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上應篩查慢性乙肝攜帶者應隨訪治療。
張德勝主任表示,自1973年應用乙肝疫苗以來,現在臺灣省35歲以下人群的乙肝患病率不到1%,而35歲以上的成年人仍是乙肝高危人群,患病率約為15-20%。乙肝患者發生肝癌的概率較高,定期隨訪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甚至部分乙肝患者不得不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但由於大多數乙肝患者沒有癥狀,主任提醒35歲以上的成年人,要進行肝炎篩查。目前可以通過血液篩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來診斷乙肝。如果篩查結果為陽性超過6個月,則診斷為慢性乙肝患者,應繼續隨訪或配合醫囑服藥。另外,預防重於治療,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只要沒有感染乙肝,沒有乙肝抗體,不分年齡都可以自費。
b、C肝同時!她吃了十幾年的口服藥,肝臟控制的很好。
此外,還有壹位60多歲的女性,乙肝表面抗原和丙肝抗體都呈陽性。到嘉義長庚醫院時,她有腹水和黃疸。幸運的是,丙肝病毒量為陰性(早期幹擾素時代無法治療丙肝導致的肝衰竭),乙肝病毒量非常高。她被診斷為乙肝引起的肝硬化急性發作,肝功能衰竭。口服抗乙肝病毒藥物治療後,腹水和黃疸在2 ~ 3個月左右逐漸消退。
這個患者可以和上述年輕患者對比,說明抗乙肝病毒的出現確實可以避免致命的肝衰竭,但這種情況下要及時給藥。因此,張德勝主任建議,乙肝患者壹定要接受長期治療和隨訪。必要時,醫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以減少急慢性並發癥。乙肝藥物壹般每天服用壹次,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連續用藥壹年以上,90%以上的患者血液中檢測不出乙肝病毒,甚至出現了不需要根據腎功能調整的口服藥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便利性和依從性。只要血液中沒有檢測到乙肝病毒,肝臟就不容易發炎,甚至可以長期逆轉肝纖維化的狀態,維持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張德勝主任建議,乙肝患者應接受長期治療和隨訪。必要時,醫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以減少急慢性並發癥。
接觸泡沫和汗液會得乙肝?打破每日感染的神話
很多人對日常生活接觸如口沫、筷子是否會感染乙肝有疑問,對此,張德勝主任表示,乙肝病毒雖然存在於攜帶者的體液中,但仍主要通過血液和生殖道分泌物感染,如輸血、使用針頭、性行為、母嬰垂直感染等。,臨床證明具有傳染性。因此,人們應該註意不要濫用針頭,並特別註意血液接觸。目前研究表明,日常接觸乙肝的證據並不高。因此,雖然公共筷、公共勺、避免接觸唾液等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鼓勵和普及,尤其是在這個新興傳染病盛行的時代,人們也不必過於擔心因日常接觸而感染乙肝的風險。
題目:乙型肝炎,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重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