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被稱為老虎薊
性向:甘、苦、涼;歸心與肝經。
適用於各種出血。
大薊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消癰的功效,無論吐血、咯血、崩漏等,血熱者皆可使用。臨床上,大薊常與大薊配伍,以增強療效。據名醫記載,大薊“養精護血。主治女子紅白相間,還能保胎止吐血流鼻血,又胖又健康。”《本草求真》說:“大薊、大薊的根、葉味苦、甘、平,能升降、破血、止血。薊味甘而不苦,旨在清熱除煩,使火清血歸經絡,是護血涼血。”
薊的小文件
大薊又名“六月霜頭”、“牛人參”、“土紅花”、“山蘿蔔”、“大薊”,野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高30 ~ 100 cm,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的大部分地區。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位為幹燥的地上部分或根。壹般在夏秋季開花時剪去地上部分,深秋挖根曬幹生用。或者用火煸炒至表面焦黑,內部焦黃,噴少許水,晾幹,即為大薊。現代研究表明,大薊主要含有四氫單丙氨酸、紫丁香苷、胡蘿蔔素、對香豆酸等。
功效指示
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消癰、利膽退黃的功效。
適應癥:1。用於血熱引起的吐血、咯血、崩漏。
2.用於熱毒癰,內外癰皆可。3.用於濕熱黃疸。
真偽鑒別
1.大薊與大薊常混淆:大薊根呈長梭形,常叢生扭曲,表面黑褐色,有不規則的縱向皺紋,硬而脆,易折斷,橫切面粗糙,灰白色;大薊為菊科植物大薊的根,呈紡錘形,叢生於根莖上。其外表面呈黃色,鮮嫩光滑,幹燥微皺,易破碎,橫截面呈白色,略帶粉狀。
2.大薊和小薊的區別是大薊的莖段粗,有髓,葉緣硬,手碰到會刺痛。展平後,切片呈倒披針形或倒卵形,羽狀深裂,具長灰色蜘蛛狀毛;但大薊莖小,截面中空,葉緣柔軟,摸起來不刺痛手。展平後,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購買或使用時,應仔細識別,以免出錯。
需要註意的事項
1.脾胃虛寒者禁用。2.大薊有清淤的功效,如果沒有淤泥也要慎用。3.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