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俗稱鬼節,所以閩南民間節日很多。據說閻羅王在每年農歷七月初壹下令打開鬼門關。在地藏王菩薩的監督下,鬼魂在死者中遊蕩享受祭祀,在七月的最後壹天閉關。旅行的鬼魂必須如期回到他們的地方。為了迎合鬼門關的開啟,閩南民俗創造了很多祭祀。
農歷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是壹個盛大的節日,和清明節的祭祖日壹樣重要。壹大早,人們就忙著準備24種大魚大肉和飯菜,中午就在自家祠堂前祭拜。
在閩南,有壹句俗語說,這壹天出門謀生的人,無論遠近,都要回家祭祖。除了祭祀、燒香、朝拜,還要燒紙衣。在莆田、南平等地,舊時也有燒衣服的習俗,出嫁的女兒要選擇供品祭奠家人。閩西中秋聚餐,要預留壹桌,擺放餐具,說是祖先的遊魂會在這壹天回家看望子孫,共慶佳節。在建寧等地,中秋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掛祖先的畫像作為祭品。
七月半左右,風也很奇怪。仔細看,會發現有壹種風叫“圈風”,把祖先燒的灰錢灰卷到空中,走到哪裏都會聞到這種紙灰的味道。據說是鬼風。人們不在乎死者生前的委屈和悲傷,也不在乎他死了多久。他們都進行幾年的祖先儀式。在我奶奶那個年代,在壹些大家族裏,我會掛上祖先穿清朝官服的遺像,祭奠他們。
小時候在大樹下乘涼的老人告訴我們,那天晚上壹些看不見的“東西”會很頻繁,小孩子最好不要出門,以免撞到不幹凈的東西生病。
在閩南,我們的童年是在如此濃厚的宗教色彩中長大的,這種宗教色彩迫使活著的人們在七月半強烈地記住那些已經逝去的人和與他們有關的事情。當然,這壹天不同於清明,他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用任何不同的方式來記憶。
傳統習俗是壹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形式,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無論是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狂歡節、復活節、感恩節,還是中國的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每壹個節日都是為了紀念壹個特別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有著民族傳統的深刻印記。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他們的傳統習俗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自己的特點。$P h#pM(
有些傳統文化和習俗,只有壹次又壹次的重復和強化,才能被記住,才能再次傳承下去。當有人問我為什麽壹定要“堅持”這些傳統習俗時,我問他,妳喜歡聖誕節嗎?事實上,聖誕節是國外的傳統習俗。