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荊芥JρnπJiè英文名荊芥別名香椿、香椿、四角蒿、假蘇葉產地本品為荊芥的幹燥地上部分。唇形科的。夏秋兩季,花開到頂,穗青時,剪去,去雜,曬幹。荊芥炮制:去雜,噴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幹。荊芥穗:摘花穗。荊芥炭:取荊芥段,按炭化法(附錄二D)炒至表面黑褐色。芥菜穗炭:將荊芥穗洗凈,按炭炒法(附錄二D)炒至表面呈深棕色。性味辛,微溫。經絡,肺經,肝經。主治:解表、祛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和潰瘍。炒炭治療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用法用量:4.5 ~ 9g。儲存在陰涼幹燥的地方。摘自《中國藥典詞典》:源於《烏普本草》的荊芥拼音名為jρnɡJiè,別名Pseudosu、牟須(本經)、江蘇(烏普本草)、穩齒菜(郁南本草)、四季蒿(中藥誌)源於唇形科。秋季花開、穗綠時,將地上部分割下曬幹。還有分別采摘花穗,然後剪去莖枝曬幹,稱為“荊芥”、“荊芥”。棲息地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產,主要在江蘇、江西、湖北、河北。幹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槽,上部有多分枝,長45 ~ 90厘米,直徑3 ~ 5毫米;表面紫紅色,有短柔毛。質輕而脆,易斷,橫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果肉。葉對生,葉分裂,裂片細長,發黃,皺縮卷曲,斷裂不完全;易碎,容易脫落。枝幹由鐃鈸穗支撐,呈綠色圓柱形,長7 ~ 10cm;大部分花冠已經脫落,只剩下壹個綠色的萼筒,裏面有四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息清香,味道微澀刺鼻。最好是淡紫色,莖細,穗多而密。化學成分含1.8%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d-薄荷酮、外消旋丁酮和少量d-檸檬烯。藥理作用:人工發熱家兔,口服2 g(生藥)/kg荊芥煎劑和輸液,解熱作用不大。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作用。荊芥炮制:將雜質洗凈,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幹炒荊芥:將切好的荊芥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撈出放涼(炒荊芥的方法相同)。荊芥炭:取切好的荊芥放入鍋中,用猛火炒至焦黑持久,少噴清水,取出曬幹(荊芥炭的方法相同)。性味辛溫。①經典:“辛溫。”②醫學起源:“溫味苦。”歸肺、肝經。①綱要:“入足以靜陰經,分氣。”②《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入肺、肝經。”(3)本草言:“足厥陰、少陽、陽明之經。”功能:主治出版、祛風、調血;炒炭止血。治療感冒、發燒、頭痛、喉嚨痛、吐血、便血;子宮出血、產後血暈;癰腫,疥瘡,淋巴結核。荊芥也有同樣的效果,但發散力更強。(1)經典:“治寒熱,鼠漏,瘰癧生瘡,破結聚氣,瘀血,濕痹。”(2)藥性論:“治邪風賊風,歪嘴歪臉,身體倔強,心虛健忘,會使事情惡化。主邪氣,除勞,治腫;取壹握,以五升水切之,二升煮之,寒分二份,以活血通五臟氣虛,發汗除風寒;”他們用醋搗碎它以止住腫脹。”③孟瑋:“產後中風,使我身僵,宜磨酒服之。”④藥膳:“助脾胃。”⑤食用本草:“腰酸汗出,夫腳氣,煩筋骨,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暈腦脹,手腳焦灼。”⑥《日華子本草》:“益五臟,消食解氣,醒酒。煮熱食煎茶治頭風汗;用黑豆醬炒治傷寒。”