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梅毒是壹種經典的性病。根據醫學歷史學家的研究,梅毒起源於美國。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梅毒通過水手和士兵在歐洲和亞洲迅速傳播。16世紀以前,中國沒有梅毒的記載。約1505,梅毒由印度傳入我國廣東嶺南地區,當時稱為“廣東瘡”、“楊梅瘡”,後梅毒傳入內地。
梅毒是壹種典型的性病。根據醫學歷史學家的研究,梅毒起源於美國。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梅毒通過水手和士兵在歐洲和亞洲迅速傳播。16世紀以前,中國沒有梅毒的記載。約1505,梅毒由印度傳入我國廣東嶺南地區,當時稱為“廣東瘡”、“楊梅瘡”,後梅毒傳入內地。古人陳思成所著《真菌性潰瘍秘錄》是我國第壹部完善的梅毒專著,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梅毒的流行情況。梅毒最早是在公元16世紀由葡萄牙人帶到中國的。古稱柳病、楊梅瘡、黴瘡、穢瘡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壹度消滅了梅毒。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梅毒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早在我國古代,醫家就對梅毒的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有著深刻的認識,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為梅毒的治療做出了貢獻。青黴素的出現使梅毒的治療成為特效藥。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選擇合適的中草藥配合治療,會對緩解病情,增強患者體質,促進恢復起到輔助作用。下面是幾個有效的中藥藥方。
1.肝經濕熱型:淫疫毒邪合外感濕熱,浸於肝經,註陰臟腑,阻滯氣機,濕熱疫毒邪凝成,產生疥瘡(硬下疳)、橫癰。主要癥狀為外生殖器及肛門出現紅腫或硬疹,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堅硬,脅痛,納差,尿膩,便秘,舌苔黃膩,脈數。治療肝經濕熱要明確。處方為龍膽瀉肝湯:木通、車前草、生地、土茯苓各65438±05g,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當歸各65438±00g,甘草5g。
2.氣滯痰阻型:淫疫藥物沿肝經傾瀉而下,凝集於陰器,氣血不通,痰瘀互結。主要癥狀為腹股溝壹側或兩側淋巴結腫大,堅硬不痛,微熱不紅,胸悶,口苦,舌紅,脈數。多見於梅毒第壹期。治療宜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黃羲丸的配方為:牛黃0.3克,麝香0.1克,乳香9克,沒藥9克,金銀花10克,皂角、穿山甲10克。
3.正能量邪虛型:淫邪、疫毒蘊結、橫崩、氣血久損、正能量不足以養邪。主要癥狀為腹股溝壹側或兩側腫大淋巴結潰爛,口長時間不閉,有時有臭膿,面色黃黃華少,精神倦怠,舌淡白,脈弱,見於梅毒淋巴結腫大合並感染壹期。益氣養血、扶正祛邪的方劑為托裏消毒粉:熟地黃、黃芪、金銀花、土茯苓各65438±05g,人參、川芎、當歸、白芍、白芷、白術、桔梗、皂角各65438±00g,甘草5g。
4.風熱型;病程長,防禦系統表失固,風邪乘虛而入,風熱相鬥,使熱困於內,風熱郁於膚,成楊梅瘡。見於二期梅毒疹。主要癥狀為胸、腰、腹、四肢、面、頸部出現鮮紅色皮疹或斑塊,並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口苦、咽幹、便秘尿黃、苔幹、脈數等,應治以解表裏、清熱解毒。處方防風童生散:防風、齊靜、麻黃、大黃、芒硝、黃芩、連翹、梔子、當歸、川芎、白芍、白術、桔梗各65438±00g,滑石、石膏各65438±05g,甘草5g。
5.濕熱蘊結型:淫疫外感濕熱。邪郁內,氣滯外,邪郁皮膚,用於楊梅瘡。見於二期梅毒疹。主要癥狀為紅白楊梅疹,胸、腹、腰、四肢、面頸部有楊梅痘或楊梅斑,腹脹納差,大便溏泄,口渴,苔白膩,脈儒或滑。治療要清熱解毒,利濕。土茯苓合劑的配方:土茯苓、金銀花各65438±05g,威靈仙、白鮮皮各65438±00g,蒼耳子、甘草各5g。
6.風毒蘊結型:疫毒日積月累,沈於骨髓,由內而外散發,風邪郁於肌膚,處處成毒。見於三期梅毒。主要癥狀為筋骨疼痛,晝輕夜重,周身腫脹,虛脫前色暗紅,虛脫後黃水泛酸敗,口渴心煩,舌質紅,苔黃,脈數,宜祛風清熱解毒。搜風解毒湯的處方為:土茯苓、薏苡仁、木通各65438±05g,金銀花、防風、木瓜、白鮮皮、皂角、當歸各65438±00g,人參、甘草各5g。
7.脾虛困濕型:素體脾虛濕盛,淫疫毒久存,由內而外毒於楊梅。在三期梅毒中發現。主要癥狀是小如豌豆,大如核桃的毒腫,顏色為褐色,無壓痛。潰爛後,口難閉,傷口凹陷,境界整齊,腐肉腐爛,筋骨疼痛,胸不饑,便溏少食,四肢困倦,苔黃,脈儒。宜健脾滲濕,清熱解毒。沈淩白術粉土茯苓合劑的配方:土茯苓、金銀花、威靈仙、白鮮皮各65438±05g,白術、山藥、蓮子、砂仁、桔梗各65438±00g,蒼耳子6g,人參、甘草5g。
8.氣血兩虛:楊梅有毒潰爛,化膿失血。見於三期梅毒。主要癥狀為中毒性潰瘍表面肉芽蒼白,膿液稀薄,長期停滯,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細。治療宜補益氣血。八珍湯處方修改為:熟地黃、茯苓、當歸各65438±05g,白芍、川芎、生姜、大棗各65438±00g,人參、甘草各5g。
9、子女遺留型:胎兒先天受父母遺精影響(胎兒梅毒)。主要癥狀為消瘦,皮膚幹燥,看起來像個老人,嘴角有明亮的斑塊和水泡,臀部皮膚脫皮潰爛,鼻孔腫脹,膿血流涕,呼吸和吸奶困難,膝蓋和腳踝腫脹,或鼻骨塌陷。治療參照以上類型辨證論治,或用茯苓合劑(見上)調人黃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