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陽困”手腳冰涼
冬天,很多人手腳冰涼。有人認為這是所謂的“虛”表現,強調運動和滋補。所以很多手腳冰涼的人盲目早起運動吃補品。其實這並不符合中醫的冬季養生原則。
中醫認為,冬天是太陽為神的季節,稱為“太陽在下,那時就是冬天”。手和腳,相對於軀幹,是人體的兩端,中醫稱之為“四端”。冬天“太陽為靈,未達四季之末”,容易手腳冰涼。冬季運動應該是慢跑和散步。
冬季養生要順應大自然隱居的規律,以“聚陰護陽”為根本。適當進補,調理陽氣,平時註意保溫,保持手腳清潔幹燥,搓搓手腳,以改善人體末梢血管微循環,溫暖手腳。
日常調養強調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的隱藏和陰精的積聚。同時,冬季鍛煉應選擇慢跑、散步、打太極拳,不宜做過度、高強度的運動。此外,衣物過少,室溫過低,容易感冒,耗陽;另壹方面,它容易出汗,楊燦不被隱藏,而寒邪很容易入侵。所以冬天保暖要適度。妳要遵循“秋冬養陰”“不擾陽”的古訓。《吃喝正要發生》說:“冬天冷,要吃小米以熱治其寒。”也就是說,冬天少吃涼的,但不適合燥熱的。
所以要吃壹些熱量高、滋陰潛陽的飲食,同時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缺乏。但必須註意的是,現在屬於冬季,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差異很大,進補的方法也不壹樣。北方冬季寒冷,可適當補充溫熱食物,如牛、羊、狗肉等;但南方氣候溫和,進補要清理甜味,如雞鴨魚肉。在氣候幹燥的地方,應該多吃些甘甜有營養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冰糖等。另外,因人而異,不允許亂補,尤其是醫學,要有醫生指導。
(2)冬天有些人覺得手腳冰涼是常有的事。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界氣溫降低,陽氣不足,人體自身陽氣也不足,身體出現陽虛。此外,由於天氣寒冷,血管收縮和血液回流的能力會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是指尖的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常說的“神經末梢循環不暢”,導致手腳總有冰涼的感覺。這種情況壹般發生在女性身上,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容易手腳冰涼,但在健康的年輕男性中很少。
寒冷會使人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或四肢血液循環受阻,會導致手腳冰涼。經常長期手腳冰涼,可稱為“寒證”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虛的壹種反應。女性在經期、孕期、分娩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於身體虛弱,更容易引起手腳冰涼。如果不及時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發冷,下肢靜脈曲張嚴重。
1.吃西洋參。這是補氣的良藥,平和,滋補而不燥。可以單獨在水裏喝。
2.吃芝麻花生。富含維生素E和各種營養物質,有助於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的抗寒能力。維生素E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強四肢的血液循環。
3.多吃洋蔥、辣椒等能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時用熱水泡腳,既能保暖,又能緩解疲勞的神經。
(3)秋冬季節很多人會手腳冰涼。中醫認為,怕冷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所致。治療手腳冰涼的癥狀主要在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如果經常按摩以下三個穴位,壹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1.按摩湧泉。先用右手掌快速摩擦左腳中心,再用左手掌快速摩擦右腳中心,直到感覺燙手為止。每天早晚各揉100次,然後每個腳趾揉100次。中醫認為,人體的許多經絡都聚集在腳底,與全身的所有器官、組織和器官都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刺激湧泉穴,有利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經常揉這個穴位,必然會促進手腳冰涼的恢復。
2.按揉氣穴(大腿根內側)。在這個點的底部有壹條跳動的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再按揉動脈,然後壹個壹個交替按,直到腿腳感覺熱氣往下流。
3.按拍腎俞穴(兩側腰眼)。稍微用力壹巴掌100每個。
根據“運動生陽”的觀點,可以通過加強手腳的鍛煉來改善手腳冰涼的癥狀。除了以上方法,還可以通過散步、慢跑、爬樓梯、跳舞等方式進行全方位鍛煉。如果手冷,上肢活動量要大壹些,如果腳冷,下肢活動量要大壹些。
食療可以改變陽氣虛弱,增加體熱。如大棗紅糖湯(10大棗,5片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