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笛演奏要註意姿勢,這不僅僅是壹個演奏形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演奏者的生理特點,充分發揮他的技巧,更好地表達音樂內容。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握住笛子兩端,左手握住笛頭,右手握住笛尾。把氣孔放在嘴唇的下緣,對準氣孔?吹。
2、為了使氣息沖出去而不推開嘴唇,氣息散開,臉頰的肌肉必須努力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吹出的聲音要純正,避免空氣噪音。
3,對著鏡子練習,如何在課間對準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讓氣息全部變成笛聲。
二、長笛演奏壹般要求口力適中,兩邊口力均衡。阻尼器應位於唇口的中心,橢圓形,大小適中,適合笛子的吹孔。風門不應該又窄又長。窄而長時,氣流難以集中、飽滿,會從吹孔兩側漏出,發出“餵餵餵”的聲音。上下嘴唇的位置基本壹致,只是上唇略向前。使風門向前打開(稍微向下)。不要把嘴唇放得太靠前,也不要把嘴唇放得太靠後。如果上唇過於前傾,氣流向下,發音沈悶;下唇太靠前,氣流向上,沒有吹孔,沒有笛聲。?
3.笛子用的竹子,陰幹後基本都要經過切割、上漆、鉆孔、校正、纏繞、刻字等工序。笛子的壹大特點是笛身往往刻有唐詩和制作者的名字。
竹笛是用竹筒做成的,裏面是空心的,外面是圓柱形的。管體上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音孔,2個輔助音孔。
笛身?它由竹筒制成,內部中空形成內腔。
笛子插頭?由軟木制成的塞子安裝在噴水孔上端的管道中壹定深度。
笛膜?壹般是蘆葦膜做的,搓後用小方塊。氣流振動笛膜後,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笛孔分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又稱笛腦,是笛塞內緣至吹孔中心的壹段笛身膛,阻止氣流上行,使微風順流而下,集中發音。
絞絲?用絲線纏繞在笛身。有21到24個通道,可以保護笛身不爆裂。
浮耳?綁在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織成。
入口?通常笛身左端(或兩端)鑲嵌牛骨或象牙,稱為鑲嵌。
第四,笛子制作材料
制作竹笛的材料有很多種,其中竹子的種類也很多,有竹節、苦竹、紫竹、白竹、香榧竹等。也有許多笛子是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如紅木、檀香木、象牙、蛇紋石玉、銀、樹脂合成材料、銅和鐵。
動詞 (verb的縮寫)笛孔
笛子上有許多小孔。常見的六孔竹橫膈膜笛子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橫膈膜孔(1)和音孔(6)、笛子背面的後音孔(2)和前音孔(2,也稱鼓音)組成。
打洞?它是笛身左端的第壹個孔。笛子能發聲,是通過向笛管內吹氣,使管內的氣柱振動而產生的。
膜孔?它是笛身左端的第二個孔。主要用於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到了改變音色的作用。笛子沒有膜孔也能吹,但是有膜卻得不到特有的音色。有六個音孔(指孔)* *。分別打開和關閉這些音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投球孔?它可用於調音,並在限定最低音域時發揮作用。
音孔?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以用來調節高音,美化音色,增加音量,也可以用來飄耳。
1,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先民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著捕獲的獵物邊吃邊歡騰地唱歌跳舞,並通過在鳥的脛骨上鉆孔(誘捕獵物,用聲音傳遞信號)來吹奏,由此誕生了中國出土的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2.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骨哨和骨笛,距今約7000年。5月,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出1986、16豎骨笛(鳥肢骨制),距今已有8000多年歷史。
3.音孔從五孔到八孔不等,大部分是七音笛,部分音孔加了小孔,完全符合現代中國的音色。1987年,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了七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樂器。
4.黃帝時期,也就是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了大量的竹子,選擇竹子作為制作笛子的材料。史書記載:“黃帝令淩倫在昆伐竹,削之以制笛,吹之以”。用竹子做材料是笛子制作的壹大進步。竹子比骨頭振動好,發音清脆。這兩種竹子都很容易加工。秦漢時期有七種笛子,發明了兩種笛子。蔡邕、荀煦和梁武帝都制造了十二支笛子,也就是說,壹支笛子是統壹的。
5.1978年間,湖北睢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把竹笛,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把笛子,其吹孔平面與音孔平面的夾角約為90度,與曾侯乙墓笛子(笛)的吹孔位置十分相似。時間上,兩者相隔幾百年;在空間上,湖南長沙與湖北睢縣相距數百裏,吹孔位置幾乎為零,顯示了先秦至漢初橫笛或稱池的普遍形態。在戰國時期,氣是祭祀或宴會時演奏的主要樂器之壹,笛子也非常流行。屈原的學生宋玉也講過當時南方的笛子,和現代的笛子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