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我被蝙蝠咬了,很疼。我該怎麽辦?

我被蝙蝠咬了,很疼。我該怎麽辦?

打狂犬疫苗!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蝙蝠是壹種奇怪而可怕的動物,與死亡和黑暗聯系在壹起。西方文學影視劇中的吸血鬼形象,靈感來源於吸血蝙蝠。蝙蝠確實與病毒關系密切: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已確定25個病毒家族可感染脊椎動物,其中10家族與蝙蝠有關;在感染脊椎動物的16 RNA病毒家族中,至少有9個家族可以感染蝙蝠。

可以說,蝙蝠在自然界是壹個活的病毒銀行。蝙蝠為什麽這麽毒?

根據食性不同,蝙蝠可分為食蟲類、食果類、食肉類、雜食類和吸血類。人類早就註意到蝙蝠攜帶的病毒及其危害。白雲母是攜帶最多病毒的蝙蝠物種。它們以水果為食,也被稱為“果蝠”。將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其他主要蝙蝠物種是狗鼻蝙蝠家族、葉嘴蝙蝠家族、菊頭蝙蝠家族和鞘尾蝙蝠家族。

人們首先註意到蝙蝠攜帶的病毒是狂犬病毒。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最多。2012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最新報告稱,狂犬病毒有12種,其中11種的自然宿主是蝙蝠。

1994年,澳大利亞亨德拉的壹個賽馬場爆發疫情,造成14匹賽馬死亡,1人死亡。引發疫情的病毒被稱為亨德拉病毒,被懷疑來自果蝠。雖然沒有發現病毒直接從果蝠傳播給馬,但實驗室的感染研究表明,可能是馬吃的草被攜帶病毒的果蝠的胎兒組織或胎兒汙染,導致了病毒的傳播。另壹種可能的方式是,馬是吃了果蝠吃剩的果子而感染的,人是和病馬接觸後“中招”的。

亨德拉病毒的“近親”尼帕病毒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病毒之壹,被列為生物安全4級病原體。尼帕病於1998年至1999年首先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爆發,感染豬和豬農,276人感染,其中105人死亡。鑒於與亨德拉的密切關系,蝙蝠成為第壹個懷疑目標。研究證實,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2004年,孟中部爆發帕尼疫情,感染者死亡率高達75%。兇手也是只果蝠。

2003年非典爆發,人們記憶猶新。結果表明,蝙蝠可能將SARS病毒傳播給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的果子貍等野生動物。SARS病毒在這些中間宿主體內大量復制進化後,感染與之頻繁接觸的人。

去年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死亡率高,癥狀嚴重,令人發指。結果發現,果蝠作為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通過某種方式將病毒傳播給了靈長類動物。科學家推測,靈長類動物可能是在旱季與果蝠爭奪果實而感染的。

蝙蝠攜帶的其他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特曼病毒、羅斯河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森林腦炎病毒和漢坦病毒,其中許多病毒在近幾十年引起了人畜共患病疫情。

在蝙蝠身上發現越來越多新的致病病毒,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蝙蝠攜帶病毒的嚴重性。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副院長任濤教授表示,對蝙蝠病毒及其攜帶病毒機制的研究已成為病毒學研究的熱點。

2006年以前,人們通過各種傳統的病毒檢測方法,在蝙蝠體內發現了60多種病毒。2014發表的壹篇文獻指出,通過各種方法在蝙蝠體內檢測出137種病毒,其中61為人畜共患病毒。尤其是2009年之後,新發現的蝙蝠病毒多達53種,與2006年之前發現的病毒種類總和相當。

蝙蝠變得更“毒”了嗎?任濤認為,這些病毒壹直存在於蝙蝠體內,但現在檢測到了以前沒有檢測到的病毒。"沒有人確切知道蝙蝠攜帶多少種病毒,只能發現壹種,報道壹種。"

我國是世界上蝙蝠分布廣泛的國家,尤其是熱帶亞熱帶生態環境的西南和東南沿海地區,是蝙蝠的重要分布區。自從在我國蝙蝠體內發現SARS病毒後,我國對蝙蝠病毒高度重視,技術的進步也加速了我國蝙蝠病毒的檢測和發現進程。新發現的53種病毒中,中國報告的有22種,占41.5%。

蝙蝠雖然長相邪惡,但肯定不會因為顏值而被那麽多病毒選中做它們的信使。研究人員認為,出於多種原因,蝙蝠是壹系列危險病毒的理想宿主。

蝙蝠的生活習性非常有利於病毒的傳播。蝙蝠是群居動物,棲息時緊緊依偎。墨西哥無尾蝠的棲息地每平方米有3000只蝙蝠,壹個洞穴的蝙蝠總數甚至可以達到上百萬只。擁擠的環境和密切的接觸使病毒能夠在蝙蝠中迅速傳播。

蝙蝠作為唯壹會飛的哺乳動物,擅長飛行,可以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長距離遷徙,大大增加了病毒的傳播範圍和概率。在雨林中,蝙蝠從樹冠轉移到灌木叢中,它們不僅接觸水果和昆蟲,還接觸嚙齒動物、猴子、鳥類、蛇、猩猩和人類。

研究還發現,蝙蝠在冬眠期間許多生理功能明顯降低,免疫系統比平時慢很多,因此不會對病毒感染產生劇烈的免疫反應。在冬眠的蝙蝠身上,病毒的繁殖也變得更慢了。病毒載量濃度低,使得蝙蝠沒有異常癥狀,但可以繼續解毒。

