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是的
外省人:哇,好遠啊。
福建人:(沈默中)
外省人:“福建解放了嗎?”
福建人:“沒有,我們上課都帶槍。”
外省人:“妳以前會說中文~!”
福建人:“嗯,剛來的時候在火車上學的。”
外省人:妳住窯洞嗎?
福建人:不是,我們住在深山裏。
外省人:“福建在泉州嗎?”
福建人:“嗯,福建是泉州的縣會。”
外省人:“妳那許多辮子呢?”
福建人:“為了上大學我不得不剪掉!”"
外省人:“妳還吃生肉嗎?”
福建人:“我們老板發明了木頭生火,我們吃燒烤。
外省人:“妳是福建人吧?”
福建人:“有。”
外省人:“那妳怎麽來學校?”
福建人:“騎驢到北京,坐飛機。”
外省人:“肯定是過了很久才到的吧?”
福建人:“習慣了,提前半年走就是了!”
大陸人:
外省人:“為什麽不騎馬?”
福建人:“在福建,騎馬是窮人做的事。我們測試過,他們都騎駱駝和驢。福建沒有高考,考試都是射箭比賽。壹公裏外放個牌子,寫“清華”,旁邊壹個“北大”,然後壹個人就有三次機會。我
清華第壹槍,北大第二槍都失敗了。我拍的是最後壹個牌子“復旦”。
外省人:“哦,好吧,妳很有才華。。。"
福建人:呵呵,其實我沒那麽好。我只是隨便考了復旦。"
外省人:“妳們少數民族結婚是壹夫壹妻制嗎?”
福建人:“不會,每個男人都能娶10個老婆。”
外省人:“不可能~ ~ ~妳現在有幾個老婆?”
福建人:“我現在有12個老婆,畢業就娶三個。”
外省人:嚇死了!12還不夠?為什麽要再娶三個?不是說每個男人只能嫁10嗎?"
福建人:“10不多。我想娶多少就娶多少,因為我爸爸是村長!”"
外省人:“妳清明節在烈士墓裏燒香用的?”
福建人:“我們這裏沒有烈士墓。我只去上香祭祖。”
外省人:“所以妳們祭祖的時候也燒紙錢放鞭炮是吧?”
福建人:“沒有,我們都燒美元,不放鞭炮。我們都往山下扔手榴彈!”"
外省人:“福建有電話嗎?”
福建人:“福建沒有電話。我們都用手機。”
第二章:如何辨別福建人的普通話口音我不是語言專家,但對辨別方言有壹定的經驗,甚至會說幾種方言(如漳州、潮州、臺灣省、廈門、泉州、客家等口音)。因為離開久了,和各個地方的人接觸多了。壹般情況下,只要聽對方說普通話,基本就能知道人在哪裏。如果我是福建廣東人,我會再問壹遍我的姓。
福建人說普通話很輕松,比如“今天很熱”“豬肉”,
“曼”,像福建人大多說的“今天天氣宜人”“樓”“倫”,可以說福建中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上海的人基本上把“R”發音為“L”;當然,這個“R”的發音從漳州到廣東、海南壹路都很準確。我猜這可能和古代民族的底層有關。當時漳州九龍江以北的閩浙屬於閩越族,九龍江以南的古漳州、潮州、廣州屬於百越族(或南越族)。雖然民族大融合,但是古代民族的底層發音卻被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就像泉州壹樣。都是閩南語口音,但是仔細聽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區別是“R”和“L”。漳州人和潮州人的口音基本接近,尤其是“R”的發音相同。人們很容易把張南小蕓、和平、詔安、東山、漳浦壹帶的普通話誤認為粵東的潮汕、海陸豐壹帶。
福州口音的特點是鼻音很重。在福州、寧德等地,有明顯的口音,如連江、長樂等地的“看著吧”讀作“kan-yi-ya”,“學校”讀作“雪秀”。
莆田口音很有特色,發音時有卷舌的感覺,很容易分辨。比如“讀書”讀作“讀竹”。說莆田口音的除了莆田還有兩個地方,壹個是福清南部的幾個鎮,壹個是泉州北部的泉港。
泉州口音的普通話可分為兩種口音。壹個是沿海的惠安、石獅、晉江。他們通常把“S”讀作“X”,如“石獅”讀作“xi-xi”,“日本”讀作“理本”,類似莆田、福清、寧德。內陸南安、安溪、永春口音差不多。通常他們把“不”讀成“mai-you”之類的。北端的德化口音接近三明地區。
廈門口音是“混合體”,雜糅了閩南口音。
然而,許多地方特色是閩南口音。同安人和海滄人差別很大。很多人覺得廈門人和臺灣省人說普通話口音差不多,但其實臺灣省人的普通話口音比較軟,臺灣省人的“R”發音和漳州的壹樣,廈門人的“R”發音還是“L”。
漳州口音也有兩三種,比如“鹹水腔”的漳浦口音,把“吃菜”讀作“塞塞”等等;襄城、詔安沒有鼻音,“漳州”讀作“詹洲”
張南南部的平和、小蕓地區把“吃”讀作“吃”,
“是”讀作“su-bu-su”,最接近臺灣省中南部本地人的普通話口音。
龍巖有混合口音,在客家話、河洛話、福建話中都有,典型的口音是客家話。永定靠近廣東,“R”的音通常讀作“Y”,如“孫頭”讀作“義頭”,“任”讀作“燕”,上杭、長汀、上海等地。
