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脫垂的程度可分為部分性直腸脫垂和完全性直腸脫垂兩種。
①直腸部分脫垂(不完全脫垂):是由於直腸粘膜與肌層分離,直腸下段粘膜突出於肛門外,稱為直腸部分脫垂,又稱直腸粘膜脫垂。擠壓長度為2~3cm,壹般不超過7cm。黏膜皺襞呈放射狀,脫垂部分由兩層黏膜組成。脫垂部位與肛門之間沒有環形凹槽。
②直腸完全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垂,嚴重者直腸和肛管均轉出肛門。脫離程度往往在10cm左右,少數可達20cm。寶塔狀,粘膜皺襞呈環狀排列,脫垂部分由兩層折疊的全層腸壁組成。厚的時候兩個腸壁之間有壹個腹膜間隙。如果肛管未脫垂,脫垂的直腸與肛門之間有環形溝,如果脫垂嚴重伴有肛管脫垂,環形溝部分或全部消失。
此病發展緩慢,前期有落肛感,或急後重。最常見的主訴是直腸脫垂本身,四分之三的患者主訴肛門突出。初期的腫瘤可以自行退回,隨著病情的發展需要用手退回,甚至在咳嗽、打噴嚏、舉重增加腹壓的情況下。未能及時復位可能導致水腫、嵌頓或絞窄、劇烈疼痛以及脫垂粘膜的潰瘍和出血。排便調節和失禁的問題也是常見的抱怨。直腸反復脫垂可引起肛門括約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汙染內褲,肛周皮膚濕、癢、增厚。
治療:(1)壹般治療:去除病因,如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每天提拉。
肛門鍛煉數百次,增強括約肌功能,防止脫垂。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縮短排便時間,脫出後立即復位,防止水腫和嵌頓。
⑵膠帶粘貼法:適用於小兒早期直腸脫垂,脫垂的直腸復位,如脫垂時間。
較長,充血,水腫,采取俯臥位或側臥位,以減少脫垂。復位後立即做直腸指檢,將脫出的腸管推到括約肌上方,然後用紗布卷堵住肛門,再將兩臀並攏,用膠帶固定。在孩子短期內哭鬧或腹壓升高時,暫時堵住肛門,防止其再次出來。
⑶硬化劑註射療法:適用於病程較長的患兒及膠帶粘貼失敗者,且成功。
人類輕度直腸脫垂。采用骶管麻醉或局部麻醉,小兒可采用全身麻醉。常用的方法有盆腔和直腸間隙註射和粘膜註射。前者的目的是粘連固定直腸及周圍組織,後者的目的是粘連固定黏膜和直腸肌層。
⑷手術治療:適用於非手術治療失敗或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常用手術有腹式手術如Goldberg手術(即直腸縫合固定加乙狀結腸部分切除吻合)、Orr手術(直腸骶骨懸吊術)、Ivalon海綿植入術、尼格羅手術(適用於完全性直腸脫垂伴大盆缺損、直腸角完全消失)、直腸前壁折疊術;Altemeir手術(適用於不能耐受腹部手術的年老體弱患者)和肛環收縮術(適用於不能耐受交大手術的年老體弱患者,或作為輔助治療。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發展,也開展了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脫垂,適用於懸吊的直腸脫垂患者,且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無人工氣腹和全麻禁忌癥。手術同直腸懸吊術,但病人痛苦小,術後恢復快,並發癥少。近年來,PPH吻合器也用於治療,但遠期效果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