⑦《本草》:“治頭風、勞乏、瘡疥、婦人血風。”⑧滇南草藥:“治跌打損傷,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能祛風、止頭痛、明目、清肺、清肝、清咽、消腫、解毒、散瘡癰。“治便血,止婦人驟崩,消風熱,疏通肺氣鼻塞。”⑨《綱要》:“疏風清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強,目暗,瘡毒,陰郁,吐血,鼻衄,出血,血痢,虛脫,痔瘡,漏。“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搗、磨、拌或煎、洗。註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①藥性理論:“荊芥久渴。②《杭煒集》註:“凡服荊芥者,不宜吃魚。”③簡編:“反驢肉無鱗魚。”(4)《巰基本草經》:“表虛多汗者,宜忌之;血虛、風寒、寒熱者勿用;“陰虛火旺頭痛的人,要註意不要誤入歧途。”儲存在陰涼幹燥的地方。附①風熱頭痛的治療:荊芥穗、石膏均分。為了結束。每次兩元,茶調。(《雷勇鐘芳》)2治頭部疾病,血液疲勞,頭痛,頭暈:荊芥是最後壹種。每壹杯都是三錢。(《眼科龍牧論》)③治風熱肺痹,咽喉腫痛,不能言,或噎若有事:荊芥,桔梗,甘草(炒)。頂部粗糙,底部粗糙。每份四元,水壹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④治壹切風、口、目偏:荊芥1斤,薄荷1斤。在沙盆中研磨,在瓷器中絞生絲汁,煎成糊狀;我還剩三分,壹分,每天工作還剩兩分,膏方藥丸大如梧桐樹。每次吃二十片,最早黃昏可以吃三片。避免移動東西。(《經驗後方》)⑤大便出血的治療:(1)荊芥,煎,為末。喝兩元壹米,女方帶酒喝。也可以拌面做餛飩。(《心得》)(2)荊芥、槐花。炒紫就是末了。每次妳去三錢,都會有綠茶供應。(《簡單方》)⑥治產後血暈,建心,目墜,風縮至死:荊芥幹,搗爛,過篩。每次妳用完最後兩塊錢,男生尿個酒燈,調個火候,閉上嘴就剔牙,閉上嘴就往鼻子裏灌。(《本草》)⑦治尿、血尿:荊芥、縮砂、等份。為了結束。在三錢,糯米飲料壹天三次。(《湖畔集簡方》)8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每日壹洗。(《簡單方》)9治便秘、小腹急痛、肛門脹痛,不求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大便不通減半),平分。分別在最後。每次服務壹兩元,溫水調整,臨時加減。(易茗倫防還三)⑩治疥瘡: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地黃為丸,五子為大。每晚服100粒,用茶和酒送服。(《本草》)⑾治風毒、鰥寡、紅腫、硬:鼠膠壹升(微炒),荊芥四耳。馴服粗糙和松散。每次服用三錢,取壹杯水,煎至五分鐘,從我身上取出,放入竹汁中調勻,每日三次。(《盛輝方》)⑿治濕腳:搗爛荊芥葉。(簡方)治療皮膚瘙癢癥的臨床應用:取幹凈的荊芥穗壹兩枚,研成細面,過篩後裝入紗布袋中,均勻塗於患處(範圍較寬的可分塊),然後用手掌反復揉搓,直至掌心及患處有發熱感。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壹切皮膚瘙癢癥,輕者1 ~ 2次,重者2 ~ 4次便有效。註:荊芥同屬植物,東北等地也有用荊芥的。荊芥的形態與以前的種相似,除了葉的最後壹個裂片寬,呈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穗大而稀;苞片卵球形,略帶紫色的紫色;花冠藍紫色,1/2長於萼片。摘自《中華本草大辭典》:荊芥源於《烏普本草》。它的音名是j和nɡJie,英文名是細葉荊芥,細葉荊芥的藥草又被稱為假蘇、藤和姜芥。其生態環境為1。它出生在山坡上或山谷裏。海拔在540-2700米之間。多栽培,但也有野生的。2.生於海拔1300-2000m的松林邊緣、山坡草地或濕草地。資源分布:1。黑龍江、遼寧、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江蘇、浙江、福建、雲南均有栽培。