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組成
半夏12g,黃芩9g,幹姜9g,人參9g,黃連3g,炙甘草9g,大棗4枚[2]。
第二,主治的功能
半夏瀉心湯為《傷寒論》方藥,具有和胃、降低不良反應、平寒熱、散結散結的功效。主治:寒熱錯雜證。癥見寒熱中阻,胃氣不和,心滿不痛,幹嘔或嘔吐,腸瀉,苔膩黃,脈滑。
三。用法用量
七味服,1升水,600 ml煮沸,再煎300 ml,分兩次服。
第四,解決方案
本方配伍特點:溫清,辛苦,補瀉。
這個方子之所以治療腫塊,是因為小柴胡湯的證候搞錯了,損傷了中陽,外邪乘虛而入,寒熱相合,導致心中有腫塊。痞子,滿嘴痞子,從上到下都跟泰國交不上朋友。心下是胃脘痛,屬於脾胃病。脾胃在中焦,是陰陽升降的樞紐。今天中氣虛弱,寒熱交織,導致了飽脹之證。由於中氣受傷,升降失常,所以上側見嘔吐,下側見腸鳴有益。治療應該是調理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消腫。方中半夏味甘性溫,為君,散結除痞,善降煩止嘔。我用幹姜的辛熱溫中散寒,黃芩黃連的苦寒散熱開新皮。以上四味藥合在壹起,有調寒熱、止疼止痛的作用。但寒熱相合也是由於中虛失調,升降失調,所以在方中用人參、大棗溫補氣虛,配合半夏升降,恢復脾胃的正常升降。甘草用於健脾和中。全方的配伍特點是寒熱相生,調和陰陽,苦中帶苦,以調其升降,補其虛實。如果寒熱得到緩解,起伏就會恢復正常,然後飽脹嘔吐有助於自愈。
這個方子小柴胡湯,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幹姜制成的,是調寒熱的方子。後人學其法,依證加減,廣泛用於寒熱之病,升降之亂。
動詞 (verb的縮寫)應用
1.本方是治療寒熱壅盛證的代表方劑。臨床癥狀如心滿不痛、嘔吐腹瀉、舌苔黃膩等,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若飽,去棗加枳實、生姜,理氣止嘔;濕盛者加藿香、飛機草;食滯者,加山楂、神曲,助消化,導滯。
3.使用註意事項:本方味苦,味苦,又補中氣。不適合真正的新手。氣滯或積食引起的心下脹滿不適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