這種對病毒的耐受不僅僅是在冬眠期間。日本學者發現,日本腦炎病毒可以在蝙蝠的大腦中繁殖,但蝙蝠不會有任何癥狀。壹些科學家發現,當蝙蝠被人工感染埃博拉病毒時,病毒可以在蝙蝠體內高度增殖,但蝙蝠本身並不表現出臨床癥狀。

另壹個證據是,迄今發現的蝙蝠病毒,大部分不是從患病蝙蝠身上檢測到或分離出來的,而是從科學研究中隨機捕獲的健康蝙蝠身上發現的。任濤打了個比方:“很多病毒相當於把蝙蝠當成了‘活點’,就生活在裏面。”蝙蝠感染病毒後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可以長期攜帶病毒。

為什麽蝙蝠攜帶那麽多病毒,卻很安全?他介紹,人類對此尚未進行深入研究,但蝙蝠可能在血液循環、體溫、消化和免疫方面有特殊機制。有研究發現,蝙蝠的體溫晝夜波動在36℃-39℃之間,夜間體溫比白天高幾度。這可能導致病毒在蝙蝠體內不穩定的增殖。

更重要的是,古蝙蝠和病毒在進化中長期“相愛相殺”,相互適應,和平共處。蝙蝠是最古老的哺乳動物之壹,在過去的五百萬年裏,它沒有太大的變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蝙蝠和各種病毒相互對抗,共同進化,彼此適應得很好。

古老的物種使蝙蝠病毒更容易傳播到其他宿主。當壹種動物在活體和非活體之間被病毒感染時,往往需要與該動物的細胞受體“對接”,才能成功“定殖”。發現蝙蝠體內與病毒“對接”的細胞受體是整個哺乳動物中最保守、最古老的。受體越老,越有可能存在於更多的動物體內,病毒也越容易從蝙蝠傳播到其他宿主。

由於各種原因,蝙蝠成為了壹個到處傳播病毒的病毒庫,但如果蝙蝠生活在遠離人類的地方,這些病毒就很難構成威脅。雖然看起來蝙蝠離人類很遠,但它們壹直在我們身邊。

雖然蝙蝠有翅膀,但它實際上是哺乳動物。“蝙蝠的基因和生活習性與其他哺乳動物和人類非常接近,病毒很容易傳播給其他哺乳動物和人類。”任濤說。

蝙蝠的生活場所和活動範圍大多由其食物決定,而人類的生活場所壹般盛產水草、瓜果、蚊蟲,往往成為蝙蝠的獵食地。蝙蝠可以生活在自然和人工環境中,包括洞穴、巖石裂縫、樹林、果園、礦山、墓地和各種人工建築。

盡管如此,幾千年來,蝙蝠和人類並沒有發出太多的噪音,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蝙蝠向人類傳播病毒的頻率明顯增加。誰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任濤說,多年來,人類活動侵入了蝙蝠的領地,迫使蝙蝠遷移棲息地,逐漸融入人類活動區域,甚至直接棲息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這無疑增加了蝙蝠病毒傳播的幾率。

結果表明,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的爆發與環境破壞直接相關。森林面積的減少和食物的缺乏迫使狐蝠從傳統的森林棲息地遷徙到靠近森林邊緣的果園覓食。在馬來西亞,有很多養豬場毗鄰果園,被飛狐汙染的水果落到地上被豬吃掉。這種致命的病毒會通過豬傳播給人類。

在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的壹些省份,有吃蝙蝠的習俗。“中國很多人壹直認為蝙蝠是壹種藥材,可以補這個補那個。非洲也有壹些地區用大網抓蝙蝠吃。”任濤說,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肆無忌憚的掠奪會把它們的疾病帶入人類社會。

蝙蝠可以通過五種方式傳播病毒:蝙蝠直接咬或抓來傳播;吸入蝙蝠呼出的帶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被感染;食肉動物或人類捕食毒蝙蝠引起的感染;通過受感染的食物如蝙蝠吃的水果傳播;與蝙蝠有關的寄生蟲,如蚊子、虱子和扁虱會傳播。

蝙蝠外形不討喜,還能傳播致命病毒。人類是否應該消滅蝙蝠,避免被病毒感染的擔憂?“消滅壹個物種是絕對錯誤的,人類沒有這個能力。”任濤說,蝙蝠應該被歸類為有益動物,捕食蒼蠅和蚊子等有害昆蟲,許多奇異的水果都是由蝙蝠授粉的。

作為全球生物圈的壹員,蝙蝠在控制昆蟲數量和傳播植物種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的排泄物在自然界也是壹種豐富的肥料。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和信號處理模式為現代科學技術中的聲納系統提供了壹個模型。

“雖然蝙蝠是許多疾病的源頭,但如果人類不破壞它的棲息地,它就不容易危害我們幾個世紀。感染的後果只能怪人類自己。”任濤說。

事實上,目前人類對蝙蝠與病毒的關系還知之甚少,病毒在蝙蝠體內的增殖、免疫和抗感染基本不為人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將對蝙蝠病毒的防控以及人類和其他動物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但是研究蝙蝠也有很多困難。任濤說,世界上有1000多種蝙蝠,其中近壹半可能因人類生態破壞而滅絕,許多蝙蝠處於瀕危狀態。蝙蝠是壹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它能回聲定位,知道如何躲避,很難抓到它。也很難在實驗室人工繁殖,研究它的習性。同時,蝙蝠屬於夜間飛行動物,這也增加了科學家的研究難度。

  • 上一篇:姜汁可以塗在頭皮上促進頭發生長嗎?
  • 下一篇:毛囊炎能治好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