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著名的客家美食中,有壹種叫寧化幹老鼠的野味,聽起來很嚇人,吃起來絕對好吃。因為成分奇特,有的人壹聽到老鼠就害怕,更何況食用的老鼠是幹的,瞬間就沒胃口了。在尤溪特有的小吃中,還有壹種奇特的食物,名叫“炸老鼠”,但這種“老鼠”不是老鼠,而是用面糊和餡料炸出來的美味。尤溪人總是“抵擋不住誘惑”,想要嘗壹口然後速成。
“炒老鼠”這個名字很俗,但它的味道卻耐人尋味。它的名字,因為煎出來的面食兩頭小中間大,酷得像老鼠,是街頭小吃。它沒有什麽雅號,老實的大人小孩都按照它的形象叫它“炸老鼠”。它的味道,外酥裏嫩,皮鮮餡香,清淡微辣,香氣撲鼻,令饕餮者不得不大飽眼福。
用來做“炸老鼠”的皮是用面粉拌成薄薄的面糊,經過壹段時間,面糊布滿毛孔才能使用。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要三個多小時,冬天也要五六個小時。這時候面糊很韌,能拉起壹尺多高。用這種面糊做成的“油炸老鼠”,外皮酥脆,內層有彈性。
“炒老鼠”的肉餡用料考究,以幹蘿蔔絲粉為主,加入瘦肉、韭菜、蔥花、辣椒粉等壹些輔料,攪拌均勻。
接下來的裝鍋工序肯定是個技術活,需要專業師傅和專用工具。師傅壹手拿著壹個像泥匠的泥板壹樣的方木板,倒壹勺面糊在板上,用銅片把面糊均勻地鋪上,用筷子夾壹些餡料放進去,用銅片粘在板上的壹面把面糊舀起來,順手把餡料包好,用銅片把包好的面團往四周抹壹抹,順手鏟到油鍋裏。這個看似簡單,沒有多年的經驗是做不到的。
“炸老鼠”用的油溫可控制在70攝氏度,用中火慢慢炸至膨脹至兩倍大小,表面不出現油泡,全身金黃,即可撈起食用。
如果技術不到家,袋子裏餡料的位置會有偏差,壹端咬幾口,只能吃到面團。厚度過大的油條味道自然比不上合適的厚度。但餡料偏向壹端,沒有面皮厚度合適的包裹,有的炸焦了,食客吃起來很失望。
正是因為“炒老鼠”的不易制作,這種美味在山城才有了壹席之地,雖然可以從眾多小吃的對手中打出來,但並不是每個小吃店都能提供這種美味,整個城市能提供“炒老鼠”的也屈指可數。制作精良的“炸老鼠”小吃店,自然食客眾多,可以長期經營。山城的壹些小吃店從事“炒老鼠”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
乍壹看,金圓的“炸老鼠”外表並無特別之處。用筷子輕輕夾起,有壹股油的味道。先是脆皮吱吱作響,然後軟而韌的面團在唇齒間纏繞。再吃壹口,粉條、豆芽、香蔥等餡料就全進嘴裏了。香味十足,好吃又甜,微辣刺激味蕾。和之前的層次感味道完全不同。
“炒老鼠”可以搭配清湯面、鍋貼等小吃,清香鮮爽,相得益彰。也可以點壹碗香噴噴的豆漿,用“炒老鼠”慢慢咀嚼,讓面條、餡料和新鮮的豆漿在嘴裏融合、分散。那種滿足感不言而喻。
尤溪人非常喜歡“炸老鼠”,尤其是對油炸食品情有獨鐘的人。“炸老鼠”無異於唯壹的選擇。他們不怕“老鼠”這個詞。他們吃了壹口油,吃了無數好吃的,吃了無數快樂,吃了無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