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祛風散熱,清熱止癢。
方劑:消風散、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蛻、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石膏、甘草、黃芩、梔子、板藍根、大青葉、桔梗發熱。
風寒型蕁麻疹主要癥狀:皮疹蒼白或白色,伴有瘙癢、風吹、受涼或冷水侵襲,加重,而發熱減少,自覺畏寒惡風,口不渴,苔薄白,脈緊。
治療原則:祛風散寒,調和營衛。
藥方: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桂枝、白芍、羌活、獨活、麻黃、秦艽、浮萍、生姜、大棗、附子、肉桂、蜈蚣和瘙癢劇烈的烏梢蛇。每日1劑量,水煎,分兩次服。
氣血兩虛型蕁麻疹的主要癥狀:皮損、皮疹反復出現,持續數月或數年,因瘙癢而煩躁不安,常於勞累後出現或加重,並伴有面色蒼白、乏力、中度減退,多見於慢性蕁麻疹,舌淡苔薄白、脈弱,宜用補益氣血之法治療。
治療原則:益氣養血,祛風潤肺。
方劑:八珍湯、黨參、茯苓、白術、當歸、何首烏、熟地、雞血藤、蒺藜、甘草灸、眩暈加茯苓、遠誌;食欲不振、消瘦和神曲、山楂、麥芽。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
脾胃濕熱型蕁麻疹的主要癥狀:風團色淡,狀似雲霧,瘙癢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苔黃膩,脈數。
治療原則:清脾胃,清濕熱。
處方:加味處士淩薇湯。茯苓、蒼術、厚樸、梔子、澤瀉、茵陳、薏苡仁、枳殼、六壹散(袋)和姜半夏、陳皮、竹茹用於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加神曲,山楂。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