煮沸加熱8分鐘即可破壞85%以上。雖然仍有少量熱穩定蛋白酶抑制劑,但其活性較低,不足以幹擾雞蛋蛋白的消化吸收。
更重要的是,即使豆漿沒有充分加熱,胰蛋白酶抑制劑也會首先影響豆漿中的蛋白質消化。別忘了,豆漿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相當於牛奶含量),所以哪壹輪雞蛋都是“局外人”。
所以豆漿和雞蛋是可以壹起吃的,所謂的“互克”完全不合理。只是需要註意,大豆中除了胰蛋白酶抑制劑,還有植物紅細胞凝集素、脂氧合酶等抗營養因子。
超大雞蛋可能很多人沒見過,但雙黃蛋還是很常見的。其實蛋白質和蛋黃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是很多人不喜歡吃蛋黃,其實蛋黃更有營養,但是妳也不能吃太多,因為蛋黃的膽固醇含量比較高,所以每天吃雞蛋最好不要超過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