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本?誰成了“抵制日貨”的受害者?國貨?日貨?誰成了“抵制日貨”的受益者?今年3月底,日本商業資訊網站Diamond Online發表了壹篇題為《抵制日貨開始影響中國》的文章,由翻譯網友貝貝花花翻譯,虎嗅編輯整理如下:
當時反日人士中流行的說法是“如果中國人壹個月不買日本品牌,就會有成千上萬的日本企業破產。半年不買,日本壹半人口失業。壹年不買,日本經濟就徹底崩潰了。”但隨著日企規模的縮小,最終發現普通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人都受到了損失。
宏觀投資:
日本在今年1-2期間對華投資比去年同期減少6.7%,日本中小企業正在進壹步加快調整向亞洲傾斜戰略的步伐。
人才培養:
去年9月後,上海長寧區的中資日本學校數量“銳減”。運營商坦言,“最大的打擊是大量學生流失。以前我們的客戶大部分是日本公司,主要業務是對當地員工進行語言和禮儀培訓。但是,目前這樣的訓練已經陸續取消了。”
當地日資企業在人員培訓方面的預算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開展培訓等活動。
附屬機構:
壹家日本醫療器械廠,2000年下半年進入上海,原計劃在上海市中心增加銷售點。但是,總公司發來了“重新定位”的通知。除了該計劃,擴大企業規模的項目也被暫時擱置。據說這壹年致力於項目運營的負責人也表示失望“真不知道為什麽付出了這麽多”
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當地的房地產公司。壹家曾為多家日資企業做中介的知名中資房地產公司表示,“日資企業曾占公司利潤的壹半以上,但現在很難指望日資企業為了擴大業務而搬遷房屋。”
日本公司的員工:
壹家在中國取得顯著進步的大型日資企業,其品牌在中國很受歡迎,但在反日遊行後業績急轉直下。因此,公司取消了往年的“春節紅包”,所有本應在春節前後公布的加薪、升職也全部取消。
日本企業和中國社會密不可分。
據說有2萬家日資企業進入中國。日本就業人數達到200萬,間接受益於日資企業經濟活動的人數據說超過900萬。這意味著日本企業在裁員的同時,也陷入了困境。
中國品牌能取代日本品牌嗎?
那個時候,激情四射、積極參與對日經濟制裁的普通公民,已經不再那麽在意“日本制造”和“中國制造”的區別了。日本便利店的客人照常進進出出,壽司和飯團也賣得不錯。
2012年9月,日系車銷量較上年同期下降近三成。對於這部分需求,消費者並沒有全部投向吉利、奇瑞等國產品牌。但在歐美和韓國銷量有所增長。可見,即使將日系品牌拒之門外,消費者也不會購買國產車。同樣的場景發生在數碼相機上。在“抵制日貨”的口號下,沒有多少人背棄“明基”、“愛國者”等國產品牌。
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已經分不清什麽是純日本品牌,什麽是中國制造。甚至很難確定敵對的日本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分界線在哪裏。在中國銷售遭遇滑鐵盧的日本汽車的許多零部件都是中國制造的。這些零件大部分都是“當地采購”的。這也意味著它為中國的許多零部件承包和分包工廠及其員工創造了就業機會。
中國應該全力以赴去做的,不是推翻日本品牌,而是盡快建立“受國民支持和信賴”的國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