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和神經類型不同,對暗示的感受和結果也不同。人可以分為四種氣質類型:膽汁質、神經質、多血質、黏液質,大多數人同時具有這四種氣質類型中的幾種。膽液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粘液型的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較慢。大多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人和孩子比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令人驚訝的是,壹個人的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對接受心理暗示沒有決定性作用。不同的人受心理暗示的影響程度不同。
三個有趣的實驗
心理暗示是社會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從下面三個著名的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1氣味辨別實驗:被試為100名男性和100名女性。實驗中,首先讓每個人聞燒酒、薄荷、鹿蹄草的氣味,然後拿出1O瓶沒有任何氣味的蒸餾水,謊稱其中三種分別有上述物質的氣味,讓所有受試者分辨。結果有48名女性和37名男性聲稱完全聞到了;另壹部分自稱感冒了,不完全確定是什麽氣味;只有6個人說什麽都沒聞到。
帽子實驗:被試是兒童。在實驗中,壹個人先和孩子們說話,然後離開。然後負責實驗的人問孩子們:“剛才說話的人哪只手有帽子?”在接受測試的27個孩子中,有24個回答了左或右。事實上,剛才說話的人手裏沒有帽子。
皮膚實驗:將壹張濕紙貼在受試者皮膚上,聲稱這是壹種有特殊效果的紙,可以使皮膚局部發熱,要求受試者用心感受那塊皮膚的溫度變化。十幾分鐘後,濕紙被揭下,貼主體的皮膚變紅了,還覺得熱。其實那只是壹張普通的濕紙,是心理暗示改變了皮膚。
“無中生有”成了以上三個實驗的同壹個結果。暗示的綜合作用,即實驗者對被試的外部暗示、被試的自我暗示和被試之間心理影響的團體暗示,是“無中生有”的結果正確運用心理暗示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的原因。
心理暗示怎麽用?
暗示,作為心理治療的壹種,是有科學依據和療效的,對壹些心因性疾病有壹定療效。積極正確的暗示療法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腦內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強健康。而消極的心理暗示會使被暗示者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出現幻聽、幻覺、幻視。對於患者來說,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增強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朝著有利於疾病穩定和身體功能上癥狀消除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心理暗示會破壞和幹擾人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導致體內各器官功能失調,抗病能力大大降低。
按照暗示的方式,可以分為言語暗示、表情暗示、手勢暗示、活動暗示和藝術暗示。心理治療師在治療病人時經常使用心理暗示,言語暗示被廣泛使用。護理人員通過語言直接向患者傳達暗示信息,使患者在心理上完全接受醫生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暗示治療的目的。在眾多的暗示療法中,語言暗示是第壹重要的壹種,運用暗示療法借助語言起到強化作用。
據說名醫華佗總會告訴患者,針灸治療時壹定要有壹種從穴位到患處“遊走”的感覺,讓患者細細體會,大大提高療效。現代用電針治療癔病性肢體癱瘓時,可用統壹有力的音調和預先編好的提示句來提示患者,如“妳的肢體已通電,神經電流已逐漸暢通,肌肉已逐漸變強”,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通常在治療前,護士會主動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解釋。常用的表達方式有“XXX醫生的技術很好”、“不用擔心他會不痛不癢的給妳檢查”、“治療過程中緊緊握住我的手,如果不舒服請和我握手”等。醫生在提示治療的時候,可以對患者說“妳看,聲帶正常,只是活動不好”“我給妳開壹滴藥。在暗示中隨時觀察病人的反應,以取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積極健康的心理暗示已廣泛應用於醫學。
有壹個女孩因為害怕站不起來。經檢查,她的身體沒問題。這時,醫生對她說:“我們有治妳病的特效藥”,然後給她開了壹些安慰劑,過幾天告訴病人,“妳的腿完全康復了,可以站起來走路了。”姑娘真的站起來了,邁開了腳!
心理暗示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言語暗示和意象暗示。綜合運用各種暗示方法,會對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重大影響。
當心消極的心理暗示
正面暗示的反面——負面暗示的影響不可忽視。
美國的Jeames Clutter教授在他的《生物心理學》壹書中舉了壹個例子:幾個大學生和壹個年輕人開玩笑,把這個年輕人的手腳綁起來,蒙上眼睛,然後把他們擡到壹個廢棄的鐵軌上。當時被綁者並不知道自己躺的軌道已經被廢棄。壹列火車在遠處呼嘯著飛走了。起初,年輕人努力掙紮,但後來他們停止了移動。當那些大學生給他松綁的時候,他已經死了——他是被自己害怕被碾死的自我暗示害死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負面心理暗示對人體的影響。比如某人被誤診,他的身體會出現與誤診相符的癥狀,直到誤診解除或惡化致死。因此,要學會運用更多積極、適當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機能發生良性變化,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