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神醫”無非就是兩點。
壹個是高超的醫術。
作為醫生,妳得會看病,知道怎麽看病。這是最基本的條件。顯然,華佗絕對符合這個要求。
華佗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最早提出“開顱術”的概念,而且是在沒有麻醉劑和高科技技術的時代。不要說當時,就算是今天的大醫院,能做開顱手術的醫生有幾個?
同時,華佗也是麻沸散的發明者,是古代臨床麻醉藥當之無愧的鼻祖,他的開腹手術被視為古代醫學的奇跡。
除了手術,華佗也是健美操的早期“代言人”。他的“五禽戲”不僅能強身健體,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被稱為“中國瑜伽”。
兩者都是醫德。
作為壹名醫生,僅僅是壹名醫生是不夠的,妳還必須善良到能夠幫助這個世界。其實在華佗的時代,還有另外兩位同樣出名的醫生,分別是董楓和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但董楓常年隱居廬山,卻不出世。而張仲景卻癡迷醫學,潛心研究《傷寒論》。只有華佗常年背著藥箱行醫,免費幫百姓看病。正是在這個時期,華佗遇到了各種疑難雜癥,在治病救人的同時,也大大增長了見識。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周遊世界的經歷,華佗救人的故事流傳開來,久而久之,就有了“神醫”的說法。
所以華佗能被稱為“神醫”,既是對他醫術的肯定,也是對他醫德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