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義壹名55歲女子因左眼紅腫有異物感,到眼科就診。起初,她以為自己是因為工作繁重,睡眠不足,患上了結膜炎。然而,幾天後,該女子左眼周圍的皮膚出現了疼痛的皮疹和水泡,她的左眼出現了灼痛感和視力模糊。醫生診斷後,是帶狀皰疹。
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因為初期癥狀多樣,容易被忽略,加上老壹輩人擔心皮蛇纏繞神經分布後會致命的迷思。幸運的是,這位55歲的婦女在接受抗病毒治療壹周後癥狀逐漸好轉,因此她的視力沒有受到影響。
另外,在皮膚上的水皰出來之前,會有不明原因的刺痛和麻木。吳佩倫醫生指出,這是神經發炎引起的疼痛。即使水泡消失,疼痛也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這就是皰疹後神經痛。但是臨床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神經痛,因人而異。
壹旦眼睛被病毒感染,會出現頭痛、結膜炎、角膜炎等。會出現。嚴重者會出現角膜潰爛混濁、動眼神經麻痹、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癥,還可能導致失明。所以如果發現眼周有水泡,壹定要盡快找眼科做進壹步檢查。
為什麽會得帶狀皰疹?
患帶狀皰疹的原因是小時候水痘痊愈後,水痘病毒並沒有消失而是潛伏在人體的感覺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次被激活,引起神經炎癥和疼痛。帶狀皰疹的疾病發展過程約為2 ~ 4周,沿神經分布的皮膚上會長出皮疹和水皰,出現神經痛的不適。
神經雖然是雙側分布,但各自支配壹側,所以帶狀皰疹只會感染壹側的神經,幾乎不會有圈。帶狀皰疹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如果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鼻子上,就有可能擴散到眼睛,因為病毒已經侵入了眼睛的分支神經。
推薦閱讀:《小妖精》繞了壹大圈就死了?如何預防和提高免疫力!
帶狀皰疹發病前四五天,會感到身體不適或發熱,然後會感到壹側胸部、軀幹或面部有灼熱感。之後同側疼痛部位會出現成群的紅色丘疹,很快會變成水皰和膿皰,然後水皰會在壹周內幹燥結痂。
另外,帶狀皰疹在中年的發病率較高,最容易發生在30-60歲之間。20歲以下和70歲以上的病例只有10 ~ 15%左右。免疫力差的患者,如癌癥、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等的發病率也會高於壹般人群。
長了帶狀皰疹怎麽辦?
大部分帶狀皰疹會自動恢復,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黃金期是癥狀出現後的三天內,可以減少出疹次數,減輕疼痛,縮短病程。如果在皮疹和水泡出現三天後服用,效果會更差。
治療過程中可以塗抹抗生素軟膏或用生理鹽水濕敷,但壹定不能刺破水泡,並記得保持患處清潔,避免細菌感染;如果水皰不小心破了,要按照醫生的指示塗上藥膏,蓋上紗布,把傷口裏面的分泌物吸出來。
如果疼痛侵入妳的眼睛,最重要的是立即去看醫生!吳佩倫醫生表示,會根據病情給予局部抗炎、抗病毒藥物,有時會使用抗青光眼藥物降低眼壓,以免因青光眼導致視力下降。此外,充足的休息、水分和營養補充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推薦閱讀:蔡依林皰疹病毒等結痂,帶狀皰疹“皮蛇”該不該割?
12月齡以上兒童應接種水痘疫苗。
保健福祉部為12月齡以上兒童提供免費疫苗接種,並建議在兒童4至6歲以上時可自費接種第二劑疫苗。如果家裏有12個月以下的孩子,要和帶狀皰疹患者隔離。13歲以上,2劑可自費接種,但需要註意的是過敏人群、免疫功能嚴重低下人群、孕婦不能接種水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