三明地區主要由四個民族組成,客家人、閩中(北)人、閩南人和外省(江浙)人。閩中人成分最高,大田、右旗、德化的普通話口音很接近,永安、明溪、三明市區接近,寧化、劉清、建寧、將樂、泰寧接近江西口音,三明人把“明溪”放得比較多。
南平的口音也很雜。延平的口音和福州的差不多,建甌的有自己的特點。“法前”讀作“法清”,“建甌”讀作“金甌”,等等。邵武和油光的口音也接近江西。
寧德地區靠近福州,鼻音重。
作為非語言專業,音標只能用拼音代替,還沒有明確表達出來。
第三章:福建最難懂的閩方言,其復雜程度舉世聞名。這裏沒有統壹的“閩方言”,只有具體的方言。這些方言的多樣性使得福建方言非常難以理解和神秘。外地人來福建接觸福建人,深恐語言不通。福建人壹旦說方言,外國人會突然頭暈。福州人遇到廈門人聽不懂廈門話,廈門人去龍巖也聽不懂龍巖話,甚至龍巖人去同處壹地的永定也聽不懂客家話。有時候就連福建人自己也能感覺到,即使是同壹種語言的人,有時候用方言交流也很困難,就像泉州人真的很沙啞,好像有人卡在他脖子裏,他們管男人叫“打包”,管女人叫。
福建人信奉壹個人生原則:少說多做,註重實際工作。他們不喜歡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也不喜歡那種只說不做的“立交橋式”。這可能和福建方言太多有關,福建人很難在語言上相互交流,只能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人們長期以來養成了這種重行輕言的習慣。福建人大多不喜歡空談。他們相對沈默,話不多。他們是“內秀”,壹般不願意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所以很難成為聚會的焦點。雖然話不多,但他們的心裏像壹面鏡子,心裏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動指針。和福建人交往,壹開始可能會覺得“冷漠”“不夠熱情”。其實福建人不是這樣的。他們雖然話不多,但是真的在關註妳,在了解妳,在了解對方,覺得彼此投緣,感情自然會加深。這時妳會對“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古話有不壹樣的感受。
很多人說起福建人,第壹感覺就是聰明,會賺錢。的確,近年來,福建已經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之壹。人們關註福建是因為它是壹個開放的、經濟發達的地區。經濟意識已經滲透到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中,砍價就是壹例。北方人買東西不喜歡砍價,但是福建買東西砍價不太正常,尤其是在私人攤位。對於不懂砍價的顧客,福建商人會調侃說:“傻可愛。但如果娶了老婆,就不能這樣娶;妳不能嫁給這樣的丈夫。我就不活了!”
福建人柔中有剛——福建北部和西部是山區,山區比較淳樸直爽,東部和南部是沿海,海邊的人比較精明犀利。但總的來說,福建人除了務實還有壹個非常明顯的共性——剛柔並濟。他們雖然話不多,但冷靜,含蓄,不咄咄逼人,鋒芒畢露,但內心強大。
妳在福建找不到名酒。福建的服裝鞋帽在北方很有市場,但福建的白酒在全國幾乎聞所未聞。目前,中外合資的貝克啤酒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建人比較喜歡喝啤酒和紅酒,這兩種酒度數都比較低,比較順口。酒桌上,福建人勸酒沒那麽兇。能喝的,自覺多喝,不能喝的,別人也不會硬喝。熟識的朋友,邊喝邊聊,能喝多的,不硬勸,反而有壹種身心放松和自我滿足感。這是福建人的寓意。
福建素有“散文之鄉”的美譽,幾十年來出現了許多散文家和詩人,如冰心、林語堂、郭峰、何偉、舒婷等。今天,福建的幾個文學刊物,如《福建文人散文世界》,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散文和詩歌,這似乎反映了福建人女性和謙虛的性格。福建的小說還是不行,缺乏有力度的代表作。在全國各省市中,福建的小說創作非常薄弱。壹般來說,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要求作者在時空上要有騎弩的精神。如果人沒有這種氣質,自然很難寫出長篇作品。福建的閩劇、南音戲、梨園戲,都是曲調柔美。
福建人謙虛但不懦弱,內心總有壹種韌勁。走進閩西,妳能充分感受到與客家人朝夕相處、團結友好、和睦相處、善良好客、勤勞善良、賢惠重教、刻苦學習的民風,這可能與文化氛圍有關。福建歷史上不僅出了很多政治家,也出了壹大批科學文化名人。可能和文化傳統有關。福建特別重視教育。福建高考連續幾年名列全國前矛。福建人好好學習,好好學習,這也是福建人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