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什麽是重陽節?有什麽習俗?

什麽是重陽節?有什麽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陽節。民間也稱之為“登山節”、“菊花節”、“山茱萸節”或“女兒節”。關於“重陽”的由來,壹般認為《易經》“以陽為九”,“九”為最大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二為壹,故稱“重陽”,又稱“重陽節”。

古人常指“上思”“重陽”。即“三月三”和“九月九”作為對應的春秋節日,上思春遊,重陽秋遊。據說這個節日很早就開始慶祝了。重陽節作為壹個節日,壹般認為起源於東漢時期的“避景”傳說。南朝吳軍在《九日登山》壹書中記載:“汝南的環景,累與費長芳遊學重陽節餅年。長房說:‘九月九日,妳家有災,妳就趕緊去,讓妳家自己做紅囊,胳膊抱著山茱萸,爬山,喝菊花酒。這個災難是可以消除的。”風景如畫,壹家人爬山。晚上還,看到雞、狗、牛羊突然死亡。長房聽到的那壹天:‘這是可以替換的。’今人九日爬山飲酒,女子取山茱萸之袋,故蓋始於此。“從那時起,人們在9月9日爬山以避免流行病成為壹種習俗。

歷法上講,九月又叫玄月、聚月,深黑就是黑。九月,陰侵寒,草木落黃,菊花。那壹個月有“寒露”和“初霜”兩個節氣,天氣由冷轉冷。人若觸摸夜霧或晨露,會感到寒冷和寒意,故稱“寒露”。寒露過後,天氣更冷,露水開始結成薄薄的霜,所以稱為“初霜”。人體免疫功能需要適應自然界的寒寒交替,否則容易生病。正如農業諺語所說,“重陽節不下雨,冬天就晴”,因此,在重陽節的這壹天,人們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活動,包括登高遠眺,吃重陽糕,看菊花,喝菊花酒,到處種植山茱萸,以示慶祝。它不僅包含了我們的祖先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即消災避禍,健康長壽,而且是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的積累。眾所周知,秋高氣爽,比春天還好,是壹種非常好的鍛煉方式。同時菊花可以清肝明目,治頭暈,降血壓。山茱萸能驅蚊殺蟲,可入藥治療嘔吐腹瀉。

登高望遠,野餐是重陽節的中心內容。它的原意是逃避災難。同時,與平川不同的山,在原住居民的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高望遠,遠離塵世,就是接近神靈,容易得到加持。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升天節”。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天·鐘繇》中對重陽節有明確的記載:“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孫思邈《千金方月令》也說:“重陽節,必登高遠眺,以食酒,享時宴,以慶秋誌。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飲之。”古代祭祀神靈是為了多爬幾座山,秋天去郊外遊玩時,就多爬幾座山。爬山不僅可以祈福避禍,還可以娛樂健身,愉悅身心。

各地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吃餅的習俗起源很早,漢代稱之為“餌”、“散餌”。《說文解字》:“餌,粉餅也。”誘餌的原料是米粉。有米粉和小米粉兩種。小米飯比較黏,兩者合在壹起蒸成餌料。小米是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它在九月成熟,是壹種季節性食物。《西京雜記》中也有“食彭餌驅邪”的描述。六朝以後改名為“高”,因為“高”與“高”諧音,象征向上、上進、高升。在唐宋時期,重陽節吃糕點是相當流行的。唐代稱為“馬革糕”,宋代稱為“重陽糕”。吳在《梁璐之夢》中寫道:“這壹天,各店鋪的人都用糖面蒸餅,用豬、羊、鴨做絲串,插在串裏,取名‘重陽餅’。”陸元明《宋代年間雜記》記載了壹個民俗:“九月九日拂曉,我把壹塊餅放在孩子頭上,嘴裏念著什麽,三遍祝‘祝孩子壹切順利’。”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插上小紅旗,點上蠟燭。這大概就是把山茱萸換成小紅旗,把“爬”換成“點燈”、“吃餅”。由於餅面有多種裝飾,明清以後常被稱為“花餅”。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還有重陽節喝菊花酒、賞菊、捧菊的習俗。九月是菊花傲霜的時候,黃巢裏有句詩:“九月八日留在秋來,花開後我要殺百花。”在第壹次霜凍的時候,只有這種草茂盛。菊花不怕風,不怕劍,成為高品質的象征。據說重陽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菊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愛的花卉中的四君子之壹。陶淵明喜愛菊花的隱逸高潔,常以菊花為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閑散九日》詩的序言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他喜歡在重陽節喝酒和賞菊。後人便紛紛效仿,成為壹種習俗。晉代菊花酒的制作方法是:“采集菊花莖葉,用糯米調酒,壹直用到下壹次八仙過生日的九月。“明代菊花酒是用‘甘菊花湯,曲與米同制’。或加生地、當歸。”明代醫聖李時珍說,菊花酒有“治頭風,清耳目,除痿痹,消百病”的療效。人們還把菊花戴在頭上。唐·杜牧《九天登高》詩說:“世人難張口而笑,須頭上插菊花。”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毛澤東恰逢重陽節,至今仍不乏賞菊。他寫了《采桑子重陽節》:“人生易老,今日重陽節,戰地黃花分外香。壹年秋風強,不似春,勝於春,萬裏霜茫茫。”

吳茱萸也是慶祝重陽節的重要形式之壹。唐代詩人王維的《山節思山東兄弟》說:“人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山茱萸,又名“月角”或“矮子”,是壹種常綠小喬木,樹幹可長到十多尺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相間的花,果實似花椒籽;秋天後成熟。果實嫩時黃色,成熟時變成紫色。《本草綱目》說它麻辣清香,性溫,能治寒驅毒。《雜五行書》裏說,在屋旁種“三楊樹、山茱萸”會增加壽命,消除危害。“山茱萸掛屋,鬼不入。”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插在頭上或戴上山茱萸袋,可以擋風辟邪。

重陽節也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親的日子,所以也叫“女兒節”。俗話說“九月九日,搬回女兒身邊歇歇手”。明代劉東《帝都風光略》:“初九(九月),父母迎女兒回寧,吃花吃餅。”做母親意味著出嫁的女兒回到父母身邊。花糕指的是摻有幹果、裝飾有旗幟的重陽糕。潘榮弼《景帝歲時紀勝》也記載:“京師重陽節花餅極豐...城裏人競相購買它們作為家庭紀念品,送給他們的親戚朋友...有婦之家,賜酒禮,回報父母,為女兒慶雲。”

此外,重陽節還有“長命百歲,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也有過生日節和敬老節的說法。1989年,中國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全國各地的各機關、團體、街道、村鎮,往往在此時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紀念活動,組織老年人賞秋景,或近水嬉戲,或爬山健身,在全社會倡導尊老、愛老、養老的良好風尚;很多家庭也會幫長輩去郊區活動,或者專門準備壹些好吃的給老人壹起過節,表達對老人的孝心和感恩。

  • 上一篇:煙臺櫻桃的功效
  • 下一篇:偏方集典當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