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最全的三十種退燒方法

最全的三十種退燒方法

我讀了指南

發熱是臨床常見癥狀之壹,可發生多種疾病。發熱的原因很多,外因多為六淫、損傷、飲食不當等。,內因多為情誌失調、勞累過度、氣血不和、臟腑失調。治療發燒的方法很多,王道瑞教授總結了30種。

01辛退熱法

凡是由風寒邪氣引起的外感發熱,不管是否出汗,都應該是發汗驅邪退燒。但不要出汗,以防傷津傷陽。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藥物用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白芷、槁本、生姜、蔥。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邪熱則先肺”。風熱邪不僅侵犯肌表,而且易從口鼻傷肺金。肺精臟,最忌火。所以治療要辛、涼、淡、清,祛邪不傷津液。常用銀翹散、桑菊飲,藥物有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前胡、金銀花、連翹、豆豉、蟬蛻、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風除濕退熱法

風濕之邪,或稱風、寒、濕三邪侵入體內,邪易停留於肌表,表現為頭重身輕。其治法既要辛溫,又要苦淡,甘淡,除濕。常用腎舒散、九味羌活湯、方靜敗毒散、麻杏益肝湯、羌活史聖湯。藥物為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蒼術、槁本、荊芥、阿莎麗、薏苡仁等。

04解暑祛濕退燒法

暑熱外感因貪涼易濕,故治療應以清熱解暑為主,同時祛濕和中。常用的有香榭飲、黃連香榭飲、藿香正氣散等新方劑。藥物有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金銀花。、連翹、薄荷、黃連、荷葉、厚樸、蒼術、豆腐花等。

05芳構化、祛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於肌表,上焦肺不知。治宜芳香宣化,表裏兼治。常用霍浦夏玲湯、三仁湯等。藥物為藿香、佩蘭、砂仁、杏仁、薏苡仁、厚樸、豆豉、通草、茯苓、澤瀉、滑石等。

06辛涼潤燥退熱法

外溫燥,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潤澤生津。常用桑杏湯、桑菊湯、清燥救肺湯。藥物為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貝母、麥冬、沙參等。

07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裏,半表之寒未解,半裏之熱已生,如此寒熱交換。為解決這壹問題,仲景柴胡制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以及柴胡、桂枝、生姜、黃芩、枳實(殼)、白芍、半夏、薄荷、石膏等。

08韓信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或陽明經證,皆可用此法。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藥物為石膏、知母、芒硝、梔子、蘆根、竹葉、粳米等。

09清腑瀉熱法

胃腸熱郁,腑氣不通。六腑要通暢有用。治療要做到鍋底,內臟要清理幹凈。方劑為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藥物為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牽牛花、羊蹄、何首烏、玄參。

10苦寒解毒清熱法

熱擾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亢盛等證候,宜苦寒解毒、瀉火除熱。常用梔子黑豆湯、黃連解毒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當歸龍回丸,藥物為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大黃、木通、竹葉、板藍根、夏枯草、決明子。

11宣肺清熱法

邪熱阻肺,肺不降,熱滿氣息,宜清肺宣肺。常用麻杏石幹湯、桑菊湯、千金胃經湯,藥物有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魚腥草、黃芩、梔子、貝母、天花粉、桔梗等。

12清利肝膽法

肝膽熱郁證、肝火炎證、肝膽濕熱證等。,宜苦寒瀉熱,祛濕利膽。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歸龍回丸。藥用龍膽草、黃芩、黃連、梔子、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

13李青濕熱法

濕熱有害,積三焦,擾脾胃腸,宜清熱利濕。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王石連蒲湯、茵陳蒿湯等。所述藥物為滑石、黃芩、黃連、黃柏、梔子、茵陳、石菖蒲、木通、澤瀉、薏苡仁、杏仁、竹茹、豆蔻、厚樸、蒼術等。

14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血都是熱灼,要氣血兩清。常用方劑有化斑湯、玉女湯、梁穎清氣湯,藥物有石膏、知母、牡丹皮、赤芍、生地、玄參、犀角、梔子、竹葉、蘆根。

15清營泄熱法

每當熱入營,邪傳心包,宜涼營清化,泄熱解毒。葉桂雲道:“入營之時,猶可呼熱化氣。”常用清營湯、導赤清心湯、清宮湯、沈曦丹,藥物為犀角、丹參、玄參、生地、竹葉、黃連、連翹、金銀花、麥冬、牡丹皮、木通、蓮子、豆豉、紫草、板藍根、天花粉。

16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困心包,導致竅不通而昏迷,或痰熱閉竅等。,都要涼開竅,清心化痰。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入藥有犀角、牛黃、冰片、麝香、羚羊角、黃連、黃芩、梔子、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龜板、天竺黃。

