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壹是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人們生活水平的參考資料越來越高,導致心理失衡,進而產生心理焦慮和抑郁;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社會提倡的成功標準,物質生活的充分滿足,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出生開始,他們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學習英語,參加各種興趣班。到了小學,要進最好的學校,選最高的班主任;當我上大學時,我想找壹份好工作...從出生到走向墳墓,人們壹直在競爭和比較。激烈的競爭必然帶來更大的壓力,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進化的速度跟不上時代變化的步伐,具體表現在:
1.脫離勞動。我們曾經說過,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美。但是,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們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很多需要多人協作的工作都被機器取代了。勞動中形成的緊密聯系逐漸消失,人變得自私、冷漠,忘記感恩,把壹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壹味地向外界索取而不是付出。
2.回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以前交通靠走路,通訊靠喊話的時代,只能成為回憶。現在我們有了微信、視頻通話等方便快捷的通訊工具,有了飛機、汽車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人們的生活方式被徹底顛覆。隨著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睡在我上鋪的哥哥壹直在玩手機,睡在我旁邊的老婆壹直拿著手機,住在對面的鄰居壹進門就關門...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別人進不來。我們不想出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在乎,變成了自己討厭的自己。
3.碎片化閱讀。過去,我們可以通宵看書。為了買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可以借本書來讀。現在我們有說不完的小視頻,說不完的笑話。想想有多久沒看完壹本書了,卻熬夜到淩晨看小視頻。思想被掏空,思維支離破碎。
說了這麽多,不代表科技進步不好。科技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是科技進步的受益者。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焦慮抑郁。那麽如何才能適應現代生活,享受生活呢?
1.放下手機,拿起書看。
2.放下手機,多運動。
3.打破舒適區,走出圍城。
為什麽現代社會患焦慮癥和抑郁癥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焦慮抑郁的人確實很多,無非就是兩個因素。第壹,社會發展太快,很多人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懷疑自己,對未來迷茫。另壹個因素是社會發展,但家庭教育模式不變,甚至比以前更差。
社會發展太快,知識不斷更新,新事物層出不窮,大家都看得到,感受得到,但對家庭環境的狀態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中國以前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基本不被重視。比如他們的孩子是狗,隨便批評,讓他們很自卑。但那時候條件差,孩子需要看弟妹,做飯,收拾家務,撿柴,割草,養豬養雞,下地幹活。在這種環境中,他們鍛煉了意誌,提高了能力。雖然從小沒被人討厭,但他們幾乎什麽都會做,所以以後也會做。
但是現在的孩子被慣壞了,什麽都不會,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很差。在學習上,他們批判批判,讓他們自卑,缺乏完整感。他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這類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可能會高度焦慮,不知所措。
焦慮、抑郁、強迫癥的主要原因是人格脆弱、缺乏安全感,而這種人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
世界上的無產者有壹種普遍的焦慮,這種焦慮來源於生理本能層面的恐慌,因為無產者所有的資產都來自於自身的安全,這種安全是建立在財產基礎上的,而現代社會的人已經普遍地把人和產業分開了,比如農民工進城,農村城市化等等,這就把自然人變成了人文人,把人和自然隔離開來,從而就好像人只存在於人類世界中壹樣。
人本來是生活在天之下,黃土之上的,但是資產分離之後,就變成了天地之間的人,就失去了對天地自然的堅實依賴,藏在骨血裏的依賴感也就消失了,所以人才會不斷增加自己的人文資產來維持自己的安全感,而這個維持過程是建立在焦慮的基礎上的。
沒有衣食住行,人就無法生存。如果他們不能自給自足,那麽人們需要提供更全面的社會保障機制。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尋求利益的途徑,他們還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源來保證,比如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
所以,人的焦慮是社會制度進化的結果,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得到滿足,才能解除或消除。
因為生活是壹門復雜的學問。這可能是壹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在學習和實踐。那種滋味是甜的,苦的,酸的,但是人生包含了幾層味道或者幾層意思。也許壹個人在走過半輩子之前,還沒有對它進行認同和深刻的理解。壹個人走過了半輩子,回首過去,有時候不知道該只恨時間還是自責,造成了前半生。但是,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歡樂還是悲傷,對於壹個人來說都像是轉瞬即逝的瞬間,有著深遠的意義。壹個人走過了半輩子,回首往事,或許會感嘆,曾經年少無知,曾經年少輕狂,曾經為所欲為,曾經遍體鱗傷。當壹個人走過半輩子的時候,他就會明白,也許不必沈湎於過去,也不必回憶過去,更不必試圖與之抗爭,因為面對過去,我們不是對手。經歷了壹些事件,他會知道,最大的幸福是家人的陪伴——那些以生命為榮的人,走過前半生可能會被利用,走過半輩子又回歸的人,會被形容為少年。那些人生失意的人,會被比作後半生從負壹萬開始。人生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和堅持那種人生的使命感。人生的使命感就是擔當,壹個家庭需要擔當,壹個民族需要擔當,壹個國家更需要擔當!無數個負責任的家庭必然形成壹個負責任的民族,壹個負責任的民族必然有壹個負責任的國家。所以從童年的愛來看,我們應該堅守那份對家庭的責任,從大愛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該堅守那份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當壹個人懂得珍惜時,他是幸福的,當他懂得承擔責任時,他是成熟的。成熟其實是壹個很好的偏方,會讓人更理性更理智的看待事物。人生的經歷教會了我們珍惜鼎盛時期,也教會了我們尊重青春過後的歲月,滄桑過後的歲月,洗盡鉛華之後的歲月。生活是壹個過程,也是壹種態度。人生不是初次見面,容易洗白鉛華。年輕人有靈雲誌,平凡的生活也是英雄。很難走,很難走,很多路,今天的安全。
總有壹天,我會乘風破浪,揚起雲帆,橫渡大海。
老年人日益普遍的焦慮問題。
當今社會的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他們生在這個時代,過著有衣伸手,有飯張口的高品質生活。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師認為,這些是很多孩子抗壓能力特別差,接受挫折能力弱的根本原因。在這些方面,他們遠遠落後於他們的父母。隨著適婚年齡的到來,很多獨生子女進入了結婚階段。面對未來可能要養四個老人的情況,很多年輕夫婦甚至出現了養老焦慮的問題。
據研究,我國第壹批獨生子女現在已經進入三十多歲,有些獨生子女已經生了自己的孩子。
重慶寸草心張鵬提醒,在所有需要照顧父母的子女中,“雙獨”夫婦將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不算,還有孩子教育的壓力。光是養老就需要很多費用。
也有很多孩子異地工作生活。雖然古人說“父母不遠行”,但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外地調配、出差等突發事件,孩子也很難經常陪在父母身邊。因此,“空巢老人”現象越來越普遍。
隨著物價的上漲,各種費用也在增加。養老保險和老年醫療費用也成為“雙獨”夫婦不可小覷的經濟壓力之壹。
所以可以說,不像傳統的多子女家庭,養老的任務是可以分擔的。現在夫妻要獨自承擔養老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可想而知有多大,難免會有養老焦慮。
條件好的,抑郁的,很難熬過去!沒有感情寄托。條件差的,抑郁的,心灰意冷。人在這個世界上怎麽會有那麽多煩惱!
如果妳迷茫,疲憊,妳遲早會生病的!百病從心起,好的是心...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