2.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藥理作用1。解熱鎮痛作用:用傷寒混合疫苗使家兔發熱,荊芥煎劑或2g/kg乙醇浸劑灌胃,僅有微弱解熱作用。荊芥湯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荊芥中的D-薄荷酮是鎮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環己酮也有鎮痛作用。2.抗菌作用:荊芥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有較強的體外抗菌作用。其次,對炭疽桿菌、B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人結核病有壹定的抑制作用。0.1毫升50%荊芥煎劑/雞胚對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無抑制作用。3.止血:采用Akohob法測定小鼠出血時間,毛細管法測定家兔凝血時間,比較荊芥生品和荊芥炭的止血時間。所有藥物均用生理鹽水配制,家兔2g/kg,小鼠5g/kg,以生理鹽水作對照。結果表明,生荊芥不能顯著縮短出血時間,荊芥炭可縮短出血時間72.6%。生荊芥縮短凝血時間30%,荊芥炭縮短凝血時間77.7%,表明荊芥炭具有止血作用。4.其他作用:荊芥在體外對癌細胞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荊芥湯能明顯抑制小鼠耳廓腫脹,對醋酸所致炎癥也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另據報道,荊芥的主要抗炎成分為1-葎草酮。苯並呋喃、3-辛醇和B-蒎烯也有抗炎作用。前者對3a-羥基類固醇脫氫酶的IC50為8.65438±0μg/ml。小鼠註射荊芥煎劑的致死劑量為30046±76.5mg/kg。性質辛辣;微苦;月經肺經微濕;肝經功能主要用於祛風;解表;穿透性皮疹;停止流血。主感冒發熱;頭疼;眼睛發癢;咳嗽;喉嚨痛;麻疹;癰腫;疥瘡;出血;吐血;便血;塌陷和滲漏;產後血暈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者藥丸,粉末。外用:適量,水煎熏洗;搗固;或者研磨分散。註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1.藥性理論:荊芥長期口渴。2.《杭煒集談》:凡服荊芥風藥者,不宜吃魚。3.綱要反對驢肉和無鱗魚。4.《本草經》:表虛多汗者忌之;血虛、風寒、寒熱者勿用;因陰虛火旺引起的面紅耳赤而頭痛者,要小心誤入歧途。各種論文1。經典:治寒熱、瘟疫、瘰癧、瘡瘍、瘀滯、氣滯、血瘀、濕痹。2.《藥性論》:治邪風賊風,口面?惡,滿身執拗,心虛健忘,益力添精。主邪氣,除勞,治腫;取壹握,以五升水切之,以二升煮之,寒分二份,以活血通絡,傳輸五臟氣虛,發汗除風寒;搗實粉末和醋以密封膨脹。3.孟偉:產後中風僵硬,酒末服用。4.《食療本草》:助脾胃。5.食用本草:主血勞滿,腰酸汗出,夫腳氣,傷筋動骨,陰陽毒,傷寒頭痛,頭眩,手足焦慮。6.《日華子本草》:益五臟,消食益氣,醒酒。煮生熟食煎茶治頭風汗;用黑豆汁煎治傷寒。7.《本草》:治頭風、勞乏、瘡疥、婦人血風。8.《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塗毒瘡。治吐血。荊芥穗能疏風止頭痛,明目,解除肺、肝、喉的熱痛,消腫解毒,消瘡癰。治便血,止婦人驟崩,消風熱,疏通肺氣鼻竅。9.《綱要》:祛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強治,目暗,瘡毒,陰推,吐血,鼻衄,出血,血痢,虛脫,痔漏。《中華本草》節選
上一篇:剛從親戚那裏拿到壹個偏方。據說對癌癥治療有特效。請註意是特效。請教是否可靠。下一篇:如何鑒別正品LV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