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罌粟科五味藥的全草。
夏季采收,洗凈晾幹。
生於海拔1700-2600m,山林下巖石旁陰濕處。
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又名地錦草、狼毒大戟、狼毒大戟、金錢草、黃連、大理延胡索、狼毒大戟。
五味草
壹年生草本,12-40厘米高,無毛。主根筆直生長。莖直立或開展,從下半部分分枝。幾片基生葉;葉柄長6-15厘米;葉片輪廓寬卵圓形,長2-5cm,共分二、三次,第壹葉柄短,最後壹葉菱形,寬卵圓形至橢圓形,長2-3cm,寬1.5-2cm,再深分2-3次。小葉常倒卵形,頂端鈍圓。莖生葉小,與基生葉同構。
總狀花序頂生,有少數疏花至10以上;苞片的下半部分寬卵形,3深裂,剛剛分裂成整體;花梗稍長於苞片,10-25毫米;萼片小,心形,卵形;花冠紫紅色,長15-20mm,狹圓錐形,占外輪花瓣總長度的1/2,末端鈍圓,略向下彎曲;蜜腺滲透不到壹半。蒴果呈條狀,長15-20mm,直徑約1.6mm,種腎圓形,黑色,有光澤。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苦、寒。
清熱消炎,清肝明目。主治:肝炎、痢疾、腸炎、風濕骨痛、肺熱咳嗽、牙痛、急性結膜炎。
中醫詞典
有五味,性微寒。
祛風明目退。疏風清熱,肺勞,咳嗽發熱,肝勞,發熱畏寒。取筋通絡,治筋痛、痰火等癥。
本草書
苦;小寒
歸肝;肺經
驅風;清熱;疼痛緩解;清肝明目。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肺結核和咯血;肝炎;類風濕關節痛;牙痛;眼睛紅紅的;規模
內服:煎服,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