17鎮驚退熱法

“重在平復恐懼的能力”是因為恐懼,重要的是平復神經,調整氣血。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或柴胡加古龍牡蠣湯等。藥物有朱砂、磁石、琥珀、龍骨、龍牙、牡蠣、石決明、柴胡、枳殼(真)、白芍、黃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解郁疏肝清熱法

肝經郁熱要解氣,調和氣血。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大柴胡湯,藥物為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殼、白芍、當歸、牡丹皮、梔子、黃芩、薄荷、桑葉。

19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轉化為熱,熱而血瘀(血淤),或熱入血,形成血瘀,可按葉桂所說的“涼血散血”來應用此法。常用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犀牛通絡湯等方劑,藥物有牡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黃、丹參、梔子、水蛭、虻蟲、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消食化滯退熱法

飲食不當,壹夜不吃,積熱,壹定要清腑瀉熱,出門在外。常用方劑有枳實導滯湯、木香檳榔丸、保和丸等。藥物為黃芩、黃連、連翹、枳實、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莪術、神曲、白術、麥芽、山楂、雞內金、大黃、矮牽牛。

21嘔吐退燒法

痰濁中阻,食積於胸膈胃,積熱,感溫熱欲嘔者,宜按嘔法。所謂“其在之上,故曰超越”。常用的有瓜地粉和鹽湯。

22滋陰瀉火法

因陰虛火旺,心腎不符合證,故常用此法苦寒清熱,甘寒鹹寒滋陰強水。常用黃連阿膠湯、大補陰丸、知柏地黃湯,藥物為熟地黃、山茱萸、阿膠、山藥、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白芍、龜板、知母、黃柏、黃芩、黃連、烏雞。

23養陰清肺退熱

肺熱傷陰,熱灼肺絡等。,宜甘寒,涼潤,滋陰清熱。常用滋陰清肺湯、百合顧靖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方劑,入藥有熟地黃、玄參、川貝母、牡丹皮、芍藥、百合、麥冬、桔梗、沙參、梔子、蘆根、黃芩、薄荷、連翹等。

24補肺、滋腎、退熱

肺腎陰虛,金水枯竭,治宜鹹寒滋腎,甘涼清潤肺金。常用月華丸、芩龍鱉甲散,藥物有熟地黃、天冬、麥冬、阿膠、鱉甲、知母、秦艽、地骨皮、青蒿、貝母、水獺肝、龜板、沙參、山藥等。

25滋補肝腎清熱

肝腎陰虛耗精血,須養其陰液,養精血。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湯、關彜湯,藥物為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龜板、麥冬、何首烏、菊花、當歸、阿膠、知母、牡丹皮。

26養陰透熱法

邪離開陰,余熱作祟,正氣已經很弱了,要扶正養陰,通過邪出去。常用青蒿鱉甲湯,以生地、鱉甲、丹皮、知母、天花粉養陰扶正,取青蒿、秦艽余熱。

27養血滋陰清熱

血虛,陰亦受損,陽並發熱,宜補血養陰。常用四物湯、補肝湯、歸芍地黃湯,藥物為熟地黃、當歸、白芍、丹參、雞血藤、阿膠、川芎、枸杞子、何首烏、酸棗仁、桑葚。

28甘溫益氣退熱法

由於氣虛、陽虛,發熱伴有寒邪之風。所以治療應該是益氣升陽,溫補清熱。常用東元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藥物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蒼術、當歸、陳皮、山藥、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補氣血退熱

氣血兩虛,長時間低燒,治心脾,益氣養血。常用歸脾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人參楊蓉湯,藥物為人參、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酸棗仁、川芎、丹參、炙甘草、龍眼肉。

表裏雙解退熱法

此法適用於所有表裏皆病的患者,即散表瀉裏。常用方有鳳桐生散、三黃湯、雙傑散、葛亮散等。藥物為荊芥、防風、麻黃、薄荷、柴胡、梔子、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石膏、連翹、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方法並不是孤立的,在臨床應用中往往是緊密聯系的,甚至壹個病人只能通過多次治療才能治愈。所以醫生要靈活機動,對癥治療。

好書推薦

學中醫不能避免傷寒和溫病。如果妳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這本書值得壹讀。

本書是作者在金方書院舉辦的中醫班的聽課筆記。它由五個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傷寒論》講座,第二部分是《葉桂與吳堂談》,第三部分是《治熱三十法》,第四部分是《古代中醫文化與中醫》,第五部分是《醫易》。這本書涉及到很多中醫古籍的原創內容,所以很多古文字和現在用的不壹樣,比如“臟腑”二字,古代稱為“藏府”;古代的“硬”和“鞭”在引用時往往保留了古字。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經驗集——傷寒熱病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杜悅中醫推薦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上一篇:牙痛時冷時熱更疼。
  • 下一篇:心肌缺血怎麽治療,吃什麽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