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有“通則不痛”的道理,但絕不僅限於壹種“溝通”的方法。在臨床實踐的時候,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用四診八類進行詳細的檢查,建立合適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根據病情不同,本證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型。
(1)氣滯
主要癥狀為胃脘脹滿,兩側疼痛,噯氣頻繁,噯氣後疼痛略輕或氣短,舌苔薄白,脈沈。
分析情誌失調、氣滯、肝氣犯胃、胃不和及郁痛;氣病常行,脅為肝之分割線,故痛引二脅;胃氣上沖,所以導致經常打嗝。失氣後,氣下行,故疼痛稍減,苔白,脈沈,為肝郁之象。
治療原則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取肝俞、脾俞、舒威、中脘、兩門、掌門、手三裏、足三裏。可重復使用按摩背部和腰部以緩解疼痛,搖俞穴以促進氣血循環,捏背部肌肉以調節氣血,按摩腹部和中法。
如果疼痛甚至導致惡心嘔吐,內關和內庭都可以行氣止痛;如吐酸水,總是吵吵鬧鬧;且肝膽表裏俱分,肝熱優於膽火,故見口幹則苦;苔脈弦數黃是肝胃郁熱所致。
治療原則是疏肝、清熱和胃。
取肝俞、舒威、三焦俞、大腸俞、掌門、手三裏、足三裏。可重復使用按摩背部和腰部以緩解疼痛,擡揉背部以幫助運輸,按摩腹部以消除食物停滯,按摩陰陽以清熱,按摩胸脅以疏肝(見發燒)。
在劇烈疼痛的情況下,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分別捏住雪海和梁丘的兩側。若疼痛有所緩解,肝脾未調,可用拇指揉按三交俞兩側,壹拇指按揉中焦,調理三交。
(3)血瘀
主證的疼痛是局部的,不肯按壓,多為刺痛,食後加重,或吐血時發黑,甚至舌紫、脈澀。
分析長期疼痛入絡,絡損,所以吐血會黑;瘀血是有形的東西,所以痛是固定的,不肯按;食與瘀合,故食後痛;瘀血阻滯血液循環,故舌紫,脈澀。
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取肝俞、脾俞、舒威、漳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重用搓背腰止痛、抖俞穴行氣、捏背肌理氣、搓上腹部散寒之法;結合揉陽明清熱法,加遠端誘痛法(雙手拇指取內關、勞宮、梁丘、內庭兩側)。
如吐血、便血持續,以藥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定後方可手術。
2.致病塊
(1)飲食塊
主要癥狀為上腹腔腫痛、膿腫、厭食或嘔吐,嘔吐後疼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物停在胃裏,傳導不正常,所以胃脘痛是腫脹的;飲食停滯,胃氣不降反升,故腐壞或嘔吐;嘔吐後,因停滯而疼痛減輕;因食濁熏蒸,皮毛厚膩;胃氣和食滯相互搏動,所以脈象平穩有力。
治療導致消化停滯。
取皮俞、三焦俞、兩門、舒天、手三裏、足三裏。可以重用提揉健脊、揉腹消積、抖振導滯、按壓背腰止痛、按壓陽明清熱等方法。
若疼痛較重,可用雙手拇指按壓雙側舒天,行氣導滯;食積熱滯,可震大腸經、兩側俞。
(2)寒傷胃陽。
主要癥狀為寒涼飲而胃痛,劇痛,喜溫熨熱飲,吐清水,或惡寒發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然接觸寒邪,胃中陽氣不能相通,正邪相爭,故胃痛劇烈;惡寒發熱,外感寒邪引起的苔白;脈緊主寒痛。
治療原則:暖胃散寒止痛。
取穴舒威、脾俞、中脘、梁丘、內庭。可重復使用按摩背部和腰部以緩解疼痛,捏背部肌肉以益氣,揉胃,暖胃,以及按摩腹部和中部的方法。與憋背鍛煉法、揉上腹三寒法結合使用。
3.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要癥狀為隱隱胃痛,水狀嘔吐,溫壓乏力,四肢無溫,舌淡苔白,脈緩弱。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郁結,所以胃痛隱隱;太陽不運,水飲停止聚集,疼痛不太好,所以吐水,喜歡溫壓;脾陽虛,則四肢低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緩無力。
治療原則溫脾健胃。
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兩門、中脘、漳門、手三裏、足三裏。除了不容易用抖抖導滯法和按壓陽明清熱法外,以上基本手法都可以用。
疼痛發生時,可用雙手拇指揉胃俞,按梁門,溫中脘,以緩解疼痛。疼痛停止後,就可以按照基本技術進行手術了。比如脾胃虛寒,肝郁內熱。除了肚子疼,還能看到嘔吐。當妳感到饑餓時,妳的食物是不舒服的,妳的四肢是溫暖的,妳的舌頭是深紅色的,妳的皮毛是白色和黃色的,妳的脈搏是細的。可以用大拇指取雙門打拳在腹部打滾進行寒熱,肝胃合治。
(2)胃陰不足
主要癥狀為隱痛、心煩嘈雜、口幹口渴、大便幹燥、苔少或脫落、舌紅少津、脈細。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所以胃痛隱隱;陰虛產生內熱,故煩噪,口幹口渴,大便幹燥;舌紅、津液少、苔薄、脈微,都是胃陰不足的表現。
滋陰益胃治法。
取肝俞、脾俞、舒威、三角俞、中俞。可以反復使用提揉脊柱法、按摩腹部法和中和法、捏脊法各十次。
對於食欲不振的人,重要的是開三門,運三杯,隱血便血,慎用腹部手法。
胃痛的治療除了按摩等方法外,還需要註意飲食調節,感覺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